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地理,造就「離散」的歐洲,分析地理對歐洲大融合的影響

2019-09-15   圖說地理

說起歐洲,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發達、非常富有,其次就是國家很多。歐洲有44個國家,除去俄羅斯外,面積都很小,國土面積第二名的法國國土面積僅約64萬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地),在全球排43名。歐洲還有很多袖珍國家,如梵蒂岡、摩納哥、聖馬利諾等。

和中國一樣,在古代歐洲也有過燦爛的文明,有過大一統的帝國,且沒有像中國走向統一,而是分裂成很多小國。歐洲沒有像中國那樣走向統一的原因有很多,諸如宗教、文化等等,但老范認為,地理因素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

「破碎」的歐洲大陸

從地圖上看,歐洲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是「碎」!歐洲陸地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半島和島嶼面積占整個大陸的三分之一,其中僅半島面積就占總面積的27%。從北向南依次是科拉半島、歐洲面積第一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75萬平方千米)、日德蘭半島、布列塔尼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和克里木半島。

歐洲大陸給人的感覺就是「碎」

大量的半島和島嶼將歐洲大陸的邊緣海域分割成很多邊緣海和內海,其中邊緣海有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比斯開灣等;內海則包括白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等。半島和海洋犬牙交錯,而且我們關注歐洲更多的是關注西歐,給人的感覺是歐洲的大陸面積還沒有半島的大。

分割的地形地貌

除了陸地被海洋分割,歐洲的地貌也呈現碎片化。歐洲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均海拔僅為340米,以平原和山地為主。歐洲有世界上第二大平原-東歐平原,面的達400萬平方公里,然後不幸的是,該平原大部分位於高寒地帶,在古代屬於苦寒之地,人煙稀少。

歐洲的平原被山地分割

如果說拋開寒冷的東歐平原,我們發現歐洲的其他平原都被山脈分割。西歐地貌呈現圓錐形,中央是阿爾卑斯山脈和喀爾巴阡山脈,四周分別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和波河平原。

我們知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平原地帶永遠比山區更容易發展,平原地帶也是人類聚集區。歐洲地形地貌的分割,給平原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帶來很大的不便,也大大限制了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

氣候分割,限制歐洲的發展

氣候同樣是古代歐洲發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我們看西方古代電影總會有這樣的畫面,那就是主角翻越大雪紛飛的雪山,或者冰雪覆蓋的雪原,這或許是歐洲古代氣候的真實寫照。

歐洲處於高緯度地區,大部分處於北緯40度以北。北緯40度以北是什麼概念?我國的東北地區就處於北緯40°~50°之間,而我國古代稱東北為荒涼的不毛之地,是常常被「嫌棄」的地區。但是這個維度區確是歐洲氣候最好的地區,而這樣的區域只占不到歐洲的一半。

雖然歐洲有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但其要僅是影響到西部沿海地區。從羅馬帝國的疆域我們不難發現,其基本在北緯50°以南,再往北就是寒冷的「蠻族」生活區域,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發展。

但是從地形上看,適合人類發展的平原地區卻都集中在北方。不管是400萬平方公里的東歐平原,還是波德平原,都因為氣候的原因,不適合發展農業。而相對溫暖的南方卻大都被山地覆蓋,這就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限制,這也是歐洲人口始終沒有出現爆發增長的原因。

歐洲氣候和地形地貌限制農業的發展

割裂的地理環境,難以實現民族的融合

目前歐洲有40多個國家,除去俄羅斯,其餘各國面積都不是很大。面積較大的如烏克蘭、法國、德古、波蘭等也就和我國面積中上等省份差不多;面積較小的如奧地利、荷蘭、丹麥等,也就和我國的台灣省、海南省陸地面積相當;面積更小的如梵蒂岡、安道爾、摩納哥,面積也就相當於我國的一個鄉甚至是村。

歐洲各國分布

雖然這些國家面積不大,卻大多是單一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如德國的德意志民族、法國的法蘭西民族、荷蘭的荷蘭族、匈牙利的馬扎爾族。也就是說,目前的歐洲國界線大體是和民族的分布區域是重疊的。這也反映出,在歐洲的發展歷程中,民族間的融合程度並不深,沒有形成單一民族占人口多數的局面。

歐洲民族分布和其國家邊界大體一致

這種現象和上文所說的地理因素有莫大的關係!首先歐洲被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所分割,形成了圍繞阿爾卑斯山脈的平原地貌群。這些平原地貌群分布著不同的種族,由於高山的阻隔,種族之間的交流主要沿著山脈向兩端展開,這無疑增加了民族融合的難度。

其次寒冷的氣候,給農業發展帶來眾多的限制。尤其是北方的平原地區,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周期很短,無法為人類繁衍提供足夠的食物。南方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區域,都是山間盆地或谷地,產量同樣有限。沒有足夠的農業基礎,人口很難爆發增長,就形不成數量優勢的族群。各種族之間就無法出現一個民族將其他民族同化的情況。

從地形地貌,到農業發展等諸多因素,都限制了歐洲出現民族融合的條件,也就無從談起歐洲的「大一統」。

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不可能再出現大一統的局面

如果說什麼是最後影響歐洲走向統一的地理因素,那就是地理大發現!鄂圖曼帝國封鎖了歐洲通往東方的貿易道路,迫使歐洲人不得不尋找新的通向東方的道路。這拉開了歐洲大航海的序幕,隨著美洲的發現,以及歐洲開始了在全世界的殖民,歐洲的格局就不在局限於歐洲本身,歐洲的大一統的進程開始受到世界的影響。

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問題「國際化」

無論是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之間的戰爭所調動的資源,都不再局限於歐洲的本土,還包括各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也就是說看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不能只看在歐洲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而還要看起背後龐大的殖民體系。

這就導致,不管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不可能真正完成歐洲的統一,因為他們面對的局面是一個國家的資源和全世界資源的對抗。他們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世界的資源相對就是無限的。

拿破崙沒有實現歐洲的統一

總之,一系列的地理因素,使得歐洲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分裂成眾多小國或許是其註定的結局。現代的歐洲正在努力實現以歐盟為基礎的統一,但是英國的脫歐給其帶來重大的打擊,歐盟到底能走到哪一步,我們拭目以待。

英國脫歐對歐洲一體化進程打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