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這四點,活得才有意義

2019-11-19     物聯網物物地圖鄧苹

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

守住一些東西,才能得到一些東西。

人生守住這四點,不但自己受益,還會福澤子孫。

與家人:守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自古以來,家規家訓都極為重要。

擁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很多老一輩的教育孩子,依然會強調規矩。

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許盤腿、不許斜楞眼兒、不許羅鍋腰。

吃飯的時候,不能吧唧嘴、不許攪菜碟兒、不能滿盤子亂翻。

家裡來客人了,不能拿壺嘴對著人,水不能過滿、客人下筷子才能開吃。

正是這些老規矩,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尊重,什麼是禮儀。

那些代代興旺的家族,也都有家族規矩。

王陽明家訓規定,族中孩子,必須讀書明理,保持善意。

每日的功課都有專人檢查,大人行善積善,以實際行動教導孩子善良忠厚。

曾國藩家訓規定,子孫後代,必須自己承擔農活、家務,保證自給自足。

不給太多的零用錢,一切向寒門看齊,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家裡沒有規矩,孩子到了社會上,必然寸步難行。

自己的孩子不教育,將來社會替你教育。

就連康熙皇帝,也有《庭訓格言》,教導後代子孫,懂理守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懂得規矩,遵守規矩,才能讓孩子成人、成才。

對朋友:守度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和人之間相互連接。

有連接就有親疏,而朋友,是除了家人之外,和我們最親近的人。

但是,過親則疏。

朋友之間一定要把握分寸,不然很容易樂極生悲。

朋友之間,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太親密的關係總是想當然,認為付出是應該的。

失卻感恩之心,一味索取,關係也就越來越糟。

不干涉朋友的生活,不亂說朋友的隱私,說話做事留有餘地,再熟悉的人,也要注意分寸。

分寸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懂分寸的人,與人交往中讓人感覺舒服又不失體面,留白又並不疏遠。

這是一個人的能力,更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在世間:守則

中國古人講究「慎獨」,在別人看不見時,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曾國藩中年之後,手握重權,他卻不貪污、不行賄、不謀私、不枉法。

在擔任兩江總督任期間,有一個縣令欲拿王羲之書法的唐代摹刻帖賄賂他,其為宋代淳化閣帖的祖本,異常珍貴,價值連城。

但曾國藩在賞玩片刻後,原封不動地退還回去,並在當天日記中寫下八個字:「世間尤物,不敢妄取。」

曾國藩臨死前,留下的財產不足兩萬兩銀子,僅相當於一級官員一年的養廉銀。如此,在那個昏沉的亂世實屬難得。

漢代有人給楊震行賄,三更半夜,那人勸他:無人知曉,收了就好。

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獨。

任何時候,都不應做有悖道德和原則的事。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守住內心的底線,才能不至於滑向深淵。

慎獨則心安,堅守原則,不被利益所惑,人才能活得自在從容,沒有災禍。

於自己:守心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守住初心。

蘇軾小時候,母親教他讀《范滂傳》。

蘇軾立志,要成為范滂那樣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人。

十幾年後,蘇軾入朝為官,捲入兩黨之爭。

因為新法害民,他與王安石不睦,被貶出京城。

舊黨得勢,廢盡新法,他卻認為有些新法頗有成效,與司馬光爭吵,因此被舊黨嫌棄。

他的堅守換來了一生的顛沛流離。

但是他卻從未忘記自己立下的誓言。

黃州救助棄嬰,惠州改良農具,海南教書育人。

在朝為百姓謀利,在野則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用一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格,成為了千年以來最受愛戴的詩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個人不忘記自己為何出發,才能最終到達彼岸。

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是對人生最大的辜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9Z3hm4BMH2_cNUgSF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