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公認的12本好書推薦

2019-11-21   尼古拉斯憶心

其中只有五本三星不予推薦,分別是卡爾·紐波特《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方柏林《過剩時代的學習》、滕原和博《如何有效閱讀》、漢斯·羅斯林《事實——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以及尼爾·布朗《學會提問》,其實這幾本書也不算爛書,只是我特別不喜歡一本書的就只賣弄一個觀點,反覆來反覆去就那個觀點。

《紅樓夢》是重讀外,其實對我來說,經典才會重讀,而且能排上重讀的書,一般都是經典中的戰鬥機,因為我更注重的是後面那一大堆還未讀過的書,所以,每年我一般都會安排幾本特別經典的書進行重讀。

1.美國 塔勒布《反脆弱》

《反脆弱》的副標題「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以前這類的書,大部分看個題目大致知道書中內容,八九不離十,就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五本書就是如此,反覆賣弄一個觀點,沒有新信息點,或帶來新的啟發。

但《反脆弱》是真心有點不一樣。首先,此書的作者塔勒布,大名鼎鼎,是我相當佩服的一位理論學者,其專注於研究運氣、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被稱為當今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我以前曾經讀過他的兩本書《黑天鵝》和《隨機漫步的傻瓜》,特別是《黑天鵝》完全可以媲美於西奧迪尼的《影響力》,兩本書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其次,《反脆弱》從多方面、多層次、跨領域來講述,具有很深的現實指導意義,完全可以做到即學即用。在理論指導實踐中,書中也指出,他本人曾經因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精準事前預測,在危機爆發前通過做空美國股市而大賺一筆。

反脆弱,就是面對外界環境的無序隨機變化,越是混亂雜亂無章,反而越不會受到傷害,而且還能利用或適應變化的環境而茁壯成長。書中以傳說中的生物——九頭蛇怪為例,該怪物長著數不清的頭,每次砍掉一個頭就會新長出兩個頭,外部攻擊不但沒有消滅它,反而讓它變得更加強大。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我們也見過不少,書中也提到不少,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學習。

書中講到要建立起一個具有反脆弱的系統,需經歷三個步驟,即:降低脆弱性、採用槓鈴策略和理性積極地出擊,三個步驟層層遞進。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因是從猴子進化而來,保留著一些原始的或者錯誤的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而把那些意外、不確認的事件認為是小機率的,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不會太大,所以,一般不會去深刻理解其中原因,無知也必然導致錯誤行為,有時會很受打擊、很受傷。

此書,我學到的最大一招,不是如何建立反脆弱系統,而是要學會小範圍試錯,增加自己各方能力,從而面對各種不確定時能提高自我獲益的機率。就舉跑步來講,每天都5公里並不是最理想的,其實可以來次15公里,或者1公里的快速跑,或者散步+慢跑+快跑的形式,身體在不確定中養成反脆弱。身體上所應用的也可以轉移到多個領域,這是一門還可以繼續深入行動的學科,值得反覆學習、實踐。

我所理解的反脆弱,就是不害折騰,越折騰越強大,打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

2.余華《活著》

余華說:「反正在中國,我想再寫出一部比《活著》更受歡迎的小說,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看完《活著》後,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謙虛之言。

經典好書再長,一天也能看完,而且是在清明節事情特別多的那一天看完,再累也放不下,雖然從開頭已大致知結局。

《活著》是以福貴老人講述的方法,講了四十多年的悲慘命運。福貴老人家境殷實,但因喜歡吃喝嫖賭,在賭博中輸光了家產,接下來父母親、老婆和兒子、女兒女婿,還有孫子,一個不落,都先他而去,老人承受了一連串天壓般的、無法喘息的不幸打擊,我再也想不出還能有比這更慘的悲劇,但他卻挺過來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要承受多少內心的煎熬才能度過此難關。

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是一個哲學終極問題,但也是人生繞不過去的話題。說到底,活下去就是要人去承受一切,承受是為了傳承,人類因此才能生生不息。這就是本書告訴我們的樸實的道理。

如此具有滄桑感又有感染力的中國小說,實在難見,每讀到一本就是幸運爆棚。至今在我心中,可能就是路遙《平凡的世界》、曹雪芹《紅樓夢》和陳忠實《白鹿原》等幾本有得一比。

