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明孝陵中埋葬著明朝開國帝王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因為馬氏諡號「孝慈」,故以「孝陵」為名。
明孝陵宏偉壯觀,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影響了之後明代清代帝王陵寢的制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孝陵正式動工,25年後的明永樂三年(1405年)才正式完成。陵墓內部亭台樓閣無一不備,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當時明王朝在孝陵駐紮了一萬多護陵軍,守衛十分嚴格。古人以鹿為瑞獸,陵園內放養了近千頭鹿,每頭鹿項下都掛著銀牌一枚,上面銘刻著「盜宰者抵死」的字樣。 明孝陵在600年的時間裡屢遭兵火,現在留存的建築不多,留存下來的基本都是一些磚石建築,如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等。明孝陵的神道很有特色,其最大特點是建築與地形地勢能夠完美結合,沒有依照前朝舊制修成直線,而是依地形山勢建造得蜿蜒曲折。神道兩側安防著獅子、獬豸、駱駝、象等石像,威嚴肅穆。 明孝陵雖為朱元璋陵寢,但是一直無法確定地宮的位置。朱元璋墓葬疑團重重,據說這位皇帝去世後,在13個城門同時出殯,之後屍骨是埋葬在了北京的萬歲山還是南京的朝天宮,也眾說紛紜。朱元璋究竟有沒有葬在明孝陵?
墓的沖刷,抑或只是單純出於美觀考慮?答案至今沒能揭曉。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陵園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2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