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餓的時候,肚子才會咕咕叫,吃飽後這種聲音就消失了。但是我就接診過一些患者,他的肚子總是叫,吃飽肚子也在叫,特別是在人多又安靜的辦公室,突如其來的聲音讓他感到很尷尬。這肚子總是咕咕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01
肚子咕咕其實是腸鳴音
當腸道蠕動時,腸內氣體和液體隨之而流動,產生氣過水聲,稱之為腸蠕動音或腸鳴音。
腸鳴音有正常和不正常兩種,二者有所區別。
哪些腸鳴音算正常現象呢?正常腸鳴音時為一斷續的「咕嚕」聲,在臍部聽得最清楚,大約每分鐘4~5次。當人飢餓時,胃腸缺乏食物但有氣體和液體,如果胃腸蠕動增強,就會產生這種聲音。這屬生理現象,不用過於擔心。
哪些腸鳴音屬於不正常的現象?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
02
怎樣的腸鳴音屬於不正常?
腸鳴音頻繁
超過每分鐘10次,稱為腸鳴音頻繁。這種腸鳴音除了頻繁,還會響亮,但音調不特別亢進,多見於急性腸炎、胃腸道出血或服瀉藥後。
腸鳴音亢進
腸鳴音響亮、高亢,甚至呈金屬音者,見於機械性腸麻痹,是由腸腔梗阻,積氣增多,腸壁被脹大變薄而極度緊張,使亢進的腸鳴音產生共鳴而成高亢的金屬音調。
腸鳴音過於頻繁或亢進屬於不正常,但是腸鳴音降低或消失也是不正常。
腸鳴音稀少或消失
腸鳴音次數顯著減少,持續3~5分鐘才能聽到1次,稱為腸鳴音稀少。始終聽不到者稱為腸鳴音消失或靜腹。這多見於急性腹膜炎、電解質紊亂、嚴重膿毒血症或腹部大手術等導致的腸麻痹。
以上幾種情況都屬於不正常的腸鳴音,需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03
中醫如何看待腸鳴
有些人會問了,我腸鳴的次數是正常的,就是肚子總咕咕叫,聲音很明顯,但沒有腹痛、腹瀉等症狀,看了西醫就說我是消化不良,不知道中醫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腸鳴既可以伴隨其他消化道症狀,也可以單獨出現。中醫說腸鳴又稱腹鳴,為腹中鳴響之症,其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後散見於後世醫家著作之中,雖然在中醫教材上沒有對腸鳴有系統的介紹,但是在《黃帝內經》中關於腸鳴的病因有較為詳細的認識,其病因概言之,一因於脾虛,二因於水濕痰飲,三因於寒,四因於熱。
脾虛
我在臨床上接觸了很多脾虛體質的患者,就診時都會跟我提到腸鳴的困擾。脾氣虛或脾陽虛的人,脾胃運化無權,氣聚於腸腹,故而腹滿鳴響。
水濕痰飲
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而水濕痰飲屬於陰邪,當脾運失司,水濕之邪易困脾土,內生痰飲,下趨於腸道,就會出現腸鳴漉漉有聲。誠如《金匱·痰飲咳嗽篇》:「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因於寒
脾胃喜溫而惡寒,寒性凝滯,主收引,可致絡脈拘急,氣機運行不暢,當寒氣客於中焦,奔迫於腸胃之間,故作雷鳴切痛。
因於熱
陽盛則熱,其性燔灼升騰,可加快氣血運行,所以感受熱邪的人也會出現腸鳴,如《靈樞·刺瘧》:「熱則腸中鳴,水與火相擊而成聲也」。
雖然中醫認為腸鳴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在數十年的臨床診療中,我發現那些經常肚子咕咕叫的患者,大多是脾氣虛弱,陰寒體質,常見面色萎黃、心悸氣短、肢軟乏力、納差便溏、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脈沉無力。這類人的腸鳴反反覆復,一旦工作勞累一點或者吃點生冷的食物,腸鳴就會發作或者加重。
對於這一類的患者,我常用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的方法。用黨參、黃芪等健脾益氣,白朮、茯苓等健脾祛濕,陳皮、砂仁、豆蔻等醒脾祛濕,乾薑、肉桂等溫中散寒。
推薦茶飲——乾薑黨參陳皮茶
‖ 食療方
乾薑黨參陳皮茶
材料:乾薑5克,黨參5克,陳皮5克。
做法:水泡代替茶飲。
功效:健脾溫中散寒。
適合人群:脾胃虛寒而腸鳴反覆者。
乾薑性熱,味辛,歸脾、胃、腎、心、肺經,有溫陽散寒化痰飲的作用。黨參性平,歸肺、脾經,能補中益氣。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具有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的功效。三者一起泡茶,適合脾胃虛寒而腸鳴反覆的人飲用。
活學活用
用涼水泡蜂蜜能有哪些功效?
A. 潤肺止咳
B. 潤腸通便
C. 溫中健脾
D. 養陰清熱
我們將在下期公布答案,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
上期答案:C(註:煮蓮藕的時候不適合用鐵鍋。)
大家日常有什麼問題和心得,歡迎互相討論和交流,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