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顛簸在黃塵瀰漫,時有貨車疾馳而過的高原山路里,路邊厚實的水泥護擋暗示著車旁一米是視線不及的懸崖淵壁,距離西寧三個多小時,在難以想像的偏僻之所,終於找到了這座廟宇——瞿曇寺。
不負期待,真是難以想像的恢弘和精緻:
作者攝於瞿曇寺
據《明史》和寺內現存的永樂敕諭碑記載,瞿曇寺建於明洪武二十年,是由噶瑪噶舉派僧人三羅喇嘛所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而三羅喇嘛之所以能在當地修建如此恢弘的寺院,與其為明王廷建立的功績有關:
《明史》載「罕東衛在赤斤蒙古南,嘉峪關西南,漢敦煌郡地。洪武二十五年,涼國公藍玉追逃寇祁者孫至罕東地,其部眾多攢徙,西寧僧三刺為書招之,遂相繼歸來。」
很明顯,三羅喇嘛應是當地十分有威望的宗教領袖,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青藏地區局勢依然混亂,三羅喇嘛最大的功績是幫助朱元璋不費兵卒招降了罕東諸部,以宗教的力量安撫當地群眾,為明朝收復河湟及柴達木地區立下了大功勞。
作者攝於瞿曇寺
朱元璋為了表彰其功勞,封其西寧僧綱司都綱,也就是整個西寧衛的宗教首領,並賜寺名:瞿曇。瞿曇二字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俗姓。可見明王廷對其在青海地區宗教地位扶持的決心。
此門為火焰門設計,作者攝於瞿曇寺
作者攝於瞿曇寺
瞿曇寺是藏傳佛教寺院,但建築形制是漢式。很明顯這是三羅喇嘛故意為之,目的亦是表達對明廷忠心歸附的決心。
瞿曇寺全景圖,源於網絡
當然明王廷也對其十分重視,從歷史文獻及寺里的碑記可見,整個明代前前後後共有七位皇帝為瞿曇寺的立碑、賜匾、擴建等事宜頒布諭旨。
並寺中永樂六年的碑文還明令周邊官員、軍民對寺里僧人:「不許辱慢欺凌,其常住一應,寺宇田土,山場田林,財產孽畜等,不許侵占騷擾......若有不尊朕命,不敬三寶.....必罰無赦故諭。」
標準的漢式格局,被譽為高原「小故宮」
但令我不解的是,如此寺院,地址為何會選在這樣的偏僻處?
查閱地圖,更讓我難以理解的是,從房屋的分布,亦可看出,當地乃至周邊的人口,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寺廟規模和建築藝術。
瞿曇寺不是簡單的寺廟,它實際是一座政教合一的機構,是大明王朝招撫安降青海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政權樞紐,這裡鼎盛時期僧侶有960名,這960名僧侶及龐大的寺廟運作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和勞動力供養的,很明顯今天周邊的人口分布是不足以支撐的。
難道在明代,當時的車馬交通有相應便利的道路可以方便物資和人口流動?
然而當我看到山門後的兩座碑庭的巨碑,便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
碑庭
巨碑
兩座巨碑,左碑由仁宗皇帝朱高熾撰述,右碑由宣宗皇帝朱瞻基撰述,兩座碑碑身加基座共重60噸,紅砂岩材質。
而這紅砂岩瞿曇寺當地不產,方誌記載源於三十公里外,整整花了三年才運至瞿曇寺,很顯然,幾百年前的明代,通往瞿曇寺的車馬交通也不那麼便利罷。
在今天,當我們縱觀整個青藏地區時,會發現一個現象,青藏地區人口最集中的區域主要有兩塊,一是雅魯藏布江谷地,二是黃河支流湟水谷地,這一點從西寧和拉薩的位置亦能看出大概。
若還不太明白,那麼就把西寧的位置放大,容我再細說一些:
從下圖見,西寧位於湟水及支流交匯處,屬高原上海拔較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最適宜發展種植的地帶,那麼這樣一塊區域,對整個青海省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
用百度搜索全青海人口數據如下:
僅西寧市的人口就占了三分之一多:
而西寧在青海的地圖中,占有的面積僅如下:
從上就可以看一個簡單的邏輯:大量的人口需要優越的地理條件供養。
一個城市的繁榮絕不以人的意志而決定,一定是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建立,同理,寺廟亦然。
那麼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
容我再陳述一個非常必要的細節:
瞿曇寺是藏傳佛教寺院,寺中的僧人是喇嘛,喇嘛不僅是忠誠的宗教信仰者,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當地文字、醫學、哲學、數理、繪畫等知識和藝術的傳承者,大到知識傳承,小到藏區百姓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亦離不開喇嘛們指點甚至直接參與,他們擁有與其他佛教僧人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責任。
換句話說,藏傳佛教的喇嘛僧人離不開老百姓,老百姓也離不開他們。
那麼問題來了,瞿曇寺最鼎盛的時期有960名喇嘛僧人在此修行,所以正在閱讀我文章的您,能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嗎?
我想說的是,明代時瞿曇寺周邊的居民規模絕不是今天的樣子!
可是按照剛剛的地理條件分析(土壤、水源、地形),這裡明明不足以不是嗎?
為此,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我犯了一個邏輯上的大錯......
我用今天提高生產的耕種習慣去思考過去人們的農業習慣,我的意思是:明代時的青海有從事種植習慣的百姓應該是較少的,大比重的應是習慣飼養牲畜的百姓,所以哪怕是在靠近適應耕種的湟水谷地,人們亦會選擇從今天的眼光看來更偏僻適應飼養牲畜的地區而聚集。
於此為基礎,我又在地圖上搜索了塔爾寺的位置如下,亦能看出大概: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我亦曾百思不得其解:
塔爾寺是青海省在全國最知名的古剎,遊客的擁堵程度可以如下
而作為明代皇家寺院的瞿曇寺,富藏大量國寶級珍品,還有遠遠超於塔爾寺年代和藝術高度的壁畫,為何前往的遊客寥寥可數?
筆者遊覽時,猶如包場:
作者攝
作者攝
作者攝
後仔細對比時間,塔爾寺宗教領袖宗喀巴和瞿曇寺宗教領袖三羅喇嘛都是同時期人物,由於塔爾寺先有塔再有寺,塔爾寺的塔確早於瞿曇寺,但瞿曇寺的輝煌鼎盛時要早於塔爾寺兩百多年,瞿曇寺屬噶瑪噶舉派,塔爾寺屬格魯派,是藏傳佛教的不同教派。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寧瑪派 、薩迦派 、 噶舉派、格魯派。其中薩迦派在元朝時最受扶持,明代王廷扶持噶瑪噶舉派,清代王廷扶持格魯派。所以在清時,瞿曇寺便已沒落,塔爾寺進入鼎盛輝煌時期。
不同的王廷,不同教派,時隔數百年,那些淵源就這樣不動聲色的在凡間呈現......
從我的內心來說,希望瞿曇寺就這樣的安寧的保留下去,帶著它曾經不可思議的繁盛,帶著今天古舊的華麗,安撫所有虔誠而來的心靈,默默的表達那數百年前的宗教藝術盛景.......
另:瞿曇寺壁畫實值得前往細細品賞觀看,由於篇幅有限,關於壁畫想著另開一篇與大家分享,敬請期待!感謝閱讀!
作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