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緙絲一寸金」,
提起「緙絲」,
精美、華貴這些詞便也脫口而出。
作為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因技藝精湛,歷史悠久,
素有「織中之聖」的美譽。
1984年出生的張磊,
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
他第一次接觸到緙絲,是在16年前。
那時,他19歲,
在南京雲錦研究所工作。
當時南京雲錦研究不缺雲錦大師,
卻沒有做緙絲的手藝人。
張磊當時年輕,學東西快,
又有美術功底,於是被派去學習緙絲。
「雲錦也是一門手藝,緙絲也是,
作為一個手藝人,當時要去學緙絲,
心裡並沒有什麼衝突。都是手藝。」
張磊就這麼去了蘇州,
開始拜師學藝,
對於一個19歲的男生來說,
緙絲這樣一門工藝複雜的技藝,
透著枯燥、寂寞,
遠不如外面的花花世界來的迷人。
在鄉下那個沒有空調、沒有電視的二層小樓里,
日復一日地練習,
張磊說當時一度感覺要瘋了。
不過張磊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在那段時間裡,
他全面了解了緙絲工藝,
並通過日復一日的實踐,打磨自己的手藝,
同時與雲錦工藝進行對比,
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2011年,張磊去故宮博物院看展覽,
珍貴的藏品令他目不暇接,
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團扇。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一柄團扇,道盡了東方文化的含蓄之美,
給張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於是,他就想把緙絲技藝用在團扇中。
說做就做,
張磊買了一些現成的扇框,開始嘗試。
起初,效果並不理想,遇到了很多問題。
比如買回來的扇框容易生蟲,
也不牢固,做工並不精緻。
於是他就想自己做扇框,
甚至買來紅木做扇框和扇柄,他說:
「精緻的東西一定都是要用最精緻的材料、
最精緻的工藝來打磨的。「
一把團扇的誕生,離不開細緻的工藝,
而製作緙絲扇面,
是其中最為費時費力的事,
不同於其他材質的織法,
緙絲是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
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
這種織造方法,會在花紋與素地間形成鏤痕,
好像刀刻痕跡一般,所以又稱刻絲。
圖案全靠不同顏色的絲線變換。
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織法,
緙絲的正反兩面呈現了相同的圖案。
而且,每換一種顏色就必須另用一隻小梭,
織造一幅作品,
變換數以千計的梭子是常有的事情。
緙絲扇面圖案細緻精密,
中途一走神就容易出錯,
張磊在幹活的時候,
不能說話,甚至眼神都不敢隨便離開。
另外,織造過程中,
對色彩的把握和審美也很重要,
緙絲擅長表現細緻精微的色彩過渡和轉折,
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
對手藝人精力、經驗、審美、悟性的要求都很高。
想要做出自己的作品,
並非學會緙絲技藝就行,
一幅作品想要做得細膩、傳神,
還涉及對美學的理解以及創意,
為了尋求更多的靈感,
張磊平時會看很多書、資料,
還會旅遊拍照、去古玩市場淘東西、逛博物館,
「古人的審美跟我們的審美不一樣,
我們要將自己的想法運用在作品上。」
2012年,張磊開創了自己的工作室,
決心將緙絲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來,
在他看來,
無論是團扇還是緙絲,進入現代生活,
物盡其用,才會讓傳承更有生命力。
如今張磊已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從十九歲做學徒,
到現在做了十五年的緙絲,
這條路走得並不順利,
也經歷過創作的低谷,
但現在回頭看,一切都是值得的。
先有熱愛,才有專注,
這些年,張磊一直在摸索和創新,
做過緙絲團扇、緙絲唐卡、緙絲畫、
緙絲荷包、緙絲香囊等各類作品,
每一件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期望,
他希望他通過自己的堅守
讓更多人了解、喜歡緙絲。
作為緙絲織造技藝的代表傳承人,
張磊也很關注緙絲的傳承,
「我以後想成立一個教室,
把緙絲手藝傳承下去,對,就是當老師。
攢一些優秀的作品,自己辦個大展覽。
對現在的手藝人來說,
傳承和展覽,都是必須的。」
在傳承手工藝這條道路上,
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張磊這樣的手藝人,
中國的國粹才能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