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後」字開頭的朝代,比如唐末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還有五胡後涼、後燕,以及後周、後魏。第二個後周指的是南北朝的北周,由宇文泰實際建立。後魏又是哪個朝代呢?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都知道拓跋珪是北魏開國皇帝,其實嚴格來講,拓跋珪是復國,而不是開國。公元383年,前秦兵臨淝水,皇帝苻堅企圖滅掉東晉統一天下。結果前秦兵敗,內部形勢本就不穩的前秦土崩瓦解。被前秦滅掉的前燕的宗室慕容垂建立後燕,拓跋珪也是這種情況。
鮮卑拓跋部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不是北魏,而是代國,末代君主是拓跋什翼犍,就是拓跋珪的祖父。五胡歷史上不止十六國,代國實力並不弱,卻不在十六國之列。為何呢?很簡單,十六國不是什麼正統,而為十六國定調的北魏又是代國統治者之後,當然不會把代國列入十六國名單了。
代國活動於現在內蒙古中南部呼和浩特、山西省北部大同市、河北省北部張家口等地。代國國都在盛樂,也就是內蒙古呼和浩特轄下的和林格爾縣附近。盛樂位於河套平原的東部,距離黃河「幾」字那一「橫」非常近。這段黃河還沒經過黃土高原,所以並不「黃」,水源不成問題,加之水草豐盛,所以這裡是地盤並不大的代國定都的優先選擇。
代國正式建立於西晉愍帝建興三年(公元315年),鮮卑拓跋部的首領拓跋兒猗盧因為曾幫助破敗的西晉對抗前趙(漢趙),受封為代王。代王之位傳到了拓跋什翼犍手上,代國由原來的部落聯盟形式明顯朝著封建化國家轉進。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代國為前秦所滅。當時的拓跋珪只有六歲。由於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孫子,代人趁前秦崩潰,於公元386年復國時,國號非常簡單,就是代。《魏書-帝紀二》記載,「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拓跋珪)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於牛川。」在拓跋部看來,代人之後定國號為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定國號為代僅幾個月後,拓跋珪下詔去掉代的國號,改國號為魏。
當初稱代王其實也是臨時之舉,到了夏四月,群臣奏請定國號。不過群臣的態度非常明確,即是代王之後,也復稱代王,國號當然就是代了。拓跋珪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訴大家:「我的祖先雖然做了代王,但只是偏居一偶,沒有統一天下。朕為代王之後,但志在天下,我當親率六軍掃平中原,所以定國號為魏最合適。」就這樣,歷史上少了一個「後代(國)」,卻多了一個「累世強盛」的北魏。拓跋珪的想法非常簡單:我要統一天下做四海共主,就不能用偏居一偶的代為國號。那麼,拓跋珪又為何定國號為魏呢?這事和北魏早期的名臣崔玄伯有直接關係。
崔玄伯認為代國要學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就應該定國號為魏。至於理由,崔玄伯說:「魏這個國號是神州上國,陛下既有大志,就當仿法前魏。」所謂前魏就是三國曹魏。眾所周知,漢朝的歷史影響極大,在當時的兩晉十六國時期也是這樣。漢朝亡於誰?建立魏國的曹操、曹丕父子。三國的蜀吳兩國不承認魏之正統,但代魏的西晉、東晉以及十六國的大多數都是承認的。崔玄伯的意思是告訴拓跋珪:你當漢高祖是別想了,不可能幾年之間平定天下。但可以學魏文帝(曹丕),繼承漢朝正統,步步為營兼并天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崔玄伯出名魏晉時的名門——清河崔氏,這是當時一等一的豪門大族。拓跋珪是鮮卑人,玩的都是在草原上騎馬打兔子,這在崔玄伯為代表的中原士大夫看來就是鬧著玩的,他們認為你要成為正統,首先要漢化。所謂的漢化,主要是兩漢魏晉(指西晉)以來的制度,只有這樣你才能贏得中原人心。拓跋珪不傻,他懂得這個道理,要統治中原就必須漢化,否則沒得玩。拓跋珪接受了崔玄伯的建議,決定把國號定為魏。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kfIPXIBd4Bm1__YH9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