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自我無法原諒的背叛,會帶我們走向成為好人的路

2019-12-05     小智筆記

一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鳴驚人之作。這部纏繞著背叛與贖罪的小說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劇為骨架,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成長或移民的辛酸故事,作者把這兩個元素都融入到得之不易的個人救贖的宏景之中。所有的這些,加上豐富的阿富汗文化風情:魅力難擋。—《科克斯書評》

《追風箏的人》是為數不多的表現對自我進行救贖的經典之作。

作者胡塞尼生在阿富汗,長於阿富汗,祖國飄零、山河將破時與父親移居美國。這種獨特的背景經歷賦予了這本小說厚重的歷史感。在這種動亂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生存都將是舉步維艱,我們都在為活著前行著。

生活在和平年代,難以切身體會動亂年代人們心底的痛苦和無助。但我想不論處於怎樣的時代背景,我們有一個共同不變的宗旨:為自我的生活奮鬥並不斷前行著。

有時夜深人靜之時,放下周遭一切的嘈雜和喧囂,體會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追求自我價值目標的征途上,有沒有對周圍的人產生傷害。抑或是明知傷害別人,卻沒有勇氣坦誠錯誤,在一條有一天能引發自我悔恨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幸運的是,《追風箏的人》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我們一起剖析這本經典之作,一起解讀:自我無法原諒的背叛,會帶我們走向成為好人的路。


《追風箏的人》故事梗概: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狠心逼走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爾多年後對當年自己對哈桑的背叛感到無比悔恨,為了贖罪,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再度前往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最終得以解救出哈桑兒子的故事。

我們先來看看全書的歷史背景。全書一部分的故事情節發生在阿富汗,時間跨度從阿富汗的和平時期一直到動亂不止。在阿富汗境內,阿米爾背叛了哈桑對他的一片赤誠之心。另一部分情節發生在美國,在這裡,阿米爾遠離了戰爭,過著和平安靜的生活,一個忘年交打來的電話,使他的內心因為當然的背叛變得無比煎熬。還有一部分情節同樣發生在阿富汗,但這是一段令人心驚膽戰的救贖旅程。

初讀《追風箏的人》,大多人會討厭阿米爾這個看起來無情無義之人,對哈桑則是充滿著同情和憐憫。

當我們再次深入讀起時,會發現阿米爾身上令人厭惡的特質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有,那是一種源於內心的恐懼、自私和嫉妒心,這些心理特質引發了阿米爾無情的背叛。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中,有一段阿米爾親眼看到哈桑受人欺負而坐視不管的描寫。

我張開嘴,幾乎喊出來。如果我喊出來,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陰將會全然改觀。但我沒有,我只是看著他們肆無忌憚的欺負哈桑,我只是看著,渾身麻木。

我抓緊拳頭,合上雙眼。

我仍有最後的機會可以作決定,一個決定我將成為何等人物的最後機會。我可以衝出小巷,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過去無數次為我挺身而出那樣—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後果。

結果,我跑開了。

從書中的描述,我們應該感受到了主人公阿米爾的懦弱和缺乏勇氣。作為讀者來說,我認為阿米爾本人過於軟弱。也許是個人天生的性格特點,也許是刻意保護自己的鎧甲。但這樣的軟弱讓視阿米爾比本人生命還要重要的哈桑受到了不可磨滅的身心傷害。阿米爾的恐懼是自己的,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哈桑的悲劇命運。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內心中幾乎都藏著一個恐懼的影子,我們不夠勇敢時,它便占據了我們的靈魂,指使著我們的行為。

當我們失去勇敢時,是否還有勇氣去解救一個人於危難之中。或許我們也做不到,那一瞬間不顧自我安危的勇敢需要太多復合的情感起作用,但我們崇尚勇敢,而且應該勇敢。

和阿米爾相比,哈桑反而更具有男子氣概,他有著自我非凡的膽魄,也許這膽魄來自自身,也許來自於對阿米爾誓死相護的赤誠之心。這也是阿米爾對哈桑產生妒忌心的「罪魁禍首」,因為這種和阿米爾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分走了阿米爾爸爸部分的愛,更埋下了背叛的「火種」。


阿米爾是個喜歡讀書、寫字的孩子,不夠勇敢,缺乏父親身上的男子氣概。哈桑則更有阿米爾父親期望的男孩樣,每每阿米爾父親把關注點放在哈桑身上時,阿米爾的內心充滿著無比的嫉妒甚至於對哈桑的怨恨,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徹底自我的自私心。

