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成都人的廚房裡,怎麼都要再加上一料——蘸水,而這蘸水就是成都人的開門第八件事。
所以在成都人的餐桌上,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老婆,白菜湯沒得味道,給我打個蘸水嘛!」
「奶奶,豆花蘸水不要海椒只要醬油,加點香油,這樣好吃,我還可以拌飯……」
成都人有好愛蘸水呢?雞鴨魚肉擺得再滿,也總是會多上幾個小碟小碗,置於其中的則是風采各異的蘸水。
涮個火鍋,蘸上一蘸;煮個素菜,蘸上一蘸;燉個雞,蘸上一蘸;煮個肥腸,蘸上一蘸;新鮮的黃瓜,蘸上一蘸……
對此,成都人總是會樂此不疲地說:「我們成都人吃飯,就講究『打個蘸水』。」
1
蘸水,美食的靈魂
蘸水是成都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無辣不歡的成都人餐餐少不了蘸水。而任何平平無奇的食材,加上蘸水後則立即被賦予了靈魂。
這種看似簡單隨意但味道十足的個性調味品,無論在頗有派頭的宴席上還是在居家過日子的小飯桌上,它的分量都只是一小碟或一小盤,但卻有去腥提味、刺激胃口、增強食慾等畫龍點睛的作用。
腥膻味重的牛羊肉清湯煮後,白切打蘸水吃,即避了腥膻味,又保持鮮嫩甜美,還方便快捷。
鮮活的魚蝦,無論大小,不挑品種,刮鱗、撈腮、開膛、去肚、剪鰭、洗凈,水滾魚熟,隨筷夾上一尾,往蘸水裡一蘸,放入口中,香甜鮮嫩無比。
燒麥、餃子這樣的麵食,配上一疊蘸水之後,味道層次更加豐富,吃起來更加香辣有味。
就連平淡無奇的水煮茄子,在加上蘸水之後,也能瞬間讓人食慾大開,鮮香醇厚的味道,吃下三碗米飯不是問題。
2
在成都,蘸水的花樣有很多
關於蘸水,每個地方甚至每家人做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在成都,蘸水的花樣有很多,具體調蘸水的材料、口味的選擇,要根據吃的食物來。
比如吃羊肉湯必須有青、紅海椒段、蔥花、香菜,再用原湯打碟,清清爽爽的,既烘託了羊肉本身的膻味,又不至於失去關注。
當然口味重的,再加點豆腐乳,也別有一番滋味。
吃豆花飯、豆花火鍋時,肯定就要油氣重的紅油蘸水。蔥、姜、蒜、花椒,搭配辣椒、花生、芝麻等炒出來的秘制紅油調料,色香味都齊了。
因為豆花本身就清淡,配上油氣重的蘸水,素豆花也有了幾分葷豆花的江湖氣。
一般家庭用點醬油加紅油海椒,也能讓豆花鮮美無比,有特殊愛好的還可以加點野山椒。
火鍋蘸碟,也各有千秋。
其實正宗的火鍋蘸碟就是簡單的蒜泥搭配香油,降溫、解辣、提味。
後來,隨著人們口味的不斷變化,幾十種調料隨便加了,花生碎、大頭菜、芽菜、青紅椒...吃的就是個口味的豐富。
吃湯鍋這種偏本味的燉湯類,就必須要配菌香醬了。
這種蘸醬雖然沒有其他醬香氣濃郁,但勝在一個鮮字。醬里的菌菇和藤椒,能最大限度激發食材本來的味道,讓原本就鮮味十足的湯鍋,更加濃郁香醇。
最近這幾年,串串也備受成都人的青睞,其中蘸碟的作用功不可沒。
成都人吃串串,一般都用干碟。燥辣的干海椒麵和乾花生米配上各種串串,在嘴中融化最終爆發,香氣繞口,溫軟流長。
3
蘸水,成都人家鄉的味道
在成都,有錢人家吃飯打蘸水,窮人家吃飯也打蘸水。
清湯煮的牛羊驢狗雞魚肉打蘸水,清水煮的青菜、蘿蔔、南瓜、小瓜、刀豆、芽豆也要打蘸水。
外出打工要帶幾袋蘸水,外地讀書也要帶上媽媽做的蘸水……
這個蘸水,不分貴賤地在成都人家的餐桌上出現,帶給遠在他鄉的成都人家鄉的味道,伴隨著成都人度過每一天!
在家裡或上館子吃飯,不管是魚鮮、牛羊,還是青菜果蔬,端上來旁邊都有一碗蘸水,大概食材太過優秀,做法重在保持本味。
至於調味的權利,就下放給了食客自己。蘸與不蘸,蘸多蘸少,全憑吃飯人的意願。
每當朋友來成都遊玩時,成都人也總會帶他們去品嘗成都各式各樣的蘸水,不論是小吃、火鍋、炒菜、湯菜,最終他們都會帶著滿意而歸。
有很多人說,戀上一座城,是因為戀上一個人。我要說,戀上一碗蘸水,你就愛上了整個成都。 因為這一碗蘸水裡包含的酸甜苦辣咸,才是成都人生活的全部。
#今日問題#
你們家有吃蘸水的習慣嗎?
一般是怎麼調的?
留言說說你對蘸水的感受啊~
- THE END -
文|醬油,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侵刪)
你可能會喜歡
饞死個人的四川早餐圖鑑!看完我餓了!
一口氣串聯成都6大必游景點!這條新開的專線bus目測要火!
點在看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