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調研組:「物聯網金融+」,現代農業產業鏈融資新路徑

2019-12-08     群眾雜誌

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促進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現實舉措。


當前,江蘇以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初具規模,但仍存在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無法辦理產權證、無法辦理抵質押、無法申請銀行貸款和現有金融機構支農貸款政策貸款額度偏低、融資成本偏高等現實突出問題和矛盾。


高風險低收益是涉農金融的典型特徵,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特點,適當引入金融科技手段,如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物聯網金融科技,以整條產業鏈為融資背書,對生產、倉儲、加工、銷售、運輸等全鏈條施行監測與管理,既能降低融資成本,又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降低信貸風險、增加貸款投放和強化貸後管理,從而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找准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切入口


首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具有如下特徵:


一是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業務一般應覆蓋種植、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等全鏈條業務;


二是規模經營優勢已經顯現,很多鄉村都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服務」的生產模式;


三是農業科技含量水平較高,相比過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重視現代科技運用和機械化作業;


四是聯農帶農效益明顯,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營銷、信息互通、技術共享、品牌共創、融資擔保等方式,可與小農戶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


綜上可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作用,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其次,因集約化、平台化生產經營催生的集體性長期性大額融資需求(如購買大型設備),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額度需求較大。


目前,省內多家金融實體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出不少涉農貸款產品,但受銀行貸款投放流程管理和風險控制要求影響,額度均不高,一般不超過500萬元,難以有效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


再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缺少合規的抵押品,造成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有效信貸服務的難度依然較大。


從擔保機構方面看,出於風險管控考慮,單戶單筆一般擔保金額有限。由於涉農領域現代化產業基礎薄弱,缺乏有效的市場化風險分擔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藉助擔保機構支持開展融資的需求難以有效滿足。


鑒於上述成因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在現有信貸資源供給體系下,開展產業鏈融資創新,不失為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缺口難題的一種路徑。


為開展產業鏈融資創新創造條件


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部分形成了較為專業化的經營模式,一些先進個體構建了清晰完備的訂單種植—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終端消費的產業鏈服務管理體系,已初步具備如下基礎條件,為開展產業鏈融資創新提供了可行性。


一是實現了較強的企業化運作。如制定了較完善的聯合體章程,擁有相對固定、知識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人員,進行了初具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具備較為穩定的訂單農戶群體、較為豐富的市場銷售網絡,農產品品牌逐步建立並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


二是構建了比較規範的生產經營體系。如制定並實施嚴格的生產經營操作辦法。源頭上,生產物資統一採購;種植期間,制定與執行一致性標準;生產過程,實現統一的標準化操作;成品銷售過程,建立了由電商平台、品牌商店、連鎖超市、農批市場組成的多渠道、較為成熟的市場銷售網絡,甚至樹立了市場品牌。


三是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現代化的廠房、機器設備,較成熟的終端產品質量管控體系等,這都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的運用創造了良好條件。比如,可用物聯網傳感技術對入庫農產品進行實時跟蹤監測,以此鎖定流動質押物,明確物權、控制權、處置權。


四是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規模化經營,不僅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也增加了市場話語權。同時,科學規範的生產加工銷售流程管控,又能較好地降低種植的自然風險、加工流轉的人為風險、成品銷售的品質風險。


開展產業鏈融資創新的路徑構想


「物聯網金融+農業」,即以物聯網技術賦能農業和農村金融。通過金融科技應用場景豐富的金融機構、物聯網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方合作,實行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實際運作中,可共同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公司,讓物聯網企業提供設備投入,銀行機構給予相對低成本的信貸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既有的自有資金,保險機構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


第一,將在工貿業倉儲領域已先行一步的「動產動態監測」技術向「三農」應用場景拓展。如今,一些工商業企業已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對倉儲貨物數量、位移甚至質量等狀況進行動態監測,根據動產的實時保全情況確定銀行信貸資產物權、控制權、處置權三權統一下的安全性,從而改善自身融資條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宗農產品倉儲雖然相對工貿業領域保管難度更大,但隨著倉儲物流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技術成本的下降,再輔以地方農業管理部門的扶持,也具備了動產動態監測模式的可能性,可從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種植業大宗商品入手。


第二,探索以設備遠程控制技術對接大型農機設備融資租賃業務。考慮到大型農機具相對不動產具有更新換代快、折舊率偏高、價值浮動較大和期間融資主體可自由處置等特點,可嘗試運用物聯網技術協助金融機構對大型農機具設備進行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強化全程風控,實時了解相關設備是否違約挪用、是否損壞、使用周期是否合理和產能產量是否合理等。


一旦出現分期還款計劃違約或影響其還款能力的異常情況,金融機構可採取遠程斷電、鎖死等反向控制操作有效降低設備滅失風險,及時保全信貸資產。


第三,引入大數據手段強化農產品商品溯源。圍繞生產、加工、銷售全流程,通過傳感器、標籤、生物識別、DLP、條形碼、攝像頭、GPS等手段收集信息,全面記錄產供銷情況,實現溯源、保證品質,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商品價值和變現能力。


金融機構同步掌握處在供應鏈上游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農產品流通銷售等眾多數據,結合企業財務數據,構建更為全面的信用貸款評價模型,提升企業價值,增加融資獲批機率。


此外,還需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不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所帶動的農戶的額外負擔。物聯網技術的運用需要前期有必要的基礎設施投入。為保護農戶參與物聯網金融創新的積極性,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可考慮由金融機構、物聯網技術供應商、地方財政等各方共擔的方式來先期投入。


二是地方金融與農口管理部門緊密協作。明確兩個前提:


一要從金融的視角對「三農」應用場景進行準確的分析,形成物聯網技術下的風險控制模型,以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為主調動各方力量來共同研判;


二要充分獲取和整合農業生產經營全流程的大數據並加以市場化的開發,最終為金融機構所利用,這需要地方農口管理部門發揮牽頭協調的作用。


三是以創投的思路推動經營模式的創新與複製推廣。物聯網在「三農」領域的運用雖然目前看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鼓勵金融機構和物聯網企業從戰略投資、風險投資的思維方式尋求在試點地區的業務突破。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2期,原標題為《「物聯網金融+」:現代農業產業鏈融資新路徑》

作者: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調研組(執筆人:查斌儀、聶振平、汪洋、趙勇程、趙凌寒、施志鵠)

責任編輯:何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Fdh5G4BMH2_cNUgv0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