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清渭樓:陝西最大的民辦公益性美術博物館

2019-11-02     申威隆I關中拍客

在咸陽市區內的渭河北岸,有一座高聳的清渭樓,已經成為這裡的標誌。它的外觀是一座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築,實際卻是一座民辦公益性美術博物館,收藏、展示和研究古今書畫藝術作品——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2019年10月1日,正值國慶節之際,我第一次走進清渭樓美術博物館。從一層到三層,均為藏品展廳,這裡展示的眾多名人書畫作品讓我眼花繚亂。

在中國古代書畫展覽廳內,收藏有沈周、八大山人、「江南四大才子」和「清初四王」等古代名家的作品;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展覽廳內,收藏有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高劍父、徐悲鴻、吳冠中、弘一法師和「金陵四家」等國畫大師的佳作;在中國當代書畫展覽廳內,收藏有黃永玉、白庚延、張仃、崔子范、婁師白、劉大為、楊曉陽等著名藝術家的精品力作。

1、沈周《松澗碧嶂圖》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明代繪畫大師,乃「明四家」之一和「吳門畫派」的開創者。這裡展示的《松間壁嶂圖》是沈周的精品之作,深得范寬和郭熙等北宋全景山水大師之古韻,畫中左上角有自題的款識:「詩滿微懷未易裁,平台一半夕陽開。桃花小澗松枝發,碧嶂中分淥水來。」

2、唐寅《扇面山水》

唐寅(1470-1524),字伯虎,號六如居士等,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他的繪畫宗法李唐和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他走遍江南的名山大川,對自然有著親身的感受,成為山水畫創作的重要源泉。

3、祝允明《扇面書法》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號枝山,明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和米芾,倡導北宋尚意書風,上承唐人狂草之路。通過他的整合,草書以一種新式的圖樣出現在明代書壇,為之後草書的崛起,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4、黃慎《柳樹禽鳥圖》

黃慎(1687—1770),字恭壽,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清代傑出書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他擅長人物、山水和花鳥,內容大都取材民間生活,在古代畫家中十分難得。他的花鳥畫宗法徐渭,筆法洗鍊,形象概括,畫風潑辣。

5、王原祁《山蒼林秀圖》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王時敏的孫子,清代初期畫家,與王時敏、王鑑、王翬、吳歷、惲壽平合稱「清六家」。他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

6、宋伯魯《荊南山色圖》

宋伯魯(1854—1932),字芝棟,號芝田,清末民初的陝西禮泉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曾經與楊深秀合疏,彈許應騤阻撓新政。戊戌變法(1898)後,返回原籍,致力詩畫,山水專攻王時敏,用筆在著力不著力之間,憑空取神,蒼潤之中,更饒秀氣。

7、張大千《蟾宮折桂》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字季爰,號大千。他是全能型畫家,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無所不能,無一不精。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8、徐悲鴻《秋葉回眸圖》

徐悲鴻(1895—1953),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曾在法國,學習西畫,歸國以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和造型,講求對解剖結構和骨骼的準確把握。

9、傅抱石《攜琴訪友圖》

傅抱石(1904—1965),原名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現代「新山水畫」代表畫家。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深造。回國以後,執教於中央大學,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和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他擅畫山水,創「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多作泉瀑雨霧之景,喜畫仕女和高士的形象。

10、吳作人《戈壁駝運》

吳作人(1908—1997),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和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40年代,他的西北之行,受到極大影響,體會到一種高貴、雄強、勇猛、奮進的品格,構成了他的審美追求與創作理想。

11、潘天壽《八哥竹石圖》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 、壽者,現代著名畫家和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他的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山人,善畫鷹、八哥、蔬果、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

12、石魯《新學校》

石魯(1919—1982),原名為馮亞珩,當代中國畫家。1940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院,從事版畫創作,後專攻中國畫。1959年,他創作《轉戰陝北》,後與趙望雲成立長安畫派。早期畫風,偏於寫實,用筆堅實謹嚴,多畫革命題材,特別是陝西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

13、劉海粟《黃山天下奇》

劉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號海翁,現代傑出畫家和教育家。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他最愛黃山,作品也多以黃山為題材,從1918年第一次跋涉黃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臨黃岳,幾乎跨越了劉海粟一生的藝術實踐活動。

14、啟功《午日初長》

啟功(1912—2005),字元白,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國學大師和書畫家,被世人稱為「詩、書、畫」三絕。他的畫作,無論山水,還是花鳥,格調空靈高遠,充滿文人詩意。在這幅「翠竹」圖的右側,有一首啟功寫有1983年的詩:「午日初長乍困人,忽逢小雨助精神。橫揮翠竹留殘夢,似遇嘉禾項幼新。」

15、陳逸飛《助妝》

陳逸飛(1946—2005),著名的油畫家、文化實業家和導演。1965年,他畢業於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進入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曾任油畫組的負責人。他以「大美術」的理念,在電影、服飾、環境設計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創造性成就,不贊同一輩子埋頭作畫,應該走出沙龍和象牙塔。

在清渭樓美術博物館內,有一座趙少昂藝術展廳,專門展示中國近現代國畫大師趙少昂先生的作品。據說,這裡收藏著1500餘幅趙少昂的作品,獨具特色,彌足珍貴。

趙少昂(1905—1998),字叔儀,生於廣東,逝於香港。少時喪父,家境貧寒,以做工謀生,業餘自學繪畫。他擅畫花鳥和走獸, 繼承「嶺南畫派」的傳統,汲取外國繪畫的表現形式,作品筆墨簡練生動,形神兼備。

他筆下的花鳥草蟲,不是照搬客觀的自然,不是工筆畫筆筆精謹,也不是文人畫過分的寫意、變形、減筆等突出地擴張自我個性。他觀察自然界,有獨特的視角,保持事物外部形象真實,但內部細節則寫意簡略,體現在動物的頭部,尤其是它們的眼睛,正所謂「外工而內意,外精而內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21tSG4BMH2_cNUgN9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