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胸拔背在初學武術過程中是經常反覆提到的四個字。對於習武者來說能做到含胸拔背非常重要。肩以下膈肌以上肌肉群的主要功能是呼吸。人時刻離不開呼吸,呼吸肌在人的一生中,一刻也不能停止工作。呼吸系統是一個非常完備的系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需特意注意呼吸肌的收縮狀態,在任何狀態下始終保持自然呼吸狀態。
呼吸肌又是可隨意支配的肌群。上肢和軀幹很多運動又要用呼吸肌來參與完成。因此呼吸肌群不但要進行呼吸還要完成其他的運動,這就需要在運動過程中既要進行運動又不能影響呼吸功能。尤其是在大運動量狀況下,機體需要大量氧氣來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又將體內廢氣排出體外。這就要求運動者合理使用呼吸肌。
在進行站樁訓練時,要維持一定的肩架,這一過程要求肩部及附近肌群長時間保持一定的姿勢不動,以此來增強肌肉耐力為以後拳勁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眾所周知拳勁是由下肢產生並沿著附著在肢體上的肌肉傳到指端。這個力要儘可能走直線,理想狀態是只有那些能將拳勁傳送和加力的肌肉參與拳勁的運動,而令其它肌肉則反向運動是練拳的最佳狀態,即一組肌肉向上運動,另一組同時向下運動。這種狀態在站樁中最簡單的表述就是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在站樁求拳勁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含胸的作用一方面是放鬆胸部肌肉,使其更好的進行呼吸,另一方面是為了配合拔背運動,加大武術發力的打擊力度。
由於呼吸肌隨意性很強,神經對這部分肌肉的支配力度和精細程度在全身骨骼肌中較強,很容易使這些原本沒必要參與武術動作的肌肉緊張起來,影響到拳勁的傳遞和浪費體力,因此要讓這些多餘的肌肉放鬆下垂。
真正做到含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拔背是與含胸要同時做的另一個更為主要的運動,它是拳勁傳遞的途徑,是拳勁傳遞方向改變的樞紐,是拳勁加速的區域。拔背質量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著發力的質量和拳勁向指端傳遞的功效。拔背與含胸是矛盾關係,傳統講法就是陰陽關係,陰陽是要互相轉換。因此含胸與拔背之間誰也離不開誰,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共同完成拳勁的打擊。
關於本文的主題含胸拔背,講到此時完全可以封筆,但作為練習王薌齋大成拳站樁三十年的本人看來,含胸拔背還有更加深刻的內在含義。一個書法家在幼年時最早學會寫的字往往是自己的名字,那麼在經過三十年漫長書法練習後,再拿出當年寫有自己名字的作品與此時寫的名字放在一起來對比,其中的內涵有多大變化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本人當年跟隨於先生在八一湖畔初習站樁時,上肢肌肉很緊,每當此時,於先生總是走到我身後,用他那雙有力而溫柔的手,向下撫平我那聳起的雙肩,同時不停的說:「含胸,沉肩」。在我練站樁有些基礎後,於先生在本來只說「含胸」的後面又加上了兩個字:「拔背」。
回想起當年老師對我在站樁上的嚴格要求,至今還歷歷在目令我難忘!仿佛就在昨日。正是老師的不吝賜教嚴格要求才使我在年輕時打下了深厚的樁功基礎,對拳勁的認識和功力不斷提高,大成拳整體爆發力早已穩獲掌中。王薌齋先生說過,「初始是正果」。現在回頭再論「含胸拔背」這四個再簡單不過的字所表達的內涵與當初的領悟卻有著天壤之別,但永遠不變的還是四個字「含胸拔背」。本人認為若將含胸拔背加以提純放大擴展,就是王薌齋大成拳整體爆發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