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十大名山排名榜
1、東湖磨山風景區
東湖磨山景區位於東湖東岸,三面環水,六峰相連,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長湖,八里磨山」之稱,風景極佳。山北有以楚文化為內涵的楚文化游鑒區;山南有以湖水地區鄉土植物為主的十三個植物專類園;西部山頭有紀念朱德為東湖題詞的朱碑亭。磨山景區從北開始,依次建有楚天極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亭等四景。磨山景區是國家風景名勝區東湖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5A景區、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是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確定的「全國文明風景區旅遊示範點」;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湖北木蘭山
木蘭文化之源、千年香火聖地、著名革命搖籃、國家地質公園——木蘭山,地處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漢口火車站50公里,主峰海拔582.1米,景區面積78平方公里,為湖北省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木蘭山是木蘭故里,始稱於南齊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大詩人杜牧登木蘭山題寫了千古名句《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3、湖北雲霧山
雲霧山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西北部李家集街道泡桐店境內,有「西陵勝地、楚北名區、陂西陲障、漢地祖山」美譽。距武漢市中心城區65公里,距黃陂城區29公里,是一處以山地為主的自然風景區,為木蘭八景之一,國家AAAAA級景區。這裡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一山兩教,四季香火」,還有非遺泥塑、白鷺林、花語山。雲霧山是全國著名的杜鵑花研究基地,恐龍谷、冰雕展已開園。
4、馬鞍山森林公園
馬鞍山森林公園地處湖北省武漢市東郊,南界珞瑜東路,北瀕東湖,東止九峰港,西臨喻家湖,屬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吹笛景區。馬鞍山森林公園成立於1993年, 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總面積713公頃。園內有山峰大小17座,森林覆蓋率達80%,主峰馬鞍山海拔為136.02米,中間凹陷,兩頭突起,狀若馬鞍,公園由此得名。園內有山峰大小17座,森林覆蓋率達80%,主峰馬鞍山海拔為136.02米,中間凹陷,兩頭突起,狀若馬鞍,公園由此得名。
5、鳳凰山(湖北省武漢市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武昌解放路北端東側,東起得勝橋,西接解放路,南抵湖北省實驗中學,北鄰中山路,面積20000平方米,海拔44.9米。鳳凰山作為武昌古城的門戶,歷來有「欲制武昌,先制蛇山,欲制蛇山,先制鳳凰山」之說。鳳凰山得名始於三國時代:「吳主孫權黃龍元年(229年)四月,武昌有黃龍鳳凰現。」後人分析稱,大概是孫權想做皇帝,把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與「稱帝」聯繫在一起,擅造的吉兆。不過,從那以後這座山便有了這樣一個富有祥瑞之義的名稱——鳳凰山,至今已經有1700多年了。
6、珞珈山
珞珈山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中部,東湖西南岸邊,由十幾個相連的小山組成,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就坐落在此。珞珈山山頂海拔118.5米,為東湖南岸臨湖最高峰,山頂可遠眺東湖全景和武漢景色。珞珈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明顯,植物茂盛,大部分植物由國立武漢大學引種。珞珈山名副其實遍地是名勝,現有周恩來故居,郭沫若、郁達夫、蔣介石別墅。珞珈山,原名羅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現在這個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頭堅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婦女戴的頭飾。
7、武漢龜山風景區
龜山或魯山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市內名勝古蹟較多的山,為武漢市名勝古蹟較多的三山之一。龜山風景區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遊覽勝地。龜山前臨大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威武盤踞,和武昌蛇山夾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龜山上的名勝古蹟主要包括關王廟、藏馬洞、磨刀石、太平興國寺、桂月亭狀元石、禹王宮、月樹亭、桃花洞羅漢寺、龍祥寺、魯肅墓、向警予烈士陵園和紅色戰士公墓等等。龜山桂花林有約2300多棵桂花樹,這裡的桂花以「香飄三鎮」而聞名,「花盛的時候,連漢陽鍾家村、漢口武勝路和長江大橋上都聞得到」。
8、龍泉山風景區
龍泉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龍泉鄉。龍泉山古稱江夏山、靈泉山,因有清泉潭而得名。龍泉山三面環水,東面是梁子湖,南北則有兩條山脈自西向東連綿9公里,與處於盆地中的景區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形成風景區內7.6平方公里的幽谷風光帶。
9、喻家山
喻家山,又稱瑜珈山,位於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北部,高149.5米,是武漢市中心城區最高峰,屬大別山余脈。喻家山歲數已逾億年,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一種標誌,也是每一個華中大人的自豪。喻家山目前現有瑜珈草堂、薰風亭、不鳴不飛亭、鳳飛台等景點及見證歷史的碉堡和防空洞等「備戰」設施。清晨,人們迎著朝霧,爬山、晨練、晨讀。朝陽透霧、蒼松翠柏、鳥語花鄉、藍天碧水。
10、蛇山
蛇山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長江南岸邊,綿亘蜿蜒,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與漢陽龜山隔江相望,武漢長江大橋的南岸和漢陽龜山的北岸為一橋飛架的南北交點。蛇山長約1790米,海拔85米,寬25—30米,山上古蹟甚多,名勝也不少,均呈斜陡長狹形,形勢十分險惡。在長約2公里的山上,歷代建有眾多的名勝古蹟,馳名的樓閣亭台有20多處,歷代名人崔顥、孟浩然、李白、王維、陸遊等10多人,均先後登臨游賞,吟詩作賦,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帶高閣」,「桃樺深處暖雲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