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上的張掖與嘉峪關——醉美227國道自駕游

2019-08-30   智軍天地

第二天,張掖丹霞地貌與嘉峪關

7月23日早上,從祁連縣城出發,目的地是聞名遐邇的河西走廊上的張掖與嘉峪關。經過阿柔鄉,又看到矗立在302省道邊上的阿柔大寺,因為時間關係,來時就沒有進去觀看,只能在行走中觀看這座寺院,寺院最大的特色是,占地很大又非常寧靜,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寺院後邊連著祁連群山,藍天之下綠草茵茵,好一派草原風情。

祁連阿柔大寺

一會就到了俄博鎮,這是位於祁連東部的一個歷史悠遠的小鎮,是西寧通往河西走廊張掖的必經關口,海拔3400米,也是《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的「中國最美麗的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所在地。

早在夏商時期,祁連山的羌人(西戎)就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秦漢大月氏活動於敦煌與祁連之間,西漢時匈奴王冒頓擊敗月氏人,占據河西走廊及祁連山一帶。漢代收復河西走廊後,店鋪林立,中西方客商們在此地交流,開設「茶馬古市」,俄博鎮成為商業的重鎮,也是戰略要塞,多次成為西域各政權與中原王朝爭奪的對象。

今天走的227國道,是青海西寧通往甘肅張掖的一條最美的國道,從俄博鎮向張掖行駛,翻越海拔3685米俄博嶺啞口,就出了青海的北大門,進入甘肅省境內時,氣溫開始回暖。

這條國道沿途有田園綠洲、雪山草原、原始森林、歷史遺址,是古絲綢之路南線的一段,史書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霍去病兩次北擊匈奴,隋煬帝楊廣親自西征滅了土谷渾,開闢新疆數千里地,再次打通西域古道,陸上的「絲綢之路」重開,都曾踏過這條道路。

魅力的227國道

過去讀中國歷史,對書上的匈奴、羌人、月氏人、吐谷渾等少數民族了解不多,總覺得離我們太遠,這次西北自駕游就到了他們生活的地方,看到這些少數民族和感受到他們的生活,仿佛與他們貼近了許多。

祁連山草原的羊群

下了俄博嶺,看到峽谷中的一條河,建中告訴大家,在河邊對岸的有個石佛岩,當水氣大時就會出現石佛畫面,現在已修建了樓閣,石佛被擋了起來,免得讓佛風吹日曬,從遠處還可以看到隱隱約約的佛像。

扁都口峽谷中的石佛寺

車子一路向北行駛,一會就到了民樂縣的扁都口。扁都口在祁連山的中段,地處青海和甘肅的交匯處,是青海到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在這裡能看到農耕與遊牧的雙重生活方式相依並存。

到了民樂縣的一個村莊,一片片的西瓜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路旁也有擺賣西瓜的臨時攤點。停車休息去買西瓜,瓜農讓我們到地里去摘西瓜,看中哪個就摘下來。她們就來了精神,到了地里不是去選瓜,而是忙著抱起西瓜擺起姿勢照相。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進張掖市區,從城外繞道往西,直奔臨澤縣的丹霞地貌而去。張掖市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和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也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和塞上江南之美譽,是甘肅經濟發達的地區。

車子駛上高速公路,當看到路牌上高台和臨澤時,建中說道,這裡就是紅軍西路軍全軍覆滅之地!這讓我想起徐向前元帥曾說過:「西路軍兩萬多人,遭到幾乎全軍覆滅的命運,在我軍歷史上,絕無僅有。」我們一會到達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就在倪家營鄉,而當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兩萬多將士,在既失天時、又無地利的情況下,孤軍深入與數倍於己的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最後鏖戰倪家營,浴血梨園口,而兵敗祁連山的壯烈歷史,在今天高台、臨澤縣建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和紅軍烈士陵園,仍歷歷不忘。

八十年多年過去了,我來到當年鏖戰的這片土地上,看到來這裡賞景遊玩的眾多遊客,大概沒有幾人還知道腳下這片土地,當年兩萬多紅軍的鮮血,灑在了這片戈壁灘上,血寫的一頁至今血色如丹,如那丹霞紅岩里流淌著西路軍的鮮血,依然歷歷在目。

到了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已經是中午,該吃午飯了,建中極力推薦我們吃當地的搓魚子美食,就是用手搓的小魚樣的面,這是真正的純手工麵食。搓魚子是甘肅張掖特有的漢族麵食小吃,我們要了三碗,建中自己吃一碗,我們幾人都嘗了半碗,就吃不下了。

搓魚子

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南台村段向南3公里,方圓100公里山間均為丹霞地貌,俗稱「七彩丹霞」,色彩斑斕。

