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一起看鄧超主演的新電影:《銀河補習班》。在電影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原本是一個前途光明的工程設計師,因為替單位數據失誤「背鍋」入獄,而缺失了兒子馬飛7年的童年時光。
再次相見時,兒子是一個被教導主任視為「再怎麼洗也成不了鑽石的煤球」,不學無術,成績倒數,面臨被退學的危險境地。
馬皓文採用另闢蹊徑的教育方式,他用獨特的方式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最終兒子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用行動證明父親的補習班是全世界最偉大的補習班。
朋友看完之後,哭得稀里嘩啦,坐在座位上久久不願意離開。
她告訴我,家裡8歲的兒子正在和她冷戰,這是讓她痛苦的根源。為了更孩子更好的教育,她住進了有小又破的學區房,放棄了外企中層的領導崗位,犧牲學習時間陪兒子上輔導班、做作業,結果兒子一點都不理解,總覺得她太嚴厲,所以寧願天天粘著奶奶,也不肯叫她一聲媽媽。
她感覺自己特別失敗,但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直到看了《銀河補習班》,她才知道自己和兒子冷戰的原因。
在電影里,馬飛媽媽一定要兒子讀重點學校,要考清華北大,不然就只能在樓下賣煎餅。她苦口婆心地說:「我是為你好」。
我們每一個人都聽過這5個字,甚至一生中都無法逃離它帶來的陰影:
大學讀文學專業沒前途的,還是選金融類吧,我是為你好;
還是找一份離家近一點的工作吧,更有安全性,我是為你好;
女孩子早點結婚嫁人准沒錯,早點安頓下來才行,我是為你好。
很多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控制著孩子的人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過給他們規劃好的生活。
不能學習喜歡的樂器,也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一切只能遵照大人的想法,這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壓抑孩子的天性,是最大的教育誤區。
這導致的結果是,父母的控制慾望和孩子的自我需求背道而馳,讓最親密的家人成為水火不容的敵人。
《死亡詩社》里有這樣一個情節:學生尼爾喜歡錶演,然而父親卻要求他考上醫科大學,還言之鑿鑿地對他說:「你知道這對你媽媽來說,有多重要。」
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學校的演出,表演的效果非常好,讓人讚不絕口,但是父親卻決定讓他第二天轉學。結果,痛苦的尼爾在當晚自殺了。
世界上最惡毒的情話就是:我是為你好。
他們恨不得替孩子做所有的選擇,漠視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夢想,壓制孩子的情緒,只為了讓孩子完成身為父母的他們,未竟的夢想。
一個按照父母意願過一生的朋友無奈地說,一切「為你好」的道德綁架,都有可能殺人於無形。
他們認為自己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旦孩子把過去被壓制的天性通通爆發出來,就會造成親情的徹底破裂。
少說「我是為你好」,多說「我尊重你的意願」,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
馬皓文開始輔導兒子功課的時候,班主任找上門來質疑他的教育方式:別人家的孩子都學到晚上十一點,一刻都不肯放鬆地學習,而馬皓文卻買了一台電腦讓兒子玩,還時不時帶他去田野、水庫甚至省外景點感受風土人情。
在班主任的眼裡,這就是浪費時間,是玩物喪志,更是毀掉孩子的未來。只有考上好大學,才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家長們說:你們要努力學習,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考上好大學。
於是我們努力學習,但是越來越迷茫,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而學。
馬皓文告訴兒子:清華和北大不是終點,而是過程。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所以在學習之前,你需要弄清楚一點:你為什麼而學習?
如果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考一個好大學,那麼你只能像大多數人一樣,過迷茫而庸碌的一生。而那些早早發現自己熱愛的事業、並畢生追隨的人,後來都成了專業領域的大師。
龍應台在對兒子的信中這樣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僅僅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學習的意義在於發現更多的選擇,並在選擇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選項。
尼采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真正優秀的父母,從來不是填鴨式教育,不是別人家學什麼,就趕緊讓自己孩子也報名。他們會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愛好,了解學習的魅力,更加主動地為自己而學。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座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孩子都有一個神奇的感受器,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愛他。
什麼是真正的愛呢?不是說給他們買多少禮物和零食,也不是帶他們去多遠的地方旅行,而是平等地對待他們。
很多大人都說:「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也有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他們很難聽取孩子們的意見,執拗地認為自己才是最高決策人。
而在影片中,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就敢於打破權威,帶孩子見識自己找工作的窘迫,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因為不小心沖兒子發火後,還主動跟兒子道歉: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對不起。」
教育孩子不是迷信權威,而是要敢於打破權威,和孩子平等相處,互相感受到需要,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想起來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個情節:德善年年和姐姐一起過生日,共享一個生日蛋糕。今年想單獨過的要求被父母忽視,各種負面情緒的累積終於爆發,她埋怨父母的不重視,生氣為什麼自己排行老二。
後來,德善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直在巷口等待她的父親。父親和德善並排坐在了長凳上,像變魔法一樣拿出了生日蛋糕,對二女兒德善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其實每一位父母都會犯錯,也會忽略孩子的真實想法,但是大多數人認識到錯誤後,礙於面子並沒有跟孩子解釋,也沒有道歉,這就成了雙方的心結。
懂得和兒女平等相待的父母,在和孩子平等溝通的那一刻,無論是道歉也好,解釋也好,都會贏得孩子最大的敬意,這才是為人父母應有的榜樣。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原生家庭的傷害,在父母的教育下成為現在的自己,又將在父母的潛意識指導下,對孩子造成類似的傷害。
這部電影給人最大的啟發,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無關乎金錢,而是對孩子的教育。
影片中的父親說:「我設計的橋塌了,但是我不塌。我不會認輸的。」身為太空人的兒子在外太空遇到困難時,對自己的告誡是:爸爸,像你一樣,永不認輸!」
這,才是真正的富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