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銷售行業,為了提升銷售業績,總免不了各種各樣的話術。
話術本是一個中性詞,可是有的話術卻脫離了本質,變成了一種誤導,迷惑千千萬萬的消費者。這些話術乍一看上去好像有道理,然而細細琢磨後,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在保險行業中,也會有這種誤導人的話術!
下面這段話,被很多保險業務員當做經典轉發的。這段話術就屬於乍一看上去好像有道理的樣子,畢竟"便宜沒好貨"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但仔細琢磨一番,我們就會看出其中的問題所在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錯誤類比。
第一句"所有的競爭對手遇到XX,只會說我們的產品便宜,卻很少有人敢說他們的保險責任比XX的好"。這句話本身就沒有什麼客觀性可言。因為真的比條款,很多便宜的保險產品其保障都不差,完全可以起到保障作用,甚至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產品責任要優越很多。
第二句"所有選擇XX的人,因為他們注重的是品質,是保險責任,也是那份最核心的理賠服務。"這句話中,真的一點也沒有說其他公司的不好,然而卻心機滿滿。選擇XX公司的人,是因為注重品質,注重保險責任,那麼我不選XX,或者選擇了其他公司,就是不注重品質,不注重保險責任、不在乎理賠了嗎?這種含沙射影的暗指,估計誰聽了都不會舒服。
第三句,重點來了"如果廉價能占領市場,奧拓早就幹掉奧迪了!"本來奧拓和奧迪,各有不同的受眾群體,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已。卻因為都姓"奧",產品定位一高一低經常被大家作對比,並且或明或暗的貶低奧拓,實在沒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奧迪是名車,當你開著奧迪出門的時候,品牌效應、舒適度、內心的滿足感等等,遠遠高於奧拓。在汽車這種產品中,我們關注的確實不僅僅是實用性,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確實能夠彰顯身份和地位。
但是保險產品不一樣,我們買保險的目的是保障,是在發生風險的時候,能把自己承受不了的巨額經濟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障越全面,保費越低,保險槓桿就越高,而不是用保險來彰顯地位。
因此,用奧迪、奧拓之間的關係來形容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關係,顯示是一種錯誤類比。
評價一款產品好與不好,要從年交保費、保障責任、健康告知、公司品牌、增值服務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如果僅僅因為自己家公司名氣大,保費貴,就自詡為奧迪,是不是太過偏頗了呢?用奧迪和奧拓來比較兩個保險公司,顯然是一種話術的誤導。
下面,我就兩款產品在各個方面做個對比。因本文只講保險產品選擇的道理,故而文中產品以A、B代稱,並且不做品牌對比。對比完以後,誰是奧迪,誰是奧拓,大家自己分辨。
以30歲男性,保額50萬,交費期20年,保障終身,身故賠付保額基本責任為例,基本情況如下:
產品A、B的基本情況
重疾產品A:年交保費15926元,交費期20年,總保費318520元;
重疾產品B:年交保費11860元,交費期19年,總保費225340元;
兩款產品總保費相差:318520-225340=93180元
93180元,對於普通家庭而言,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有人可能說了,便宜沒好貨,我們從來不是拼的價格!
別急,我們慢慢往下比。
產品A:
產品B:
光看數字,可能感覺不大,下面我們用舉例來說明一下:
比如甲投保產品A,乙投保產品B,重疾保額均為50萬元;甲年交保費15026元,乙年交保費11860元;
投保一年後,甲、乙同時確診患有原位癌,根據條款約定,甲可以得到產品A輕症賠償金額10萬元,乙可得到產品B輕症賠償金額為22.5萬元。同為輕症,不同產品約定的賠付比例是不同的,得到的賠償金額也不同。
又過了一年,甲、乙同患腦中風,留下輕度後遺症,符合輕微腦中風後遺症理賠條件,甲可以得到產品A輕症賠償10萬元,乙可以得到產品B中症賠償30萬元。同一病種,一個符合產品中輕症條款的定義,另一個符合中症條款定義,理賠金額則多了2倍。
又過了一年,悲催的甲、乙同時發現甲狀腺癌,確診屬於惡性腫瘤理賠標準,甲可獲得產品A重疾賠償50萬元,合同結束;乙可獲得產品B重疾賠償50萬元,第一組重疾賠償結束。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無常的。甲、乙各獲得重疾賠償50萬元後第五年,很有緣分地又一起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甲的合同已結束,沒有賠償;乙的重疾產品可以申請第二次重疾賠償,又得到50萬元。
當然,舉得這個例子過於湊巧,現實中兩個人同時碰上這樣的事情機率微乎其微,但可以從這個例子中看出不同保險產品之間保障責任的不同。
不同保險產品之間保障責任不同
對於重疾多次賠付的產品,也是近幾年才越來越多的,具體的理賠數據暫時沒有權威統計。但是,甲狀腺癌號稱癌症中的感冒,目前我國癌症生存率不斷上升,心臟搭橋手術病人術後可以正常生活,這樣的例子還是不少的。
重疾多次賠,如果真的賠個五六次,這個人不死也要成仙了,但是二次賠付的幾率並不低。因此,擁有重疾二次賠付的意義還是很大的。當然,重疾多次賠付不分組的產品會更優。
看完保險責任,孰勝孰劣,是不是值得思考一下呢?
常規的身高、體重、既往病史、危險職業和危險運動等各家公司問的都差不太多,投保的時候仔細看就好了,但在細節上,不同保險公司的健康告知是會有所不同的,有的會比較嚴格,有的會相對寬鬆一些。
現在我們來對比一下,最最常見的檢查異常。
產品A、B關於檢查異常的健康問詢
產品A問到一年內門診檢查、服藥、手術或其他治療,三年內醫學檢查結果異常,五年內住院記錄。
產品B對於檢查異常只問兩年以內,比產品A寬鬆;但是被建議用藥、手術或住院卻沒有加上時間限制,比產品A要嚴格,不過免除了感冒、流感、懷孕、分娩原因的住院。
綜合對比來說,各有千秋。
產品A無增值服務;產品B中含增值服務,購買此重疾產品的被保險人只要疑似患有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便可享有重疾專屬顧問、專家門診預約、現場全程導醫、住院快速安排、手術綠色通道等五大服務,免除客戶罹患重疾後的就醫奔波。
從增值服務來看,產品B優於產品A。
產品A與產品B均來自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從以上四個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僅僅以保費多少、公司品牌大小來定義誰是奧迪、誰是奧拓,顯然是有失公平的。
有人說"只買貴的,不買對的",你是錢很多嗎?
保險產品不是奢侈品,也沒有炫耀的屬性,它最終的本質還是合同。所有的權利、義務合同上都寫得明明白白。你買到了什麼產品,不取決於花錢多少、公司大小,而是看白紙黑字上寫了什麼。
如果不看合同,輕信於他人,花了奧迪的錢,買到了奧拓的品質,豈不是更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