阿米爾想霸占父親的愛,不想任何人與之分享。他從小失去了母親,父親是他在這世上唯一踏實的依靠,他不允許別人帶走父親的愛,哪怕是些許的關愛。這種經歷造成了他對父愛獨有的自私心。

當哈桑這個帶著兔唇的男孩與他一起成長時,他贏得了阿米爾父親的關心和愛護。這在阿米爾這個強烈渴望父愛的孩子看來是一種極大的威脅,他的自私心開始排擠哈桑,厭惡哈桑。

即使生活在父母雙重關懷下的大多數人,如果遇到別人與自己分享父母的愛時,我想很多人依然會自私的選擇抗拒。這是一種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私心。在這個自私問題上,每個人都逃不過,但我們要有底線,就是不要去傷害別人。

真正加快阿米爾踏上背叛路途的是自己的愧疚心。

讓我難堪的是,哈桑盡一切努力,想恢復我們的關係。

「我要你別再騷擾我,我要你走開。」我不耐煩的說。我希望他會報復我,破門而入,將我臭罵一頓—這樣事情會變得容易一些,變得好一些。

「我扔出一個石榴,打在了他的肩膀上,果汁染上他的臉。」「還手!」我大喊「還手,你這個該死的傢伙!」我希望他滿足我的願望,好好懲罰我,這樣我晚上就能睡個好覺了。但哈桑紋絲不動。

從書中的描寫可以看出,懦弱的阿米爾對哈桑是有著沉重的羞愧心的,他感覺無顏再面對哈桑,他想要哈桑痛快的打他一頓,這樣他就能得到些許的放鬆。但哈桑沒有。

當我們對他人有愧疚之心時,希望的是對方開誠布公的說出問題甚至是毫不遮掩的辱罵自己,而不是當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心底受不了這樣看似和諧的壓抑氛圍。

終於,阿米爾無法忍受自己心底的羞愧感,連同自私自利的心理,使得阿米爾精心製造了一個謊言。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眼不見為凈。」阿米爾選擇逼走哈桑,選擇蒙蔽良心,踏上背叛的路途。


阿米爾狠心編造謊言逼走了哈桑,在那個傾盆大雨的夜晚,哈桑離開了阿米爾家。

趕走了那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男孩,我想阿米爾內心當時也受著煎熬,阿米爾是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他的陰謀得以得逞,但內心必定擔驚受怕,害怕他的謊言被人戳穿。

我們生活中也許都有這種體會:當我們的謊言沒被公開識破時,內心會有些竊喜和驚恐。但只要我們的謊言對他人造成了傷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愈加沉重,我們所想要的是有機會坦誠錯誤,從而擺脫靈魂的痛苦。

多年後,阿米爾已經身在美國多年,這時一個越洋電話給了阿米爾釋懷的機會。

電話是阿米爾的忘年交拉辛汗打來的,他讓阿米爾回阿富汗一趟,把哈桑的兒子解救出去。臨掛電話前,拉辛汗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回憶起了哈桑,想到了阿里,思念起了家鄉喀布爾。是的,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有時讓我們承認錯誤需要一個「台階」,我們總是想刻意隱瞞自己的錯誤,但又囿於靈魂煎熬,想坦誠錯誤。這時別人對自己的循循善誘的話語也許就能成為打開自己心扉的那一把鑰匙,徹底坦然的面對自己的曾經的不堪。

阿米爾隱藏在內心多年的背叛,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糾纏著自己。拉辛汗的一個電話使得阿米爾幡然醒悟:是時候去償還罪行,踏上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經過第三次閱讀後,我對這本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阿米爾為何會冒著生命危險只身前往當時處於戰亂中的阿富汗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他有勇氣做這個決定?

我們大多人可能認為他當年雖然背叛了哈桑,導致自己內心一直無法原諒自己,所以才能不顧自我安危吧。我想這只是表面原因,多次看完後,我對阿米爾走上這條好人的路有了更多的理解。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很簡單,就是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之所以善惡有別,只是後天環境等影響的罷了。既然善念的良知人生下來就有,也必將伴隨人的一生。

《西遊記後傳》中的無天是個「三界」魔頭,但就是這樣的惡人,人性中也存有善念。當無天惡念不足時,善的一面便出現替壞事做盡的無天行些善念。

人性具有兩面性,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善惡有時就在一念之間,那一念間,善念占了上風,人就不會做出惡的事情,惡念占了上風,則可能就會危害他人。

阿米爾其實本性不壞,他當年對哈桑的背叛出於一時的自私,出於對父愛的占有欲。多年之後,他回憶往事時,人性中的良知占據他的內心。他對自己從前的所作所為感到深深的懊悔。

