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早就知道咱們賓川有一個少數民族易地扶貧搬遷村落——尼薩村,「尼薩」在傈僳語裡是幸福之意,一直都想去這個幸福的村落看看。借著中央、省級媒體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咱們賓川的發展變化進行採訪之機,小編也隨行來到了尼薩村。
走進尼薩村,富有特色的傈僳族建築矗立在村口,在藍天白雲下顯得熠熠生輝;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錯落有致地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整潔、乾淨的水泥路上,臉上掛著樸實笑容的少數民族群眾迎面走來;樓與樓之間,綠化清潔,景觀優美,民族團結的牆面宣傳畫隨處可見;活動廣場上傳來孩子們嬉鬧的笑聲……一片幸福祥和的景象。
據了解,尼薩村搬遷戶以傈僳族和彝族為主,祖祖輩輩生活在金沙江和漁泡江沿岸的高寒山區,嚴酷的自然條件給村民脫貧奔小康帶來了不少困難。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於2017年搬遷至金牛鎮彩鳳村委會大坪地村,距城區12公里。現有安置搬遷戶98戶358人(含李家坡村19戶7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349人,非建檔立卡貧困戶(隨遷戶)3戶9人。搬遷點安置區統一規劃面積67.7畝,以「人畜分離、集中建圈、培育產業」為目標,統籌建設集中安置區,集中養殖區、農業發展區,配套文體活動室、籃球場及水電路網等公共設施,概算總投資近6800萬元。
搬遷點以「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技服務組+貧困戶」的幫扶模式,採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方式培植髮展產業,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產業增收問題。按照人均1畝經濟林果,統一規劃種植沃柑60餘畝,軟籽石榴290餘畝。同時,還積極動員社會企業參與扶貧,引入南澗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縣供電公司按結算周期進行兌付電補工作,建設占地8.4畝,總裝機容量330kW的光伏扶貧電站,實現戶均每年3000元的收益。
不僅尼薩村民家庭產業增收問題得到解決,孩子們上學也越來越方便。彩鳳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董必相告訴小編,尼薩村現在一共有43名孩子在上學,統一採用校車接送學生上下學,同時給予一定補助,減輕家庭教育負擔。
現如今,大夥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看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尼薩村黨支部書記李新華由衷的感嘆到:「以前在老家鍾英鄉趙卡拉村委會字左拉的時候,葡萄石榴都沒有吃過,家裡面就種核桃、青花椒、苞谷這些,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給老母親200元錢,她連用的地方都沒有,現在搬出來以後村口就有賣東西的,很方便,日子也越來越好。」
從平川東升村委會咪下村民小組搬遷至尼薩村的李樹軍在2015年就考取了駕照,但因老家交通不便,一直未能實現買車的願望。現如今,李樹軍不僅買來了小汽車,還在村裡開起了小賣部,日子越過越好。李樹軍說:「老家存在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問題,生存環境很惡劣。但家裡老人還不願意搬出來,通過多次跟他們講政策,最後還是搬出來了,現在老人家都不願意回去老家了。」
自2017年搬遷點建立以來,到現在為止已接近兩年的時間,群眾的經濟收入也有了較大的改觀。截止2018年年末數據統計,該村人均純收入已達14580元。與此同時,尼薩村的幸福之路又有了全新的規劃,下一步計劃將集體資產養殖圈舍以股份形式入股南澗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展生豬養殖,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簽訂協議組織實施;同時積極開展勞動力轉移就業科技培訓,教育引導搬遷點群眾積極融入新環境,就近就地在縣內企業務工或打零工,形成「一村一品」的脫貧攻堅產業體系。
稻草人/圖文 小酸橙 吳松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