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視劇電影能讓人記憶猶新、思維活躍、流連忘返,即便時過境遷也會在大腦中蹦來跳去。可是,一篇好的文章也能在讀者的大腦中播放畫面加深記憶,你會信嗎?
在知乎搜索「畫面感」會跳出近十萬的答案,關注人愈30萬。畫面感的代表是影視作品,卻也能在文字內容中大放異彩。想讓文章有放電影般的魔力,重點在於打造畫面感。
什麼是畫面感?
用通俗的語言說,畫面感指能夠讓人身臨其境,感受閱讀畫面的感覺。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能從文字的層面感受到畫面。
為什麼需要畫面感?
畫面感的作用在於降低閱讀難度,引人入勝,從而達到讀者和作者溝通的目的。能夠提升文章的感染力、閱讀率等。
專業論文和故事小品,大部分人的選擇會是故事小品;看雜文和看小說,大部分人的選擇會是看小說;看書和看電視,大部人的選擇會是看電視。
這是由人的天性決定,讀者更容易被有畫面、有圖像的內容吸引,而對單純的文字表述興趣索然。這也是近年來漫畫類自媒體帳號崛起的原因之一。
放在一篇文章中,越有畫面感的文章越能被讀者感知,越容易感知的文章越容易被讀者信任,越信任文章則越容易產生轉發、點贊行為,有效提升閱讀量。簡言之,畫面感能夠降低閱讀難度,提升閱讀量。
如何打造文章畫面感?
讓文章有畫面感,方法其實有很多,先來看看這些有畫面感的詩句: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王維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
這些都是古詩中很有畫面感的詩句,分析一下你會發現,他們的畫面感來源於對景物細節的描寫刻畫。
所以,打造畫面感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細緻的刻畫景物。所書即所見,你能觀察的越仔細,文章的畫面感越足。
我們在文章中,也不妨嘗試這種細緻的描寫,將我們所能觀察到的畫面,進行極致的刻畫描寫,讓文章如同一台放映機,將你所看到的一切,投影到讀者的腦海中,形成畫面感。
再看看《春》裡面的一些句子: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看完這段文字你能感受到百花齊放、蜂蝶飛舞的畫面,分析一下你會發現,其畫面感來源於比喻修辭,如果只是單純的寫幾株樹、幾隻蝴蝶、幾隻蜜蜂,想必達不到如此的效果。
所以,打造畫面感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恰當的比喻修辭,降低閱讀難度,避開抽象的詞彙,選擇有具體含義的詞轉述,打造意義畫面。
在我們的文章中,可以儘量的把複雜的話語進行簡單化,甚至形成具象化的概念,比喻修辭就是最好的方式。
再看看林斤瀾的《春風》節選:
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樑,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轟的一聲,是哪裡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鬆動。
這段文字著重刻畫春風所過之處摧枯拉朽消融冬季,幾乎每一句話都能讓人感受到北國春風的勁道,這段文字中採用的方法是多用動詞、名詞,少用形容詞、副詞,審視這段文字,形容詞、副詞少的可憐。
雖說這是一個嚼了很久的話題,但還不夠透徹。
所以,打造畫面感的第三個方法是:多用動詞、名詞,少用形容詞、副詞。
每個創作者都有一個習慣:寫好文章之後再行修改。建議修改的過程就是刪除的過程,將一切無意義的修飾詞和連接詞都進行刪改,讓文章簡化、語言更加明確。
畢竟,文章中意義越簡單、越生動,畫面感越強,讀者越能省力,越容易接受。
總結來說,細緻的觀察刻畫、恰當的比喻修辭以及多用動詞名詞,能夠讓文章顯得立體,有畫面感。如果組合使用,效果更好。
但是在這裡,我還要介紹另外一種簡單直接並強大的方法——「數字化+可視化」方法,這是能讓文章產生畫面感的利器。
比如我要介紹「畫面感很好」這一概念,單純強調含義及概念肯定不會讓人記住,但是動用「數字化+可視化」方法,那就未必了。
來試試!
- 普通表述:讓文章產生畫面感很好。
- 數字化:畫面感能提升文章200%的閱讀。(把「很好」改用數字表述,更為精準,也更能讓讀者接受)
但是僅僅數字化還不夠,還無法徹底產生畫面感,因為人很難把握「200%」的度,此時就需要「可視化」的修飾。
- 可視化:畫面感能提升文章200%的閱讀,可以媲美10w+。
讀者一下子就能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畫面,不但是數字帶來的精準,更是後面可視化帶來的比較。而比較產生的畫面感,是更為強烈的。
說了這麼多,如何使用「數字化+可視化」方法呢?這裡給你準備了兩個小模板句式:
1.數字化+能/可以/足夠
這是個結果導向句式,直指核心好處,以此來建立讀者的畫面感。
之前香飄飄奶茶廣告就是採用這一套路:一年賣出三億杯,能環繞地球一大圈。
是不是很有形象,很有觀感。
我們採用這個公式嘗試給面膜做個介紹:
- 以保濕為核心:讓皮膚水分保持在70%,可以一整天都像是剛剛洗完臉;
- 以價格為核心:降價30%,足夠用一頓飯錢保養自己;
- 以美白為核心:提升99%美白度,能與相機90°光媲美。
2.數字化+相當於/約/平均/超過
這個句式強化對比關係,讓讀者能夠通過熟知的認知來對你的介紹產生畫面感。
這個句式,蘋果MP3 iPod的一句經典文案足以說明:Ipod,相當於把1000首歌裝到口袋裡。
能夠成為當年的經典,不得不說這句文案非常帶勁。
我們採用這個公式嘗試給減肥茶做個介紹:
- 以功效為核心:一杯就瘦0.1斤,相當於每天運動3小時。
- 以價格為核心:想瘦30斤,約花費健身館會費1/10的價錢。
結語
一篇好文章並非作者知道就行,是要讓讀者感受到的。這種感受,藉助畫面感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要打造文章畫面感,可以多用動詞名詞、比喻修辭並細緻刻畫細節,同時「數字化+可視化」的句式依託於對比能夠更快更全面的打造畫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