良心是我們每人心中的崗哨,它在那裡執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他是安插在自我中心堡壘的暗探。 —毛姆

無論我們最初做出何等泯滅良知的事情,良知永遠都會伴隨著我們,直到我們勇敢的承認自己的「罪行」,直到我們義無反顧的踏上那條成為好人的路。不然良知永遠會折磨著我們的內心,使我們活在愧疚之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我想我們每個人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犯錯,在錯誤面前只要我們不逃避、不退卻,人心底閃耀的良知會引領我們走向贖罪的道路。


離開祖國阿富汗多年後,阿米爾的父親因病去世了。阿米爾一直想要一個孩子,但妻子卻一直未孕。這使他內心感到無比的孤獨。他以前的親朋摯友都與他相隔千山萬水或不在同一時空,母親、父親、哈桑、阿里、拉辛汗,他都倍加懷念。加上拉辛汗的一通電話,他內心孤獨的情緒總是若隱若現。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年我讀大學時,第一次離開家鄉,離開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爸爸媽媽,離開了熟悉的同學、老師。在學校的許多歲月里,我都會思念父母,渴望回家看看。特別是遇到挫折困難時,一個人在一個安靜的空間裡,那種孤獨無依感愈發明顯。

其實我們內心深處都怕孤獨,包括我自己。所以每當學校放假時,我都會坐著長達五個多小時的火車趕回家。如果你問我為何不怕辛苦,我想那是因為孤獨帶給了我勇氣。雖然坐車時間很長,但不覺辛苦。因為回家會給我帶來更多的舒緩與愜意。

有人說:「你要有敢於孤獨的勇氣,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這句話看似是對的,但同時又是不對的。

我們需要孤獨,但我們怕孤獨。我們需要孤獨,但我們很難忍受長期的孤獨。特別是自我惡行引發的悔恨引起的孤獨感更是我們無法長期承受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孤獨賦予的勇氣,勇敢的消滅孤獨。讓自我心靈得到真實的解放和凈化。

阿富汗那裡有阿米爾數不清的記憶和悔恨,他一個人難以敵對內心良知的覺醒。愈清醒,他便愈加孤獨。所以為了消除這份孤獨感,為自己的過去贖罪,他便有了走向那條好人路的勇氣和信念。


書中,阿米爾和拉辛汗通完電話後,決定直面內心的孤獨與悔恨,鼓起勇氣,回到那個滿目瘡痍但能使自己獲得新生的地方。

拉辛汗打電話來那晚,我躺在黑暗中,眼望月光刺穿黑暗、在牆壁上投射出來的銀光。也許快到黎明的某一刻,我昏昏睡去。

我夢見哈桑在雪地奔跑,綠色長袍的後擺拖在他身後,黑色的橡膠靴子踩得積雪吱吱響。他舉臂揮舞: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內心當中一直無法擺脫當年對哈桑帶去的傷害,那通電話是他勇氣的「點燃劑」,使他不畏吉凶踏上好人的路,可謂是勇氣帶給了阿米爾行動力,成就了阿米爾的行動。

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勇氣,特別是讓我們萬分糾結、推諉逃避的事。

我記得上高中時,有次老師卷子分數核對有錯誤。我的數學試卷多加了十分。當時我的良知告訴我要向老師坦誠這件事,把分數改過來。但我的自私心又告訴我,算了,這樣能多加十分呢,排名更加靠前了。當我坐下學習時,這件事始終在縈繞在我腦海。最終我決定鼓起勇氣,告訴老師實情。

勇氣賦予我們的是一個人最強大的行動力,當我們踟躕不前時,需要的就是勇氣來消解我們內心的顧慮。沒有行動力,一切的想法也終將是空中雲煙,虛無縹緲。行動才會使更多的想法變得有意義,成為能夠切實發生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上講,阿米爾最終走出自我無法原諒的背叛,靠的就是行動的勇氣。只有具備了勇氣,才能重新走向良知引導的道路,走向那條我們有些膽怯但卻能成為好人的路。


阿米爾踏上了故土—阿富汗,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一起帶著哈桑的兒子回到了美國,過起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我想阿米爾的內心應該真正得到解脫了,他勇敢的踏上了那條通往的路,並且成功的完成了路途的「跋涉」。

我們人性中的陰暗面—自私,妒忌,恐懼,會引發我們的孤獨特質,會開啟我們人性的良知「閘門」,當這些思想一旦全部湧現我們,我們內心升騰起的勇氣就會帶我們行動起來,走向一條「贖罪的道路」,走向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走向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全文完,謝謝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Wqf8m4BMH2_cNUgsA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