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大劇《跨過鴨綠江》開播,也引來了不少人觀看,該劇也追溯了那段艱苦的歲月。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就在朝鮮半島即將統一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瞬間扭轉了朝鮮半島的局勢,朝鮮人民軍一路敗退至鴨綠江邊,同時朝鮮方面還向我方求助,希望我國可以出兵朝鮮,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在決定是否出兵朝鮮時也經過了黨內的深思熟慮,克服各種內外困難才做出的艱難的決定。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在當時是否出兵朝鮮對於當時的領導人來說非常難抉擇,首先當時我國全境並沒有完全解放,西藏、東南沿海地區、和部分西南地區還盤踞著大量國民黨殘餘力量,其他地區還有數量龐大的非法武裝,以當時的國內環境來說內部不穩定因素太多了,同時我國經過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和4年解放戰爭的戰爭時期,本身貧弱的國力更是雪上加霜,從短期目標來看休養生息快速恢復國力,穩固新中國政權才是重中之重,當時黨內很多的領導人不願意出兵朝鮮,按照當時的國情來說也不無道理。
出兵朝鮮是毛主席一生中做出最難的一次決策,毛主席也深知當時的國情,但是的毛主席考慮的戰略眼光更為獨到和長遠,毛主席認為我國出兵朝鮮,也是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如果對朝鮮置之不理,美國成功占領朝鮮後,可以隨時威脅我國。
如果朝鮮戰敗,後果不堪設想:
朝鮮所處位置比較重要
第一、美軍占領整個朝鮮,美軍僅僅與中國鴨綠江隔江相望,對我國有著強大的威脅。因為朝鮮與中國有著1000多公里的國境線,如果朝鮮被美國控制,我們的鄰國重要的地域落入了資本主義國家之手。
第二、朝鮮一旦被美國攻下來,美軍會占領朝鮮全境,朝鮮很可能日後在我國東北設立流亡政府,那樣對於我們來說更加危險,占領全境的美國必然會找各種理由發動戰爭,美軍進攻我國東北也有一個強有力的藉口,畢竟那時候美國掌控著聯合國,隻手遮天。
第三、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迫使我國停止渡海戰役。接下來,美國可以從東北方向、東南方向、西南方向同時向我國進攻,如果發展到了這一步,我們終日會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在東北方向如果美國成功占領朝鮮後,會在邊境大量屯兵,而當時的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工業基礎最好的地方,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全面工業化的帶頭者。如果美國的計劃得逞,我們根本無法安心做經濟建設,營造和平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會牽制我國大量兵力去駐守邊境,進行與美國的軍備競賽,進一步遏制我國的經濟發展。
毛主席還認為如果對朝鮮置之不理,在美國占領朝鮮後會破壞當時世界上的兩級平衡,削弱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會有更多的國家導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破壞了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生存發展空間,在未來發展中遇到的國際形勢會對我們十分不利。如果出兵朝鮮打擊了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囂張氣焰,會為我國迎來一個可以和平發展安心經濟建設的局面,同時也會履行了對社會主義陣營的義務和責任,歸根結底的來說出兵朝鮮就是維護我國的利益。毛主席憑藉其超前的戰略眼光逐步統一了黨內的意見,決定出兵朝鮮,但是我們還面臨著不少現實困難。
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工業,打的就是鋼鐵,當時國內年產鋼鐵總噸位不足美國年產量的十分之一,作為當時中國重工業基礎最好的東北地區,在長期的戰爭過程中大量的重工業工廠被破壞。我國剛剛建國一年,一年的時間也遠遠不夠恢復這些東北工業基地的生產能力,而且當時國內的兵工廠如原先的瀋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等,生產能力非常有限,僅能有效生產單兵輕武器。在戰爭期間也受到過或多或少的破壞,而且當時我國軍隊的武器也尚未制式化,大多來源於繳獲,當時我國領導人在決定出兵朝鮮後,集中力量快速恢復這些工廠的生產能力,並且將處於美軍轟炸範圍內的工廠向內地搬遷,集中各式彈藥到東北地區,以便開戰後便於補給。同時也向蘇聯引進大量工業生產資料和軍事物資,同時還考慮到入朝作戰朝鮮也沒有國內的群眾基礎,需要大量的後勤給養,調集全國的物資集中到了邊境地區,為日後出兵朝鮮解決後顧之憂。
1950年,也就是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我們的經濟非常薄弱,我國的工業農業總產值僅僅229億美元,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2848億美元,中國鋼產量是60萬噸,美國是8700萬噸,也就是說,我們生產一年的鋼,美國3天就能完成。
加上中美軍事上的差距非常大,美國光有飛機就1200餘架,坦克1500多輛,平均每4人就一輛車。而且火炮眾多,武器先進。而志願軍開始沒有空軍,坦克也是從蘇聯訂購400輛,還未到貨,海軍那時候還不行。美軍一個團的火力就趕上志願軍一個軍的火力了,可見當時的力量有多懸殊。
由於當時的西藏並未解放,在即將出兵朝鮮之際,穩定內部也非常重要,黨內領導也制定了攘外也要安內的方針,我們要出兵朝鮮,也要穩定好內部,解放西藏要儘量做到和平解放,遇到困難後也要儘快解決,同時在內地也要開展剿匪運動,穩定國內的社會環境。
在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後,要求我國部隊提前做好軍事準備,密切關注朝鮮的戰局變化,軍中的各級指戰員研究美國的軍事特點,對戰場的形勢做好預判,我國的高層領導在決定出兵時,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來分析中美兩國的軍隊作戰水平的優劣勢,形成了清晰的作戰思路。毛主席要求當時準備出兵朝鮮的部隊可以迅速調整自己的作戰方針,並且要抓住麥克阿瑟對於我國出兵一無所知、分兵冒進、急於結束戰爭的特點,以此思路來作戰。同時毛主席還要求各級部隊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做好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同時要利用我國和朝鮮國土相連這一優勢,最大的發揮出自己的戰爭潛力,同時還要做好兵源儲備,可以源源不斷的向朝鮮輸送兵力,保證我國在韓戰上的主動權。
在朝鮮向我國求助後,毛主席在短時間內確定了決定出兵朝鮮的重大決策,說服和統一了黨內的意見後,同時克服了當時國內經濟和內政的困難,制定了入朝作戰的戰略方針。於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打響了志願軍出國的第一戰,韓戰的勝利鞏固了新中國的政權,同時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維護了亞洲地區的和平環境抗美援朝的勝利也把我們中國人民不畏強權,不怕犧牲的精神打了出來,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人,使我國的國際威望大幅提升,也為新中國迎來了一個可以安心發展經濟的社會環境,為日後祖國國力騰飛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