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動態|南濱蔡橋村:水資源成致富之寶

2019-09-04     瑞安鄉村振興

林垟水鄉河流分布密集,56條河流縱橫交錯,河身多曲折,增添了幾分婀娜姿態,透出悠悠的水鄉韻味。當地村民多傍水而居,為這座水鄉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

林垟水鄉河流分布密集,56條河流縱橫交錯,河身多曲折,增添了幾分婀娜姿態,透出悠悠的水鄉韻味。當地村民多傍水而居,為這座水鄉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

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林垟水鄉在飛速發展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多重壓力下,曾一度面臨環境惡化、景觀破碎的嚴峻挑戰。近年來,在南濱街道及有關部門單位堅持不懈的治理下,水鄉秀色得以重現。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林垟水鄉的蔡橋村,看水資源環境改變為村民帶來的豐厚「福利」。

曾是如畫水鄉 卻遭遇不同程度「創傷」

林垟是南濱街道的一部分,先前為林垟鎮。2011年4月,林垟與閣巷合併,成立南濱街道。我們現在所說的林垟水鄉位於林北、蔡橋等村,總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河流面積1.9平方公里,池塘面積800多畝,自然景觀優美,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水鄉景觀,被稱為「浙南威尼斯」。

「小的時候,渴了就直接去河裡用手捧一口水喝。到了炎炎夏日,我和小夥伴『撲通』一聲就跳進河裡,清涼的河水浸透身體,是當時消暑的方式之一。」今年65歲的蔡橋村村民陳女士說,那時,家裡淘米洗菜、飯後洗碗等,都是利用家門口的河道。

陳女士口中所說的河道就是十八畝河水域,總長約1400米,寬40餘米,是林垟水鄉的一部分。該水域不僅是當地村民重要的生活用水來源,還為當地水稻種植提供了豐富的灌溉資源。

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各類工廠開始在林垟片「紮根」,廢水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淤積嚴重,水環境逐漸惡化,河岸邊垃圾成堆、雜草叢生,記憶中河裡暢遊、捉魚摸蝦的場景不復存在。林垟水鄉的河流,開始面臨著水質變差、變黑,惡臭難聞等不同程度的「創傷」。

「為了貼補家用,各類家庭小作坊也開始興起。當時蔡橋村就有100多戶人家織襪子,村民環保意識不高,染料未經過任何處理直排入河,清澈的河水開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蔡橋村村委會主任陳繼堅介紹說,短短1000多米的河岸邊,還搭建起了30來家雞鴨養殖棚,雞鴨的排泄物直排河道,別說下河游泳了,在河邊逗留久了都受不了。

夢裡水鄉重現美景 水資源「抱團」增收

日前,記者來到蔡橋村,目光所至,一片天然質樸的水鄉景觀,河水平緩清澈,河面波光粼粼,小船搖曳,綠樹婆娑,與過去遭受「創傷」的水鄉已然完全不一樣。

蔡橋村河道的「高顏值」養成並非易事。近幾年來,得益於「五水共治」工作,林垟水鄉保護建設如火如荼。由南濱街道牽頭,有關部門聯手整治,關停重污染企業,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整治,針對性地開展截污納管、清運垃圾、拆除違建、生態修復等治理工作,並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廠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在實施河道清淤、河岸綠化等整治措施的同時,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加強林垟水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挖掘水鄉古鎮文化、休閒、生態等發展潛力。

依託豐富水資源,南濱街道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確定了「資源抱團」的發展路子,以「租賃+勞務」的方式,拓寬林垟片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提出自然資源「抱團置業」的新路子,將包括蔡橋村十八畝河在內的所有河流打包租賃給林垟漁場,用於漁業養殖垂釣,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林垟水鄉良好的水質吸引到的不單單是水產養殖戶的投資熱情,市水上運動中心(龍舟基地)也落地十八畝河水域。「一到競技龍舟活動舉行時,我們這比過年還熱鬧!」陳繼堅樂呵呵地說。近幾年,因競技龍舟活動在蔡橋村舉行,大大提升了該村的知名度。

作為競技龍舟大賽的舉辦地,南濱街道在提升改造龍舟基地周邊形象上動起了腦筋,在河道美化、基地周邊環境美化等方面下足了工夫。龍舟基地周邊環境一改以往形象,增加了風車、花塘等觀賞元素,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

由56省道經過上余路口進入蔡橋村,沿途民房正在進行立面改造,生態種植採摘園已開門迎客,水塘邊5間危舊房已被拆除,水塘水質正在治理,下一步將打造一個荷花塘……穿過村落,道路兩側占地150畝的草花基地奪人眼球。從去年4月開始,這一帶連片大面積種植波斯菊、馬鞭草等不同色彩花草,同時鋪設木棧道、觀景台。今年5月以來,每逢天氣晴好的周末、節假日,都有不少遊人前來觀賞拍照,日均遊客達1000人次。不遠處還有一個廢棄的養豬場,南濱街道計劃將其改建為集旅遊觀光、文化學習於一體的遊客集散中心。

「我們將依託林垟豐富的水資源和龍舟基地的名氣,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南濱,了解南濱,發展旅遊業。」南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遊客踏上這片美麗水鄉,不僅可以在沿河綠道上漫步,覽遍水鄉風光,還可以閒釣河魚,坐看夕陽下眾鳥歸林。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點擊進入

夢裡水鄉重現美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Pn8XW0BJleJMoPMl6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