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國民級」狂歡,他不該是受害者

2019-07-22     K社編輯部


最近微博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的虛擬battle,其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幾乎人人都有所耳聞。

連我媽都聞風出動了——

周杰倫超話打榜事件

那個在豆瓣發帖疑惑「為什麼周杰倫數據差,演唱會門票還難買」的人,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不過是一次心血來潮的提問,竟如蝴蝶效應一般,引起了輻射至全微博的龍捲風。

該帖迅速發酵後,相當一部分中生代粉絲開始自發打榜,隨即範圍席捲到全年齡段粉絲,很多官博也紛紛下場,給周杰倫造了一把「流量明星」才有的數據火。

這件事情的本意很不值得一提,三分好奇,七分無聊的狂歡

大家研究怎麼打榜,怎麼攢積分,怎麼發帖,甚至還有怎麼「回踩」(指互相訪問)......!

但是從一眾打榜者試圖拿到超話第一,發現前面有個攔路頂流,於是假想敵成立,兩家開始瘋狂battle之後——其話題的氣氛和指向已經開始變了。

競爭與造勢越發激烈,雙方都爭奪不休,大有「不拿下這一城絕不罷休」的氣勢。

之後杰倫登頂,渾水摸魚的的營銷號又乘勢帶了一把節奏,最終事情的矛頭居然有一部分指向了原超話榜第一,頂級流量蔡徐坤本人

在這一片指責聲里,有人是趁虛而入瞎攪合,而有人是在真心實意地內涵。

他們討伐蔡徐坤的點無外乎:

徒有其表的虛勢流量,憑什麼待在一位?

拚命死守第一,最後不還是被甩下去了。

以及,流量就是沒作品沒實力。

我無意再次解構嘲人群體的構成,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這整個事件背後蘊含的深層原因。於是我試圖挖出一些存在的事實可能,並給出儘可能客觀中立的解讀。

事實上,這不是針對蔡徐坤本人的一場事後群嘲,這更像是一個時代的人,對另一個後來時代塑造的明星及其方式的評判和不認同。

而細分之下,這場狂歡的每個不同片段,其實都有其不同的出發立場和態度差異。

為什麼這麼說?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最初,倒回到這場打榜的起始點。

有一個很鮮明的現象是,大部分杰倫的粉絲,包括一眾路人,都沒有把「超話打榜」當成是一件值得激烈競爭的事情,也沒有任何充滿針對意味的對象。

他們的勝負欲,其實僅僅只是想證明這點:「我們想展現給大家看,在我們年代曾經封神的人,到現在也依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為了證明這份影響力,再加上發帖人的內容啟發,他們選擇了一個最直觀可見的方式——給超話打榜。

也就是說,雙方對「做數據」的這樣一個捧星方式,本身就存在不同的定義與見解。

杰倫粉絲並不見得多重視,畢竟他們的偶像本身不是走這條路的(如果不是出了這個么蛾子帖的話);

可對於流量明星的粉絲來說,超話數據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這是一個能證明他們愛豆影響力的榜單

於是,當杰倫粉絲進入這一片早被瓜分的領域時,彼此間的比較、資源占用就產生了,這是客觀導致的必然後果。

很多不苟數據的人自然沒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不知道為什麼流量明星的粉絲會對超話排名如此重視。

這是意識上產生的「不對接」,造成了態度上的「不對等」(非歧義向)。

一方尚覺得無足輕重,一方已經耿耿於懷。

於是這個事件的性質也在競爭中被模糊了:這不再只是一場娛樂玩笑,而是一場新舊偶像之間的角力。

在這裡,所謂的新舊角逐,不代指任何具體兩人之間的爭鋒,而是對追星群體的風向分析。

簡單來說,這一事件的發酵的原因之一,是時代和時代間產生的斷層和分歧

事實上,每一批時代不同的粉絲,他們所要求的明星內涵及其形象也是具體而微的,帶有相對鮮明的標籤和要求,即某種符合當下時代定義的代表模式。

從明星的更迭上看,很多「腕」曾經都跳脫不出時代對他們的偏見。

其中一位,就是周杰倫本人

即使數獲金曲獎,被官方認可了音樂才華,卻始終在民眾間摘不掉「口齒不清」的標籤,獨特的唱腔最初也被認為與當下潮流極不契合。

還有張國榮,他大火的年代,卻也是他飽受嘲笑的時代。

作為一個標新立異的偶像,其概念已經超越了當時代局限的審美和思維,偶像這個詞甚至都不是被體系化、被泛認可的。

很多時候,時代的整體想法較之個人來講,是偏於滯後的。

從追星審美上說,很多當時並不被認可,還受到瘋狂diss的明星(不指個人,指模式),也許在10年後,20年後,會成為新時代的常態,因為觀眾思想上的局限被打開了。

周杰倫的獨特曲風,張國榮的先鋒審美,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都是在數年之後得到了認可

於是我們也不敢確定,現在以蔡徐坤為代表的這類風格,會不會在20年後倍受共鳴。

就像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再有一個新的明星模式,取代掉當下的流量模式;會不會有另一批典型的明星,成為全新的大眾推崇目標。

以這個角度考慮,流量明星成為了當下「造星」的標籤,卻依然不被「非當代年輕粉絲」接受,正是因為這個概念是不符合他們的接受和認知的。

不同時代的造星追星,一定是存在差別的,就不同代的想法而言,都沒有對錯之分。

問題在於:我們可以表示對現象的質疑,可以表達對「流量造星」這一現象的反感,因其切實存在弊端。

但是,這能成為我們把炮火集中在蔡徐坤一人身上的理由嗎?

拋開所有濾鏡來講,蔡徐坤並沒有背離過一個愛豆的定位,他鮮少上綜藝,紅了之後也不再拍劇,他同樣在帶著他的粉絲做慈善。



而無可否認的是,很多粉絲也確實是被他的舞台所吸引,進而喜歡上他本人。

因此,從個人上說,他此次被嘲的原因之一是:他是頂流代表,他被「典型」了

換成任何一個流量藝人,只要此次擔在了第一的位置,只要被卷進這次「兩個年代」的battle戰,其結果都會和蔡徐坤並無二致。

那些瘋狂嘲諷的人的真心在於:他們依然反對流量。

也許作為已經被說「老了」的我們這群人,至今依然無法坦然接受流量時代的來臨。

但曾經從周杰倫的時代走過來的我們,不該忘記我們從小公舉那裡學來的,從來都不是狹隘:


我能決定誰對

誰又該要沉睡

爭論不能解決

在永無止境的夜

——《以父之名》

誰的青春都不該被輕視,誰的熱愛都值得去尊重,不是嗎?



【頭條號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vIbHWwBmyVoG_1Zzh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