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需求,叫孩子的「青春期需求」!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大腦及身體各器官的發育成熟,生活體驗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織。
除了生理上的變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現在心理上的突然變化,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01.自我意識
在這一時期,自我意識出現質的變化。
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說,兒童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基本是服從成人意見的,那麼,青春期的孩子則完全不同了:
他們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熱衷於思考自己的優點、缺點、特點......顯得十分「自戀」,同時又經常誇大自己的缺陷,因為自己不夠「完美」而沮喪。
02.獨立性增強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渴望獨立。
03.感情的變化非常顯著
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這常常令我們家長手足無措。感情的多變是與感情的深化共同發生的,在這一時期孩子們已經開始產生和感受到許多細膩複雜的感情。
04.開始關注同齡人之間的交往
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是這一時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任何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脫離同齡人的影響,總是將彼此之間的交往與認可看得極為重要。
05.與成人世界的關係開始變化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因此經常固執地與父母頂撞。
06.性意識的萌動與性別角色的深化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非常關心自己性別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賞的程度:夠不夠帥、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異性,希望得到來自異性的友誼,開始憧憬愛情……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
因為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如此荒唐和無聊。
而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升級。
我們來看看家長們的吐槽:
我家上初三的獨子兒子,小時候一直特別乖,但是上初中之後,什麼都變了。開始學會抽煙,上網,打架什麼壞毛病都學會了,怎麼勸都沒有用。現在竟然有膽子跟他爸打起來;上網怎麼都阻止不了,斷網就跟我們急,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給我看,強制斷網他就直接把門一關學都不去上。
我女兒剛上高二,暑假一直捧著手機,打王者或是與朋友聊天,與父母頂嘴,不尊重家人,以自我為中心稍有不順或是發脾氣或是吵架。我也不知道現在應該如何與她溝通,如何正確地引導她,我去加老師看看。
孩子12歲了,很叛逆,完全不聽我的話,一不高興就就沖我吼還打我。前段時間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就發脾氣,我氣極了就打了她幾下,她就開始打我,然後說不想要我這樣的媽媽,說不活了不想跟我在一起,我真的很失望,不知道怎麼去教育了。
……
大多數家長不知道,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是有心理需求的:
01.合理的物質需求
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
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顯水。
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里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
02.朋友的交往需求
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
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03.對異性關注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
女孩子們在一起去對他們評頭論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種淡淡的喜歡,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
男孩和女孩,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的學習階段。
04.獲得幫助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性格也變得外向起來,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時候越來越多,遇到的事情越來越複雜。
初出茅廬的他們,面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疑問和恐懼,他們真的希望自己身邊有保鏢,有「百事通」,有「機器貓」,當然,兜里再有很多錢就好了。而這一切都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怎麼辦?孩子們需要幫助。
獲得家長的幫助,對於孩子來說應該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
但是,孩子的年齡越大,拒絕家長幫助的越多。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在長大,他們需要的是平等、有效、具體的幫助。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也是孩子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它的存在,不僅對父母的耐性和智慧是一個挑戰,對孩子自己來說,也是能否走向獨立的關鍵。
所以,在這個時期,家長應該多去認可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給他們自由、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問題、和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信心,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