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望 國際問題學者
9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在推特上宣布,要求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辭職。而博爾頓隨後也做出回應,強調其主動離職,而非被炒了魷魚。媒體有關博爾頓是否主動離職有各種猜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特朗普外交安全團隊最後一個「鷹派」人物走人了。這對於觀察特朗普政府未來外交動向有非常明確的指標意義。
博爾頓走人,特朗普強硬外交走向終結?
有關博爾頓離職的傳聞早在幾個月前就從白宮內部傳出。當時,美國對伊朗施壓正處在緊要關頭,但美國對伊政策前後卻發生了極不穩定的變化。總統、國務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有關伊朗問題的表態有明顯的不一致,以至於伊朗官方都不認為美國有可靠的談判對象,這暴露了白宮內部對伊朗問題的巨大分歧。
而此次,媒體披露在是否與塔利班領導人在美國會晤的問題上,特朗普與博爾頓發生了激烈爭吵,特朗普當即做出了讓博爾頓走人的決定。而此前,特朗普宣布美國與塔利班的談判「已死」。更令外界震驚的是,就在特朗普宣布博爾頓辭職的幾個小時之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特朗普將「無條件」會見伊朗總統魯哈尼,轉變之快可能連博爾頓自己都沒有想到。
博爾頓走人,特朗普強硬外交走向終結?
那麼,究竟為什麼特朗普要在這個時候迅速讓博爾頓離職,又在這個時候迅速放低姿態去與伊朗領導人「和解」?如果說博爾頓在一年多前加入特朗普政府是時勢需要,現在博爾頓的離開更是時勢需要。
特朗普並不是一個擁有強烈意識形態的執政者。「美國優先」或者「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暴露了利益至上的潛台詞。作為一個商人出身的總統,他把利益高於一切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再正常不過。當初,特朗普搭建一個有「鷹派」色彩參與的外交安全團隊,部分重要人物來自小布希政府,並非他繼承了小布希的新保守主義,並非要向「右轉」,事實上他還不斷抨擊布希時期的內外「右傾」政策,導致他和布希家族一直不和。
特朗普任用這些「鷹派」人物主要是為了實現其「美國優先」而形成的戰術安排,最高限度提高「極限施壓」的戰術技巧,而像當時的國務卿蒂勒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國防部長馬蒂斯等人主張多邊,主張責任,無法在理念上和行動上與總統同步而必須離開。從2017年至今,特朗普政府在對朝鮮、委內瑞拉、敘利亞等問題上對「極限施壓」做了充足的運用,他希望這些戰術的運用能給其帶來巨大的訛詐收益,確保其實現所謂的「美國優先」能夠在國內民意上加分。
俗話說,滿弓易折。「極限施壓」的戰術不是為了把目標徹底壓垮,而是迫使其讓步獲取更大利益。而隨著美國政治進入選舉期,「極限施壓」的戰術逐漸進入了疲憊階段,伊朗等國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採取了拖延戰術,甚至反向向美國施加壓力,特朗普也由於利益與時間加速賽跑而更加焦慮不安。
博爾頓走人,特朗普強硬外交走向終結?
進入9月以後,美國的各項經濟數據逐漸開始對經濟下行做出預警。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國債利率倒掛發出經濟衰退信號,美國製造業三年來首度陷入萎縮,這些都對特朗普爭取連任構成非常不利的外部環境。如果特朗普繼續維持緊張的外交安全環境,繼續聘用諸如博爾頓這些意識形態的執念者,在外交安全問題上如脫韁的野馬一般向無法轉圜的境地狂奔,又無法在短期內獲取外部收益,那麼經濟衰退很可能因為外部市場惡化而提前到來,這會帶來巨大的政治災難,對民意還在不斷走低的特朗普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外交是為內政服務的,博爾頓今日走人實乃時勢所迫。白宮這兩年的行動證明,特朗普無所謂強硬外交與否,他要獲取的是現實政治利益。他需要一個懂政治的行動派,而非一個堅持理想的執念者,這應該是博爾頓當初走馬上任時就應該想到的。而對於下一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來說,他想要坐穩最後一年多的位子,所學習的「榜樣」不是博爾頓,而是蓬佩奧。(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