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七彩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岩和泥岩組成,七彩丹霞的雄奇,那數以千計和起伏綿延的奇異地貌,或懸崖,或山巒,或沙丘,或幽谷,全部呈現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美輪美奐,各展其姿,盡顯其神,好一幅奇妙的畫卷。

在地質公園裡,正逢暑期旅遊旺季,遊客眾多。乘坐電瓶擺渡車分四個景點站進行觀光,當時太陽很大,曬得人有些受不了,但是被這七彩丹霞地貌的景色所吸引,一邊爬上山頂,一邊忙著拍照,一會就大汗淋漓,真希望有雲彩過來幫遮擋一下。

當遊玩到第三個景點時,天上已經布滿了烏雲,看不到太陽,加上吹來的陣陣山風,涼爽了許多。我們到達山頂上的涼亭時就坐下歇一會,沒多久時間,天上下起了雨,開始只是稀稀拉拉的雨點,後來雨越來越大,夾著大風不斷地朝我們身上淋著。

還好我們立即穿上雨衣,撐起雨傘,但是都還擋不住這傾盆大雨,遊客們都朝亭子中間擠去,這時有人驚呼著,下冰雹了!只見地上到處都是蹦彈亂跳的白色冰雹,有黃豆大小,下了一陣子就逐漸地沒有啦。但是,大雨依然在下著,攜著冷風,一陣一陣不停地朝我們刮來,雨傘都無法撐住,必須用另一隻手壓著雨傘邊,才能抵擋住,雙手在大雨和冷風的吹打下,冷的感覺有些麻木了。

張掖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日照時間長,光資源充分,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不多,在這終年乾旱少雨的西部內陸,能趕上這場大雨,也真是貴人出門遇風雨啊。其實,雨後是欣賞丹霞地貌的最好時機,雨後天晴,太陽直射丹霞的時候是顏色最為絢麗。我們一直等著,可是雨就沒有停下來的跡象,雨稍微小一點時立即下山,最後一個景點也不看,乘擺渡車出了景區。濕潤的空氣中瀰漫著若有若無的一絲涼意,讓我們倍感舒適,增加了幾分精神,開車沿著河西走廊向酒泉和嘉峪關一路駛去。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歷史上眾多民族在此交匯共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我們的車一路向西,下午三四點鐘的太陽,從擋風玻璃直射進來,烤的整個人身上發燙著。沿途呈現的景色是:荒灘、戈壁、沙丘、偶爾看到一片樹林和村莊。沿著西去的G30連霍高速公路,不斷延伸著,通向西邊。連霍高速是從江蘇連雲港市到新疆霍爾果斯市的高速公路,是中國最長的高速公路,這次從甘肅張掖到新疆的烏魯木齊跑的距離,相當於從江蘇連雲港到甘肅的蘭州市距離。

兩天來我們都遇到了大雨,特別在甘肅是少有的。一路上看到高速公路兩旁的戈壁灘已經長出來的草地,正逐步成為一片戈壁灘上的草原,反映出河西走廊的生態環境正在向好的改變。

不遠看到高速路牌,知道已經進入酒泉地界。酒泉是甘肅省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之間,一直向北部走去,可以到達中國和蒙古國的接壤邊界。酒泉市的面積占甘肅省面積的42%,差不多相當於江蘇、浙江兩個省的面積之和。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

我們知道酒泉,都是知道是我國的衛星發射中心,我問建中衛星發射中心離高速公路有多遠?他告訴還遠著呢,在這裡看不到,所以就打消去看的念頭,過了酒泉很快就要到嘉峪關了。

嘉峪關市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不屬於酒泉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有3000平方公里土地,人口30萬。嘉峪關市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因1958年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興起的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素有「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關樓

嘉峪關市是中國五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中國地級市(也包括直轄市)都有市轄區,而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儋州市、三沙市這五個特殊的地級市,下面沒有縣級行政區。嘉峪關市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就是一個縣級市的規模。

嘉峪關高速公路收費站

到達嘉峪關市,已經是下午六點鐘,入住酒店後,我們就去逛市區的大唐美食街。晚上九點天色才剛黑,美食街熱鬧異常,沿街一路走去,看得的都是燒烤,川菜居多,也有一些店是火鍋之類的其它店,到處都是燒烤羊腿、肉串的味道,沒有什麼嘉峪關本地的美食,而且價格也比較貴,其實就是專為遊客而設的一條美食街。

嘉峪關大唐美食街

沿著美食街走了一圈,然後找了一家「古道印巷牛肉麵館」坐了下來,因為這家的人挺多的,我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麵食。這次到了青海、甘肅及新疆,基本上都是吃麵食和牛羊肉的多,尤其是著名的「手抓羊肉」,讓你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