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陽關:故人不在,我卻鍾情於這滿目蒼涼

2019-07-18     SpongeMel

我看見高山峽谷,阡陌良田;看見湖光山色,一望無垠;戈壁草原,沙漠清泉。

我看見金閣白塔,僧侶經幡;看見絲綾堆秀,壁畫唐卡;酥油花開,梵音悠遠。

我看見鹽湖倒影,溪水潺潺;看見花海碧湖,野蜂飛舞;駝鈴馬幫,大漠孤煙。

我看見千年石窟,飛天翩躚;看見邊關故城,烽燧城牆;佛門古寺,靜默無言。

敦煌是西北戈壁中的一片綠洲,大漠乾涸、荒涼,陽關佇立在那裡,堅守百年。蒼茫戈壁上,最美的,是那永不絕滅的生命。我們懷著敬畏之心來到人跡罕至之地,只為能更好地與大自然對話。

戈壁灘上的野駱駝

陽關位於敦煌市區西南70公里的位置,從大柴旦驅車翻越過當金山 ,經過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不久便可抵達。這裡曾是古代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文人墨客似乎格外鍾情這裡,「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春雲不變陽關雪,桑葉先知胡地秋」,無不流露著慷慨悲歌的蒼涼之感。

陽關故址

昔日的陽關城如今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台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沙紅色大沙灘,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 舉目四望,這裡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俯拾皆是。也只有這些碎片,能夠幫我們回憶起這片自古兵家必爭地之上,曾經經歷過怎樣的戰鬥與廝殺。

佇立在這裡,很容易想像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玉門關坐落在陽關西北60多公里,更加悲戚荒涼,古人的意思大概是「出了陽關就沒有故人了,至於玉門關......連春風都吹不過,你還想過去嗎?」

陽關烽燧

陽關烽燧

陽關舊址

數百年前的中國,曾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國,精美的絲綢製品從這裡被送往世界各地。當時的中國,也為這些貿易制定了詳細的規則和正規的管理體系。曾有古代文獻記載,在那個年代,進入中國的客商必須按照規定的路線行走,他們將拿到「簽證」——通關文牒,也會面臨「海關」的詢問——來自哪裡?來做什麼?攜帶了什麼?何時返回?所有這些措施,都向我們展示出當時的都城長安是如何面對跨境貿易,又是如何應對一個因為貿易通道的快速發展而變得越來越小的世界。

如今,全球化的現象時常讓我們以為這是當代社會才有的,但早在千百年前,全球化就已經是事實,它提供著機遇和挑戰,也推動著發展和進步。休戚與共,息息相關,同一時代的國家之間是如此,歷史與當代更是如此。很多事件的發生其實從來不是偶然,我們如今經歷的一切,都有其歷史必然性,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也總能找到現在的影子,發現當下的必然性。

陽關舊址

西北之旅,也讓我親眼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善變:在這裡投下一片生機勃勃的大草原,那裡又放下一整個荒蕪無際的沙漠,又把所有這些都用連綿不絕的山脈相連,有時僅僅在盤山公路上轉個彎,眼前的景致就已變得完全不同。這些山,有些終年積雪不化,有些被茂密的植被覆蓋,還有些荒蕪到寸草不生;既有飛沙走石,也有勃勃生機。大自然也是慈悲的:沙漠之中星星點點的綠洲,戈壁灘上卻有湖泊和清泉,大風帶來充足的電力,荒山之下隱藏著豐富的礦藏,這些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看到了這些,就不難感覺到,沙漠與湖泊、高山與平原、蓬勃與荒蕪,亦或是愛與恨、生與死,往往相生相存,世間萬物,從來沒有絕對。於是我開始有一種感覺,人類其實從未征服大自然,而只是一直順應著大自然的指引,領取本已為我們準備好的一切。我們也許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來自不同的種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但我們終究都是大自然的子民,我們共同生長在大自然妙筆勾勒出的場景中,是以萬物共生,世間百態不過天下大同。

戈壁灘

如此一來,那些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其實並非空無一物。天地悠悠,那是歷史的回聲,更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誕生的詠嘆調。

#頭條帶你游甘肅# #20°C的如意甘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3vTrWwBvvf6VcSZtm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