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變好?

2019-07-29     良大師

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一位讀者給良叔留言。

說自己很愛讀書,也讀了很多書。

然而,自己並沒有因此過得很好,還是一個小職員。

雖然不至於餓死,但也看不到什麼希望。

她問良叔,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呢?

我記得自己寫過相關文章。

其中,提到相對於世俗屋瓴而言,讀書更適合做一個心靈的避難所。

即使拋開這點,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你要說讀書沒有用處,肯定沒有說服力。

不然,你很難解釋那些商界大成之人,為什麼都愛讀書。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年輕時,良叔也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

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的書,但對工作生活沒有很明顯的幫助?

所以,《後會無期》中那句「聽過很多做人的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特別能引起我的共鳴。

隨著閱讀量和經歷的增加,突然明白了之前的困惑。

首先,當時所謂的「多」,只是我個人的感覺。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是一種認知失調。

是人人都有的毛病,總以為自己超出常人。

讀書也一樣,你總以為自己閱覽千卷。

但其實你認真數一數,肯定會驚奇地發現,數量少的可憐。

而且,當我遇到很多高人後,才明白什麼叫做博覽群書。

其次,年輕時的我,根本不具備分辨好書、壞書的能力。

包裝、名字以及擺放在門店的位置,成為了我選書的重要因素。

而且,說實話,多數圖書根本沒有讀的必要。

因此,所謂的量,換不來質。

後來,通過閱讀的積累,以及自己的反思,漸漸地培養了對好書的嗅覺,以及具體選擇的方法。

那時的我,沒有你們這樣幸運。

沒有一個像良叔一樣的老書蟲,來推薦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沒有輸出,知識無法形成循環迴路。

閱讀時所吸收到的知識,會在時間的作用下快速凋謝,無法沉澱。

留在腦中的只剩下斷壁殘痕、似是而非的概念。

現在明白不能輸出的知識,不算做有用的知識。

而寫作,就是一種「強迫性」的輸出。

讀過的書,融入課程中,講授給別人,也會讓自己對知識理解的更深刻。

當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實際應用某個概念。

這樣一來,不但能真正吸收書中的知識,而且通過實踐,還能檢驗所吸收知識的正確性和適用性。

所以記住:

沒有輸出,就不能算是理解知識。

沒有實踐,就不能算是掌握知識。

曾經看過美國一本流行小冊子:「禮物」

裡面有句話說:

「當我們被煩惱重重纏繞時,只是因為我們的高度不夠......」

正如回望幾年前的煩惱,才發現:

當時不堪重負的問題,隨著歲月的流逝,再也不值得一提。

這是因為一旦我們經歷過,再面臨同樣問題時,我們已經知道其發展的方向,也就降低了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

其實讀書也是這樣。

當你不斷吸收、不斷輸出、不斷實踐......

便能形成一種交響作用。

從而搭建自己的認知堡壘,形成厚積薄發的能力。

這些,都足以將你推向一個高度。

此時,當別人問你,讀書到底有沒有用時,你只會呵呵一笑,告訴ta:

「這個問題,你問的太早了......」

以上內容,你有什麼想法告訴良叔呢?

歡迎留言。

良叔每日在小隨等你。

我還會再堅持134天。

-END-

陪兒子逛街。順便告訴他,送女孩花時,要注意什麼。 ——攝於2019年7月28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了解更多,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OIbQmwB8g2yegNDMK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