3.萬維鋼《萬萬沒想到》

萬維鋼是我所知道的人中,解讀英文新書最快、最牛的一人。他是一個理科生,人相當理性,連文章也充滿理性和智慧。

《萬萬沒想到》附標題明確此書寫作的目,要學會「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以科學的視角來解讀生活。本書不僅用許多科學實驗、理論來顛覆原本存在於常人思維中的錯誤觀念,而且還提供了獲得理性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技巧,對於我們評判新知識、提升辨別力具有很強現實指導意義。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從他的書中懂得太多系統思維、戰略決策、人生策略、高手經驗、數學眼光,甚至對成功學的迷信……

比如在書中,他點出「放棄文人思維,反常識思考」,要我們學會通過理性的評估和量化進行分析,然後作出科學的取捨決策;再比如在如何提高閱讀、提高學習力方面,他提到了「高效衝浪」和「強力研讀」兩種方法,特別有效、有價值,可以直接應用;而講到他經常在說的「刻意練習」,更要求我們要讓學習在「學習區」內練習才能更加有效。等等。

反覆學習,反覆咀嚼,這些學問逐漸在頭腦中成長,長成大樹,成為體系。

4.薛兆豐《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一直以來,對經濟學發自內心喜歡,當年高考填報的所有自願都與經濟類有關。畢業後前幾年,經濟投資類的書讀得最多。雖然中間有段時間經濟類的書讀得少,但自從讀了薛兆豐老師經濟學講義後,再次點燃了對經濟學的愛火,真真正正感受到了地道經濟學的美,這種美就體現在幾句簡單的經濟學的話就可以把一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解釋得合情合理。

本書是經濟學的入門書,值得一讀再讀,薛老師闡釋得特別到位。

如果你喜歡讀書,又想在生活中對實現財富自由有點想法,而且想要做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明白人,想要擺脫直覺和經驗的控制,想要了解經濟社會運行的規律,想要顛覆自己多年積累的常識和定勢,想要對這個由海量陌生人緊密連接的社會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我建議你,反覆讀此書,絕對有超值的收穫。

5.陸鍵東《陳寅格的最後20年》

本書對陳寅恪晚年所處的文化環境進行了真相般的歷史重構。

陳寅恪的一生,就是實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的一生。骨頭硬得可怕,我心揪得厲害,必死無疑的下場,實在太過可憐,這樣有骨氣、一生堅守的人,並不多見,屈指可數。

書中講到三位曾經給晚年寅老身邊帶來精神慰籍的「奇女子」,女詩人冼玉清、華僑富商之女黃萱和香港名流之女高守真。

看到最後,我是兩眼淚汪汪,其實,真正能感動我直至流淚的書,並不多見,本書卻用真實的故事賺足了我的眼淚,不過,這流下的眼淚卻也最能激勵人生,帶來力量、希望與行動。

這樣的傳記,真心不好讀,需要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卻十分精彩,值得花時間投入。

6.許知遠《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

許知遠是個媒體人,但在我心中,既是個獨特人,更是個思考者。

風雨時代下,方顯文士品格。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將不同,我所知道的梁啟超與此書講到的梁啟超是有些不一樣,是古文化到新文化轉變時期的樞紐性人物,他反對業師康有為參與復辟,卻真心誠意地為他祝壽;他應胡適之邀來北大講課,卻在課堂上公開批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他參加徐志摩的婚禮,身為主婚人,卻痛斥新婚夫婦視婚姻若兒戲;他曾經被醫生誤診,還告誡親友不能因為醫療技術不成熟便懷疑科學……

此書確實不錯,梁啟超也值得我們再次深挖掘。

7.熊逸《紙上臥遊記》

熊逸說,「讀書需要同時掌握兩種相反的思路,一是化簡為繁,從一片新生的樹葉看出底層的龐大根系;一是化繁為簡,在眼花繚亂當中把握到最核心的脈絡。」

此書第一站就從最經典的書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講到《烏托邦》和《塞瓦蘭人的歷史》,經由《于丹論語心得》、《不抱怨的世界》講到《論語》,再穿越到遙遠的中世紀,講到了《有閒階級論》,最終停留在《春秋大義》和《大學的興起》,期間講到的書不少於二十本,我幾乎每本都會上噹噹查看一下,因為好熊看過的書,我也想看看。

讀書照樣也可以是一個很正常的人,而且越讀書,也可能越快樂、越進步、越有趣。這恰是:讀書不是科學實驗,更多時候使用的是包容之心,不必拘泥於一條道走到黑,否則就真是迂腐不化。

8.美 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

目的特別明顯,反對人們把本來應該嚴肅的事情過度娛樂化。建議大家應該各做各的事,電視做好電視該做的事,學校做好學校的事,不應該互相滲透得太厲害。如果我們一直沉浸於電視、微信、抖音,甚至智能搜索等環境中,最後的結果相當可怕,很可能會如本書最後一句話所說的,「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思考。」

