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收藏感興趣的人,大概都知道「龐家三小將」,但真正讓他們在畫史留名的,還是靠各自的畫。
按出場順序來說,先從江蘇的吳琴木開始。
吳琴木是吳家最小的兒子,他從小就熱愛畫畫,且天賦極高,成年後在鄉里當了一名教員。小吳同志性情溫和恬淡,追起夢來卻絕不手軟,二十歲時聽聞浙江南潯龐萊臣所藏名畫眾多,本人也擅繪畫,且樂於栽培有志青年,便果斷辭職,前往浙江南潯找龐萊臣學畫。
吳琴木(1894——1953)
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龐萊臣財力雄厚,精於鑑賞,收藏的珍貴文物數以千記,其中又以繪畫最精,特設「虛齋」專門放置,的確是個接觸名畫的好去處。
為了對數千件書畫藏品進行甄選、整理和歸類,龐萊臣前期聘請了陸恢、張硯孫、張唯庭等書畫名家對藏品進行了系統的編目和研究,而後期還需要對一些古畫進行修復和管理。
吳琴木初入「虛齋」,立刻對這個藝術寶藏嘆為觀止,他求藝若渴,往返於江浙兩地,寒來暑往,樂此不疲。龐萊臣見他如此用功,且天賦不錯,便將他留在身邊,專為自己臨摹和修復古畫。
1924年,吳琴木與「虛齋」的大部分藏畫一同隨龐萊臣遷往上海寓所,在上海定居下來。
在「虛齋」度過的十年里,吳琴木遍覽了歷代名家名作,不遺巨細地臨摹、修復了大量古畫,使他的筆墨功夫日漸深厚,深得龐萊臣器重。吳琴木最初以「四王吳惲」六家入手,後又用功於沈周、文徵明等吳門各家,意在以古求新,突破時人一味追崇「清六家」的疲弊,最終形成自家風範。後來,龐萊臣乾脆讓三位孫輩和他學畫。
與張大壯相識時,正是吳琴木為龐萊臣管理書畫的第十年,而張大壯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門生。
從資歷到年齡,兩人都相差了近十年,但相同的性情與審美意趣,令兩人一見如故。他們常聚在一起觀摩名家墨寶,切磋畫藝,成為「虛齋」的得力幹將,兩人的緣分一直延續到「虛齋」之外,堪稱生死之交,這就是題外話了。
張大壯(1903——1980)
張大壯是張硯孫之子,在進「虛齋」之前,張大壯先後師從李漢青和汪洛年學習花卉、山水,17歲到商務印書館當美工,19歲那年,他的繪畫天賦得到龐萊臣的賞識,特聘他到自己的「虛齋」做書畫管理。
龐萊臣先後編印了《虛齋啟畫錄》和《虛齋名畫續錄》收錄自己所藏的歷代名畫。在這個過程中,龐萊臣對張大壯進行了嚴格的筆墨訓練,有意培養他的繪畫天賦,每收錄一幅作品,必讓他先臨摹一遍,然後再重新裝裱過收藏。
日夜浸淫於古代書畫的藝術海洋,飽覽了上至宋元、下迄明清的無數名家書畫真跡,經過多年磨練,張大壯集繪畫、書法、篆刻、鑑定、修復古舊名畫於一身,特別是對惲壽平繪畫技法的領會,可謂出神入化。他的惲派花鳥畫在當時便贏得了很高聲譽,與唐雲、陸抑非、江寒汀被合稱為海派花鳥畫「四大名旦」,又以擅畫牡丹、魚蝦馳名海上畫壇。
在「虛齋」臨了十年名畫,使他仿起歷代大家得心應手,惟妙惟肖。
張大壯曾為龐萊臣補畫過一張惲壽平的櫻桃,後來被人拿到吳湖帆處鑑定,吳湖帆看到後執意要買下來,因為他自己也藏有幾幀惲壽平的花卉冊頁,剛好與此幀合為一體,殊不知,本來這頁就是有題無畫,因而龐萊臣才請張大壯根據題詩補畫,得知此事後,吳湖帆對張大壯的畫藝甚為嘆服。
張大壯什麼都好,就是身體不好,所以當他因為身體原因不得已離開「虛齋」後,吳湖帆極力邀請他共事,也被他婉拒了!
相比吳琴木和張大壯,後期加入的邱林南,是一位年輕的畫師,雖然名氣沒有前兩位大,能成為「龐家三小將」之一,想必不是浪得虛名。
三人在工作與學習中不斷提升技藝,取長補短,惺惺相惜,度過了生命中最愉悅的時光。
雖然時局動盪,籠罩在戰事陰影下的藝術天地,因為這幾個年輕的身影,多了幾分鮮活的氣息。
不得不說,作為收藏界的大佬,龐萊臣看畫的眼光精準,看人的眼光也很毒辣。
雖然說,他們的繪畫成就與龐萊臣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而他們對本職工作的熱愛,才是成就自己的法寶。
態度決定高度,古今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