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芒果產業發展現狀

2019-06-13     火種三農

芒果為漆樹科芒果屬,是熱帶常綠大喬木,品種多達1000多種。今天,火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芒果產業發展報告》

芒果的歷史

芒果,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印度栽培的歷史最久,產量最多,占世界產量的40%,據歷史記載,第一個傳播芒果的人是中國唐朝的高僧玄奘,先後傳到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再傳到了地中海沿岸國家,直到18世紀後才陸續傳到巴西、西印度群島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等地。

現在,芒果所到之處都已經有成片成片的芒果林了。

世界芒果產業發展現狀

1. 世界芒果主產區分布

全世界約有90個芒果種植國家,從地理位置來看,北起我國四川南部,南至美洲南部,橫跨南北緯30°之內的地區。其中,亞洲是芒果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產量最高,占世界總產量85%;其次是美洲,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14%。

印度是世界芒果收穫面積最大的國家,收穫面積達100多萬公頃,占世界40%;世界第二位的國家是中國,占17%;泰國芒果種植面積據世界第三,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居於第四、第五位;其他主產國為墨西哥、埃及、奈及利亞和孟加拉國。

 2014年世界芒果產業收穫面積占比圖

2. 世界芒果產業市場格局

印度是芒果出口大國,國際市場占有率在21.2%。菲律賓和泰國出口市場占有率2006年之後都處於增長狀態,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向中國市場。

2006-2014年芒果主要出口國國際市場占有率

我國芒果產業發展現狀

1.我國芒果產業發展歷程

我國是芒果原生產地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大規模規範化種植芒果始於20世紀60 年代,先後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等省份建立規模化種植的芒果園,成為熱帶地區的重要特色農業產業。

整個產業發展可分為起步階段、爆髮式增長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及調整階段等4 個階段。其中,海南增長最快,發展優勢明顯,成為最大的芒果產地;廣東、廣西地位逐漸下降,雲南發展相對平穩,四川作為後起之秀,發展潛力較大。

1988-2014年中國芒果種植面積及產量

2.我國芒果主要產區

我國芒果產區集中在台灣、廣西、廣東、海南和福建南部,雲南偏南部以及四川攀枝花地區,區域間種植搭配比較合理,可實現全年產出供應。

基本可共分為五大優勢產業帶:海南早熟芒果、廣東雷州半島早中熟芒果、廣西右江河谷中熟芒果、雲南西南-雲南南-雲南中元江流域芒果和金沙江乾熱河谷流域晚熟芒果。不同產區發展的優勢品種也有差異。

3. 芒果主產區栽培面積與產量

據統計,2004年我國芒果栽培面積200萬畝,總產量80萬噸;

2008年栽培面積降低,僅178萬畝,總產量80.9萬噸;

2014年,我國芒果栽培面積達260萬畝,總產量143.7萬噸。

4.各產區主要種植品種

海南主要以貴妃芒、金煌芒、台農芒、象牙芒、澳芒等為主;

廣西產區主要以台農1號、桂七芒、金煌芒、紅象牙芒、玉文芒等為主;

廣東產區主要是種植金煌芒、紫花芒、東鎮紅芒、桂香芒、紅芒6號、夏茅芒、奧西1號芒等;

雲南區域華坪縣芒果種植面積大,品種主要有凱特芒、聖心芒、紅象牙芒等,元江種植的品種較多,有貴妃芒、台農1號、白象牙芒、愛文芒、金煌芒、紅芒6號等;

四川則主要發展晚熟品種,有凱特芒、聖心芒、愛文芒、肯特、紅芒6號等。

5. 主產區芒果成熟期與種質資源

我國各芒果產區均有主栽品種,各地在保留原有部分主栽品種外,通過多年引育種試驗,篩選出了適宜各主產區的芒果商業栽培新品種,使芒果優良品種比例大幅度提高。貴妃、金煌、台農1號、凱特等品種適應性廣、品質優,已成為我國芒果產業的主栽品種。

6.市場價格走勢

我國10年來芒果整體價格變化不大,2002年全國價格3.29元/kg,2012年價格3.45元/kg,平均為3.45元/kg。考慮到10年來通貨膨脹的因素,與10年前相比,芒果真實價格還有一定下跌。價格的下降必然引起需求的上升,芒果需求的擴大刺激了我國芒果產業發展。

2002-2012年全國芒果價格走勢

因各主產區緯度和氣候不同,芒果成熟時間不同。海南和越南、泰國及菲律賓,芒果上市時間相似,集中在2-6月份,其餘的廣西、廣東、雲南、四川、馬來西亞、印尼都集中在下半年6-11月。

7.芒果進出口情況

2006年之前,全部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之前,芒果類產品的進口量在整個熱帶水果的進口量占比中是最低的,說明國內的芒果產量比較能滿足市場的需求。2006年之後,我國芒果類產品的進口量一直持續在增加,從2000年的1.36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12.5噸,達到了歷史進口的最高值。

2000-2014年芒果類產品進出口量

我國芒果優勢區域產業分析

1. 主產區域優劣勢分析


2. 我國芒果主產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品種單一。各地收穫期短,上市時間較集中,市場競爭壓力大,抵禦風險能力較低,產品價格受影響。

采後處理水平低。大多以鮮果銷售,采後商品化處理技術有待提高。

標準化水平不足。市場准入制度尚未建立,市場調節作用缺失,離標準化生產體系尚遠。

產業化程度低。小農戶經營為主,難以統一生產技術,生產過程不規範,生產的果品質量參差不齊,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采後儲存、保鮮和運輸技術不足,深加工和采後處理技術粗放,影響經濟效益。

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暢,市場信息不足,農民不能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無法迎合市場需要,不利於市場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果農對果園資金投入不足,新技術、新產品得不到廣泛推廣應用,低產果園面積大,經濟效益低。

創新不足,投入少。芒果科研呈現頭重腳輕局面,重產前與產中,輕產後,產業創新研究與扶持投入少。

生產成本上升,限制發展。


文章來源:

星球地理、大豐收植保中心、神州土地研究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m65pWwBvvf6VcSZot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