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炎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大行吃肉,小行喝湯」?逐浪長三角一體化,城農商行拿什麼與大行競爭?
長江三角洲區域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的3.74%,卻擁有全國1/6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GDP。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37%、39%和29%,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細化措施全面鋪開。而在此之前,瞄準這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重鎮,各家銀行已經密集布局長三角一體化,比如中行8月宣布未來五年在長江三角洲區域新增投入1萬億元信貸資源,工行隨即在10月開發布會稱要新增投融資2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1萬億的信貸投放量已經相當於一家頂級農商行的資產規模,2018城商行中資產規模超越萬億的也僅有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徽商銀行6家。更多的中小銀行,資金實力遠弱於大行,給到企業的信貸利率遠高於大行。這種兩極分化以及資產荒的情形下,是否意味著,「大行吃肉,小行喝湯」?
12月10日,上海銀行業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新聞通氣會在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舉行。在會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出了上述問題。上海農商行副行長康傑和上海銀行副行長黃濤作為城農商行代表回答了應當如何與大行「錯位競爭」。
是「成長的煩惱」不是「中年危機」
「從規模和體量上來看,大行像是大樹,我們是樹幹,做小但要做實,做深也要做透。」康傑表示,客群對標上,會與大行區別開來,畢竟不可能與大行一樣給單一客戶大量的信貸支持,另外,上海農商行雖然誕生在上海這個現代化城市,但是與生俱來有三農的基因。
康傑舉例稱,上海農商行的「新農直報線上可循環貸款」服務對象就是融資規模僅為3萬、5萬或者10萬的農戶,最大的單一客戶融資需求也才30萬左右,針對的是沒有進行工業規模化生產的農戶、種糧大戶和小型合作社。這些客群相較於一般的工商企業獲取貸款的難度更高,但「人可以睡覺,數據一定要奔跑起來,服務要自己長出翅膀,產品上門、一鍵通關。」也就是說,在新農直報的APP上可以找到貸款產品,然後農戶按照現有貸款規定去一次網店,一次性完成包括支付結算在內的所有基本手續。
至於與其他農商行的競爭關係,康傑表示,今年8月上海農商行等25家農村金融機構聯合發布《長三角金融機構合作宣言》,並共同發起了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和貿易金融三個專委會,接下來要做包括但不限於這樣幾件事:
一是增加對長三角區域內中小農商銀行的同業資金,今年已經從原先的225億提高到了300億以上,這一點已經高管層形成共識,只要保本甚至微虧都行,主要意在發揮頭部牽引作用,共同創造價值,而不是零和博弈;
二是資本連結,現在已經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
三是發揮上海農商行跨境業務優勢,因為該行的跨境牌照是農商行中最齊全的,自貿區分行是個全牌照分行,可以從事代理結算和代扣業務。
「我們這些銀行沒有中年危機,更多的是成長的煩惱,農商行之間經營區域不重疊,可以手拉手,可以抱團,很快,25家機構也會擴容到30家。」康傑如此形容道。
黃濤則認為,雖然是城農商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商行的體量不小,存貸量也很可觀。實際上,區域化策略非常適合區域化銀行發展。
「上海銀行經過近年來的加速發展,現在資產規模在2.2萬億左右,整個上海地區的對公貸款量接近3000億元,比起國有大行還是很小,首先策略上要聚焦,『有所為有所不為』。」黃濤表示,科創、供應鏈、民生服務都是城農商行都擁有自然稟賦條件。
黃濤認為,第二還是要做到精準,仔細研究地區經濟優化策略,識別哪些是短期見效的事情,哪些是中長期目標(比如自貿區新片區方案中有些是中長期規劃),找到業務重點。第三是要做到專注和專業,比如上海銀行與華山、瑞金等醫院建立「醫聯體」,提供融資支持,再比如與上海本地地方高校和民辦學校建立長期合作。
「作為城商行和農商行,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面臨更大的挑戰,只有把營銷、業務策略、風險管理的每個措施落地、抓實,才能在經濟調整期保持較好的狀態,提升股東回報。」黃濤直言。
各家銀行的手筆
上海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劉琦透露,今年,上海銀保監局組織上海銀行業並聯合浙江、江蘇、安徽銀保監局,開展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項調研。從監管規則協調、數據信息共享、風險聯防聯控三個方面,就如何推動銀行業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形成有關工作意見建議。
