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很經典的一首詠雨詩,全文無一個雨字,卻句句有雨

2019-09-17     慶余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精神力量。古詩詞的成功與獨特性,離不開眾多優美的意象。雨便是古詩詞中一種普遍而不尋常的意象,無論是杜甫《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雨,還是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中「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愁雨,它都牽動著我們的思緒。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微雨》,便是古詩中很經典的一首詠雨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之手,是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寫於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當時李商隱參加進士科考初試失敗,正在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府擔任巡官,在遇到一場雨後,便有感而發寫下了此詩。

《微雨》這首詩身為一首詠物詩,經過李商隱的摹寫入微,它不僅體物工切,還傳達出了微雨這一物象的內在神韻。在寫法上,李商隱這首詩無一雨字,只是藉助了周遭相關的事物和他的主觀感受,卻在每一句中都反映出了微雨帶給人的不同感覺。可謂是全文無一雨字,卻句句有雨,短短4句令人叫絕。

《微雨》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詩的開篇兩句「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李商隱主要對傍晚前後微雨剛落不久的情景進行了描寫。它的意思是說,當微雨初下的時候,我只覺得它像林中霧氣一樣浮動在空中;而伴隨著夜幕的降臨,微雨卻分得了夜的絲絲涼意。「林靄」,指林中的霧氣。也就是說,當微雨剛下的時候,人的視覺效果,會出現分不清是霧還是雨的情形。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夜幕的降臨,再想用肉眼再去觀察微雨是不現實的。所以李商隱在這裡,便從虛處著筆,沒有從正面去寫雨的形態,而是借自己對微雨時氣溫的感受作側面烘托,來表現微雨的內在神韻。並且,即便是虛處著筆,李商隱也選取了人們很容易接受和感知到的夜涼,來凸顯微雨的內在神韻,不得不說精妙絕倫。

最後兩句「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則是李商隱對夜深微雨落久後的情景描寫。它的意思是說,夜間微雨久久不停,氣溫也隨之下降,窗外的寒氣仿佛透窗入戶讓燈火閃爍不定,即便我離窗很遠也能感覺到它的涼意,細細傾聽還能感覺到從空曠的院子裡傳來的微雨輕輕的淅瀝聲。

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李商隱所採用的依然是從虛處著筆,來表現微雨的內在神韻。在前兩句詩中,李商隱便用「稍共夜涼分」,凸顯了微雨的涼意。而在後兩句詩中,很明顯久久不停的微雨,涼意更深,並且還具有了重量感。如此才會使得屋裡的李商隱,感受到侵入而來的寒意,以及屋外傳來的微弱的淅瀝聲。

綜觀李商隱的這首詩,無疑沒有一個雨字,但他卻從林靄、夜涼、燈光、水聲等物象,傳達出了微雨所帶給人的不同感覺。可見李商隱的摹寫入微,以及寫景狀物出神入化的藝術功底。總的來說,李商隱的這首詩無一雨字,卻句句有雨,短短4句令人叫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8dERG0BJleJMoPMPP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