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藏彝走廊邊上的九寨溝,到底有多美?


層林盡染一夜之間成為銀裝素裹,最近的一場九寨溝初雪,又將這片神秘的人間仙境推向了人們的視野。這片土地上除了美景,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站在藏彝走廊邊上的九寨溝,到底有多美?

1976 年 8 月,松潘發生 7.2 級地震,四川省革委會副主任蔡文彬前來抗震救災。救災結束後,一行人來到當時還未開發的九寨溝旅遊,自此打開了這裡與世界連接的大門。九寨溝國家旅遊開發項目確定,1990年開始逐漸建賓館、修棧道、觀景台,九寨溝才開始有了今天的樣子。

86 版《西遊記》在九寨溝的取景地

30年後的今天,步入景區的遊客更多的只是尋找宣傳中的景觀與民俗,景觀的設計者也迎合式的推出各種演出,滿足遊客對這裡的各種印象。

上世紀末,九寨溝溝口售票處的樣子。圖/網絡

但九寨溝除了「美」景之外,它也是一塊活化石,記載著數億年來地球的脈動,在中國建構的歷史上留下了一條民族交融的走廊。

諾日朗瀑布 攝影/高屯子

不同的攝影師用鏡頭,給出了「美麗」九寨溝的答案。

「九寨溝的景點有個特點,在不同的光照情況下景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 20 多年拍攝九寨溝經驗的當代攝影師、獨立電影導演高屯子如此說道:「上溝里,太陽出來就 8 點過 9 點了,有些照片是太陽剛照進來我就去拍,而陽光照進去大概就半個小時之內的時間(就沒了)。」

九寨溝內的火花海 攝影/高屯子

1991 年高屯子從阿壩日報文藝副刊被調去拍攝九寨溝,九寨溝成功拿到世界自然遺產那一年,他離開了報社,將之前拍攝的照片整理出版,並參與了九寨溝景區的規劃設計。

攝影是個經驗活,尤其是像九寨溝這樣的地方,它既是時間、陽光塑造的景觀,也融入了攝影師個人對景觀的解讀。從一個攝影師的角度來講,面對一個景點,站在一個怎樣的角度才是最重要的,曝光、構圖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高屯子說自己曾在兩個角度拍過五花海,其中一張是在公路邊上一個很高的密林往下拍攝的。 攝影/高屯子

2008 年汶川地震大半年之後,他回到了岷江上游,記錄羌族震後的生活。除了風景之外,如今他更關注的是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內容。這也是他最初拿起相機的原因。

在這片高山深谷之中藏著民族交融的歷史,他們顯示著不同氣候、地質條件下多元的民族智慧。

九寨溝的外圍景區 干海子 攝影/高屯子

九寨溝剛好坐落在藏彝走廊組成之一的岷江邊上,是眾多民族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這裡是中國典型的高山深谷區,在這片相對高差明顯的區域上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地帶。氣候高寒多雪的北段成為藏族的家園,而相對暖和多雨的南端聚居著大批羌民。

《英雄》曾選取了九寨溝作為拍攝取景地。

有考證稱,九寨溝的祖先是今天青海省境內阿尼瑪卿山(藏族四大神山之一)腳下一個強悍的部落。後來他們隨著松贊干布東征松州(今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時留在了那裡。

攝影/高屯子

「九寨溝里人的口音其實有甘肅口音,因為它跟甘肅、青海這些地方相連,所以那裡的口音也反映了那是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地區。歷史上,(松潘這片區域)也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地方,唐代是吐蕃,後來伊斯蘭教過來了,就有了回民。」高屯子這麼說著。

九寨溝所處的藏彝走廊是中原的文化傳入西域、青藏高原的通道,北方遊牧文化經這裡再注入中原的血液。

九寨溝到底有多美?每個人感受到的都會不同。你喜歡這片多元而靈動的土地嗎?

文/ 朱若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pDYXm4BMH2_cNUglw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