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洗酒精洗手液的歷史:發明者是護士,有人把它當酒喝

2020-02-18   廁讀大歷史


最近,有兩個衛生用品火了起來,一個是口罩,另一個是免洗酒精洗手液,後者不僅有一個曲折的應用歷史,而且還被很多人當成飲料……

病毒肆虐的時候,全民戴口罩,沒事勤洗手,應該就是最好的預防手段。之所以要勤洗手,是因為雙手經常觸碰東西,沾滿了細菌,如果觸摸面部,很容易染病。

不過,人們出門在外,不可能隨身攜帶肥皂和水,想在街上清潔雙手,很多時只能靠免洗酒精洗手液了。

名醫蓋倫(Claudius Galen)

很早以前,人類就知道酒精能殺毒,至少在古羅馬時期,名醫蓋倫(Claudius Galen)就曾用酒精清潔傷口。1000年後,中世紀的法國醫生肖利亞克(GuydeChauliac)也用酒精給軍人傷口消毒。

到1860年代,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確立了「細菌學說」(Germtheory),人類真正進入了微觀世界,學者們開始研究不同的殺菌方法。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歐美很多醫院陸續開始用酒精幫傷員消毒。

然而,到60年代,其他效果更好的化學物取代了酒精,例如碘化合物(iodophor)和酚類化合物(phenoliccompounds),據1965年的一項調查統計,當時只有18%的醫院會用乙醇酒精消毒皮膚,也就是說,酒精還沒有迎來自己的輝煌,就要落寞的離開了。

1966年,加州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一名學生護士盧佩·埃爾南德斯(Lupe Hernandez)有感於酒精不好攜帶的缺點,靈機一動,把酒精跟其他東西混起來,變成了凝膠狀,這樣就能隨身攜帶了。人在沒有水和肥皂的情況下,可以用它清潔雙手。

盧佩很快註冊了專利,但她的產品在早期只有醫院使用,大概到1988年,才有公司將免洗酒精洗手液商業化。直至90年代末,北美才開始大規模出售免洗酒精洗手液,人們也逐漸習慣使用這種方便的衛生用品。

據統計,2002年免洗酒精洗手液的銷售量達到2800萬美元,而到2006年,則飆升至8000萬,2015年免洗酒精洗手液的市場估值超過4億美元。

由於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出現過公共衛生事件,歐美各國人主動提高了手部衛生意識,在各大超市、餐廳、酒店都會於顯眼的地方擺放免洗酒精洗手液。一大批生產免洗酒精洗手液的企業,借著那些聳人聽聞的衛生事件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也有一些專家質疑免洗酒精洗手液的功效。例如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微生物學家雷·卡特爾(Ron Cutler)就指出,雖然市面上的免洗酒精洗手液聲稱能殺掉99.9%細菌,但廠家的數據來自實驗室,而非生活中人類的雙手,何況剩下的0.1%細菌,數量也非常驚人。卡特爾補充說,其實肥皂也能殺掉99.9%細菌,只不過宣傳少而已。

免洗酒精洗手液的廣泛使用,還帶來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英美青年因為法律原因,無法獲得飲用酒,於是他們轉而將免洗酒精洗手液當成了替代飲料。

普通龍舌蘭酒的標準純度是70-80度,免洗酒精洗手液的酒精濃度要比龍舌蘭高,關鍵是青年可以隨便買到。僅2015年一年,美國有關部門就接到了19729宗有關青少年飲用免洗酒精洗手液的報告。

綜上所述,免洗酒精洗手液確實不能100%殺滅細菌,但無論如何,不少醫護人員還是認同免洗酒精洗手液的貢獻。

一些醫學專家表示,免洗酒精洗手液的發明,並非來自科學家,而是一名普通的護士,所以大家應該記得護士們對世界的貢獻。由於常跟病人近距離接觸,很多護士同時也是偉大的醫學發明家,但她們的事跡往往被人遺忘。

你對免洗酒精洗手液的歷史怎麼看?

歡迎留言、點贊、轉發!

您的關注將支持我發布更加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