春節期間在同學家聚了聚,同學小酌兩杯小酒,打開了話匣子:「人到中年,離不開教育孩子的話題。」
他說,也就在年前,他媳婦娘家的鄰居,老夫妻倆剛失去了女兒。
原因是,老兩口老來得子,50多歲了,女兒才讀小學五年級,由於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從未對女兒發過火,甚至一句重話都沒說過。
然而,正因為如此,女兒在五年級時迷上了打遊戲,不寫作業,成績下滑得厲害。
長期這樣下去真怕孩子會毀掉,於是母親就忍不住說了一下孩子,母女倆產生幾句爭執,孩子就發起脾氣威脅道:不要再說了,再說就從窗戶上跳下去。
結果真的打開窗戶跳了下去,一個生命就這樣沒了,十分的可惜。
只留下傷心欲絕的父母,整日以淚洗面。
其實,新聞上類似事件的報道有很多,只是沒想到這種事情發生在了自己的身邊,從側面反映了孩子擁有良好心態的重要性,作為父母不容小覷。
相信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百毒不侵」,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都能夠靈活應變,用良好的心態去積極的承受和面對。
分享5個教育自己孩子擁有良好心態的經驗,供各父母參考學習:
第一, 允許孩子大哭。
嬰兒期的孩子經常哭鬧,父母都可以接受,並且會想盡辦法讓小嬰兒感到舒服,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使孩子能大哭的情況越來越少。
因為孩子學會了思考,並且學會了表達,於是孩子學會了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但有的孩子可能不擅長表達,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情時,還是會用大哭來表達。
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能用大人高高在上的態度,強行讓孩子停止哭泣,讓孩子把不舒服生硬地憋回肚子裡。
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把情緒通過大哭表達出來,待孩子不滿的情緒發泄得差不多的時候,和孩子溝通整個事情的前後經過,一定讓孩子自己說出不滿和大哭的原因,父母再從孩子的內心真實的需求去解決問題,效果就非常的好。
第二, 不要怕孩子吃苦。
- 有句話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從小就讓孩子親身經歷一些苦難,孩子會深刻地記住那個苦,當再遇學習上的苦,甚至人際關係的困擾時,便不會覺得苦了。
有條件的情況下,在農忙的時候,讓孩子回農村去干一下農活,比如:收割豆子,收玉米,收紅薯,收麥子等。
也有人讓男孩子到工地上進行歷練一段時間,搬一天的磚,也掙不到100塊錢,這種感受是相當有用的。
第三, 必要的時候可以打孩子。
同學的孩子在讀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偷偷地拿了姑姑家的錢,拿了幾次,一開始是小錢,後來100塊的也敢拿,被同學發現後,就狠狠地打了孩子。
孩子一開始還倔強地不承認,最後承受不住揍,終於開口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經過進行了交代,並自己主動表示以後不會再拿。
從此孩子再也從未拿過別人的任何東西,不僅承受住了挨打,而且將會永遠記住這次的教訓。
第四,適當的時候可以大吼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不承認,甚至不解釋,也不溝通時,父母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說出來,哪怕大吼有用,那就大吼又何妨。父母都可以對自己大吼,將來別人對自己大吼,又算得了什麼呢?
有的父母對孩子嬌生慣養,從不大聲對孩子說話,生怕孩子承受不了。
這樣做,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請問孩子走到社會上,有多少人會像這樣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說話。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如果連一句大話都受不了,何談心態,何談成事。
第五,讓孩子在不良的環境中,依然能專心做自己的事。
舉個例子,以前的一個同學結婚後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母親是個大嗓門,也愛說話,有她在的地方,基本上就沒有安靜的時候。而且老人家還愛看電視,耳朵不好,電視聲音開得很大。
他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寫作業的,雖然天天如此,可是孩子的作業也沒受影響,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孩子自己也說:「奶奶看她的電視,我寫我的作業,看我的書,我們互不干擾。」相信這樣的環境,在有些家庭是無法理解的吧?
最後,希望類似於文章開頭的事件永不再發生,願每個孩子都能珍惜自己的生命,都能擁有一個堅不可摧的良好心態,努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