「下一步,指導上海銀行業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充分發揮好金融服務功能,更加全面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尤其要在服務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台方面,展示出上海銀行業在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同時,繼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爭取和給予政策支持,全力支持上海銀行業配合長三角一體化均衡發展。」劉琦表示。
在會上,6家銀行及銀聯講解了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聯動機制和金融綜合配套方案,以下是部分精簡內容。
交通銀行:試點區域內分行經營總行級集團客戶,調整授信發起層級,縮減審批環節,把長三角區域視為同城,把金融服務的手延伸到過去所說的異地,從而服務於整個區域項目,更高效地服務區域內客戶。
12月1日起,交行免除長三角區域內企業網銀本行行內轉帳匯款手續費,真正實現長三角區域轉帳同城化。同時針對貸款客戶的異地抵押物,採取與當地分行協同辦理的方式,打破異地分行之間的地區分割壁壘,簡化抵押手續,提升企業融資效率。優化產業鏈金融服務,在原有「一家做全國」模式基礎上新設計「全國做一家」模式,即項目所在區域的交行分支機構都協同來服務一家客戶和它的產業鏈,以同城化的金融服務助力企業走向全國。
工商銀行:截至6月末,工商銀行在長三角區域內分支機構已超過3000家,為區域內1.4億個人客戶、180萬公司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截至6月末,區域內分行人民幣存款餘額合計5.08萬億元,占全行比重22.6%。《中國工商銀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簡稱「12345」行動方案,即工商銀行將在長三角區域新設1家專業分行、新增投入2萬億融資、打造3大業務中心、聚焦4大專屬客群、服務5大重點領域。
未來5年,工商銀行將在長三角區域新增投入2萬億融資,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大+中+小」全客戶、「表內+表外」全產品、「線上+線下」全渠道、「債權+股權」全市場、「境內+境外」全方位融資服務。
上海銀行:當前,上海銀行的長三角區域分支機構占比達85%,信貸資源投放占比70%以上。下一步,由上海銀行長三角一體化業務推進委員會牽頭,通過建立限時審批機制、白名單管理、科技敏捷開發機制等,在信貸審批、系統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建立綠色通道。同時,參考綠色生態一體化示範區的創新管理體制,研究探索設立示範區內分支機構,打破傳統區域界限,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上海農商行:根據最新發布的《上海農商銀行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綜合金融服務方案》,該行將全力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對區域內實體經濟,特別是縣域、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預計在未來五年內,上海農商銀行將為長三角地區客戶(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於2000億元。
浙商銀行:該行已將區塊鏈技術廣泛運用於經濟金融領域紓解供應鏈應收帳款沉澱難題。積極打造「應收款鏈平台」,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公開透明、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來解決應收帳款登記、確權等難題,把應收帳款改造成為區塊鏈債權流轉工具,幫助上下游中小企業盤活滯壓的金融資產,助力融資暢通。
江蘇銀行:在G60科創走廊服務方面,組建專業化團隊,設置審批綠色通道,為G60科創走廊上湧現出的優質企業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在臨港新片區服務方面,江蘇銀行全行依託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平台積極服務長三角一體化。
中國銀聯:公交方面,銀行業統一支付入口雲閃付APP於2018年12月底上線「上海公共運輸乘車碼」。實現與蘇州、無錫、溫州、寧波等長三角城市軌交的「互聯互通」。虹橋機場和高鐵樞紐內7000個停車位現在已經全面支持「無感支付」和銀聯手機閃付。圍繞政務民生,大力支持和推進「一網通辦」。為政府稅務徵收、社保繳納以及「一網通辦」交通罰款、高院訴訟費等非稅項目提供銀聯移動支付。未來將嘗試 II、III類帳戶創新,全面推動長三角地區各類公共服務實現區域一體化。積極發揮產業樞紐作用,推動人工智慧、生物識別、雲計算、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優先在長三角地區試點應用,進一步拓寬「刷臉付」、「無感支付」在不同場景的應用,並通過開放平台,向合作夥伴共享支付技術與數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