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唯一的五朝古都,不僅風景很美,還是天馬的故鄉

2019-10-03   王浚的旅遊說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如果到一個城市旅行,一定要去這座城市的博物館逛一逛,也只有通過博物館才能快速的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和底蘊,因此這次來到武威,武威市博物館便成了我這次旅途中必去的一個打卡點。

其實對於雄鷹而言,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來武威了,但是確實是第一次參觀武威市博物館。原因呢,自然是上一次來武威的時候,博物館搬遷了,現如今新博物館位於涼州區姑臧路上。




做為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曾經的絲路重鎮、五涼故都、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毫無疑問,武威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所以,武威市博物館是整個甘肅省的第二大歷史博物館,該館館藏文物多達46111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6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4件,真可謂是規模龐大的。

步入新館,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新館中深厚的底蘊,雄鷹與朋友們隨著講解員的講解一路深入,才慢慢的了解了這座新館的脈絡,原來新館共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分別為基本歷史陳列廳、專題展廳、臨時展廳及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等等部分。


甘肅省唯一的五朝古都,不僅風景很美,還是天馬的故鄉


甘肅省唯一的五朝古都,不僅風景很美,還是天馬的故鄉


甘肅省唯一的五朝古都,不僅風景很美,還是天馬的故鄉


由於新館的部分陳列展廳還沒有完全開放,如今對外開放,遊客可以參觀的是該館的基本陳列《武威歷史文物展覽》。這部分是以「河西都會、天馬故鄉」為主題,分為序廳、文明華彩、大漢揚威、五涼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輔郡、蒙元故路、明清涼州七個單元,以時間軸為脈絡,向我們講述了武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新館中陳列的「馬踏飛燕」複製件,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是東漢時期的銅器,1969年出土於武威市區的雷台墓中,真品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中。

據講解員講解,馬踏飛燕的原主人是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所有。從外觀來看,這匹寶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在一隻正在疾馳的飛燕之上,而這隻飛燕也非常驚訝,居然還回頭觀看,顯得惟妙惟肖。雖然武威新博的這件文物只是複製品,但是作為馬踏飛燕的出土地,在這裡看到這件文物,讓人還是很深刻的感觸。




除了以馬踏飛燕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外,新館中還有西夏碑、木緣塔、木板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西夏是兩宋時期存在的一個王朝,曾經是與遼宋三足鼎立的存在,但是有關於西夏的文物卻非常罕見,所以這次能夠在武威市博看到,雄鷹還真是很驚訝的。

在和西夏有關的諸多文物中,雄鷹認為西夏碑是最值得一提的存在。西夏碑又叫做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是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最多的西夏碑刻。

據歷史記載,該碑樹於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原置於武威大雲寺。元朝滅西夏以後,西夏碑被當時的有識之士砌碑亭封閉,才得以保存。清嘉慶九年,由當時武威學者張澍發現,這塊石碑才得以重見天日,而在張澍發現西夏碑這件經歷中,還有著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甘肅省唯一的五朝古都,不僅風景很美,還是天馬的故鄉


據說,清嘉慶九年,張澍回到武威老家修養,有一天和朋友到大雲寺遊覽,在寺內無意中發現一座被磚封閉幾百年的古亭。他感到很好奇,就問寺里的僧人為什麼封閉這座古亭。

寺里的僧人告訴他,傳說這個古亭不能打開,否則將會給涼州帶來災難。但是張澍不相信這些謠言,三番五次來到寺中,最終說服了僧人,並強行讓友人幫他打開了碑亭,最終才發現了這件稀世珍寶——西夏碑。

走在武威市博,參觀著一件又一件悠久的文物,對武威這座城市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刻……

【作者簡介】 真主雄鷹,獨立撰稿人、職業旅行者、微博簽約自媒體。原基層大學生村官,因為詩和遠方的召喚,而辭職旅行中……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hexinlang8 微信公眾號:aikuxing 微博:真主雄鷹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