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承恩寺,位於湖北省谷城縣,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名"寶嚴禪寺",明洪武年間重建,天順元年改名為"承恩寺"。寺坐北朝南,現存天王殿、水陸崇聖殿、和尚殿、鐘鼓樓等建築,是佛教傳入江漢平原最重要的宗教場所之一。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旁金子山、獅子峰、玉石碑、臥牛池、青絲泉、玉帶水、鎖鳳橋、萬斤鍾等,素有八景之稱,將這座獨特罕見的古建築置詩情畫意於恬淡變幻的景色中,使之成為優美的風景點。尚存的鐘鼓樓上,懸掛著一座高約八尺、重一萬餘斤的銅鐘,它是哪朝哪代遺物,現尚無考證。但以梵文作裝飾的萬斤之鐘懸於鍾筍,令人驚疑不止。
景區看點;萬斤銅鐘;即鐘樓上懸掛的萬斤銅鐘,此鍾以梵文作裝飾,製作精細,造型美觀。鍾高230CM,內徑157CM,重約1萬餘斤,鐘體梵文4889字,漢文僅「皇帝萬歲萬萬歲和大明成化十一年」字樣。輕擊長鳴,方圓十餘里可聞。當地人把萬斤銅鐘稱為"萬銅鐘",此鍾為明憲宗下詔鑄造,鑄於大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
襄王玉碣;即寺前放生池中朱瞻蟮立的龜馱碑。龜是青石琢成,碑以白玉為料,上部浮雕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態逼真。碑文為《敕賜大承恩寺記》。朱瞻增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世孫,仁宗皇帝的第五子、英宗皇帝朱祁鎮的叔父。永樂二十二年冊封為襄王。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北狩被俘。其弟朱祁玉立為皇帝,即代宗。天J頃元年英宗復位,宮內得朱瞻塔上書皇太后懇請英宗復位的奏章,感嘆不已,曾兩次派太監把襄憲王接人宮中,還恩准把這五朵山作為襄憲王的塋地,並命工部主事劉春監建。
長橋鎖風;即橫跨寺前人口處的單孔橋,橋旁曾修一祠堂,名"鎖風祠",當地人稱此橋為"聚氣藏風"之橋,故稱鎖風橋。
牛池夜月;位於寺西,相傳隋煬公主騎白牛來此地,牛臥池不起,公主只好在這裡結茅為庵。用水洗好了頭上癩癬,生出了青絲,後人為紀念這一故事,用漢白玉雕一斷角牛塑像放入水池中,取名"臥牛池"。文化大革命中漢白玉牛被填池覆蓋。
獅峰煙雲;即寺後的山峰,遠看狀如雄獅伏臥,極為壯觀,《承恩寺八景》詩曰:"突兀獅子峰,蜿蜒護梵宮,一聲雲雄吼,響震大幹中。"
龍池丹桂;指的是寺西北角泉水池流出來的泉水,此泉水流量大且甘甜純凈,傳說是臥龍在這裡噴水。原建有龍王廟,水池邊生長一株幾百年樹齡的古銀桂,每逢八月數里飄香,故稱:"龍池丹桂"。
金山鶴舞;即寺前的山,山上長滿了"岩頭青"四季常綠,蒼翠幽靜,景色宜人,常有仙鶴在此落巢。傳說日出時,山上有金子隱約可見,故稱:"金山鶴舞"。
玉帶神泉;指的是由龍池泉中流出來的水,環寺盤繞。好象是玉帶縹緲,故稱"玉帶神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ymuum8B8wMrh2LiFZ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