說得更細些,波茲曼在書中說: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先賢說應該寓教於樂。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教育的目的,本來應該是擺脫現實的奴役!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這是異常艱苦卓絕的鬥爭。

說到底,學習是一場刻意練習,是一場鬥爭。知識不懂,技能不會,現實改變不了,心態煩躁得很,怎麼辦?唯有鬥爭!你以為看個電視紀錄片、看個科幻電影、聽一段故事掉幾滴眼淚就算鬥爭了嗎?這些都不是,不能把電視當學習。電視節目不是用來學習的,紀錄片只是用講故事方式來吸引觀眾,看完電視,或許精神上會得到某種享受,但所能記住的那點兒新鮮事與真正的掌握並非一碼事。

《娛樂至死》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寓教於樂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要想獲得真知,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過掙扎和鬥爭。

9.莫言《酒國》

莫言絕對是大師級的人物,小說寫出了大氣象,大手筆,氣勢磅礴,更伴有歷史深沉,深厚而宏偉。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讀了第一本《檀香刑》,然後就是《蛙》,再到《豐乳肥臀》,每本書都看得津津有味。今年,在讀書節時又買了他的《紅樹林》、《食草家族》、《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和《給孩子的八堂文學課》。

《酒國》寫的是一個煤礦附近的一個虛擬的城市,叫酒國市。這座城市是現代化下花天酒地的奢侈王國。男一號主角是個侏儒,名字叫餘一尺,是個勞動模範,他發明了一道菜叫作「嬰兒餐」名菜,不僅看似真嬰兒,而且還真是嬰兒做成的一道奇菜。於是,吃紅燒嬰兒,販賣各類種嬰兒,教導如何殺嬰炒菜,等等,各種精彩有趣甚至怪涎不堪的事不斷在上演…剛出場就有個情節直指人性,即當被出售的孩子因水燙而哭鬧的時候,媽媽所關心的並非孩子的痛苦而是擔心燙傷的孩子會影響市場價格……人性滅絕至此。

《酒國》是本好小說,讀著讀著,又回味起以前的感覺,妙不可言,停都停不下來,一天一夜就已看完。

「用幻覺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個諾貝爾獲獎理由說得實在是妙啊,深刻至極!

10.美 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吉力馬札羅的雪等短篇小說精選》《老人與海》和《太陽照常升起》,特別是2016年重讀《老人與海》,當年還將其作為十大推薦。

《流動的盛宴》是海明威自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的一段生活的回憶。而在歷史上不計其數的關於巴黎的虛構或非虛構作品中,據說«流動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巴黎,是這座世界藝術名都,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美國作家和藝術家來這裡奮鬥,他們屬於「垮掉的一代」,他們坐在咖啡館和大藝術家聊天,文人沙龍,歌台舞榭,年復一年,他們也在這裡成名,就像一席流動的盛宴。這就是書名的來源。

書的扉頁上有句話特別打動人心,「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已經成為巴黎的文化名片。」

《流動的盛宴》最打動我的地方,是書中講到了一些名人往事,能讓我大體還能回憶起在其他書中的知道的一些故事大概情節。讀書,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聯想性的回憶,相當美好的體驗。

11.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作者來自台灣的女作家林奕含。本書來自她13歲時被補習老師誘姦的真實經歷而創作的小說。書經一出版就讓她一舉成名,但童年陰影造成了創傷後重度抑鬱,卻成了她永遠無解的心結,於是他選擇了輕生。2017年4月,26歲的台灣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上吊自殺。

本書的大致情節如下:已婚補教名師50歲的李國華在誘姦13歲的房思琪之前,狩獵學生的經驗已很老到。在初次性侵5年後,與思琪情同雙胞的劉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帶回神志不清被判定已經精神不正常的思琪。透過思琪的日記,怡婷得知思琪5年中的所見所思。故事情節就是這樣開始的。

這是一句令人特別痛心的話,「一個人不再長大,一個人被自己的人生留在原地,一個人是自己的贗品。」

驚艷苦澀的文字背後,必然也深蘊著一個痛徹揪心的悲慘故事。

12.曹雪芹《紅樓夢》

因為是重讀,上面我也講到,所有能讓我重讀的書,必然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而且常讀常新,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讀書感悟。

《紅樓夢》,有三方面新的感受,以前從未有之。太悲。悲賈府的沒落,悲人物一個又一個死去;有情。幾個主角,特別是賈母、寶玉和寶釵,甚至黛玉都特別有人情味;人性。大觀園裡每個人,包括那些丫鬟都有其鮮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