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寧願吃福建人,都不會吃半口北京烤鴨。
這絕不是一句玩笑話。在廣東街頭,但凡你吹捧半句北京烤鴨の美妙,便立刻會有見義勇為的老廣,逮捕你去燒鵝店接受美食再教育,雙方甚至不惜為此展開場世紀美食大戰:
這場從蔓延知乎貼吧微博豆瓣,蔓延到線下烤鴨燒鵝店的廝殺,核心辯題只有一個,便是——
廣東燒鵝和北京烤鴨,到底哪個更好吃?
儘管在外觀上,它們都有著金脆焦黃的外皮,和流油噴香的內心,若不是燒鵝腦子有包,你根本辨不出燒鵝和烤鴨有啥子區別:
很多老北京和老廣,都只能用舌頭來辨別鴨鵝
但外觀只是誘騙食客冒險下口的美食陷阱,對習慣燒鵝水嫩口感的南方人來說,皮干肉糙的北京烤鴨,唯一優點就是能磨去食道死皮,狠辣一點的老饕甚至提問:
「柴成木頭的烤鴨除了皮之外,還有其他地方能吃嗎?」
北京烤鴨又名北京干鴨
講究烤鴨得趁熱趁脆吃的老北京,同樣無法理解南方人,究竟是如何咽下街邊燒臘店,不冷不熱表皮泛軟的燒鵝,幾乎每個吃過正宗烤鴨的北京人,面對燒鵝都會疑惑:
「這不就是盤涼了後,不新鮮的北京烤鴨嗎?」
從外表看燒鵝的皮是真的水
小陳作為大院唯一的北方人,起初因為對面人多勢眾同事有愛,還保持著「美食麵前love&peace」的慈祥面孔,直到雙方笑裡藏刀式的詆毀漸漸升級——
」北京烤鴨不過是靠名氣行騙,根本咀嚼不動的垃圾「
「你們南方燒鵝還不是因為難吃賣不動,所以才沒出省」
此時小陳終於忍不住拔刀鍵盤相向,忍住把烤鴨塞滿小天嘴的獸慾,提議各自用編輯特有的方式battle,各寫一段dissback,來捍衛自家鴨鵝最後的尊嚴。
北京烤鴨x廣東燒鵝的美食之戰
Round1
北京烤鴨為什麼比南方燒鵝更講究、好吃?
廣東人總意淫北京烤鴨除了皮沒有能吃的地方,但北京烤鴨碾壓廣東燒鵝,本來就是靠一張脆皮便夠了!
南方狗友一直給我洗腦剛出爐的燒鵝很脆,皮冷了才軟
但問題是我在廣東根本找不到熱乎燒鵝
不是我故意噁心人,每次吃燒鵝,看著表皮那層又長又細、嵌入皮層的黑毛,甭管燒鵝皮好不好吃,院辦都會徹底失去下嘴的慾望:
儘管南方狗友拚命解釋這是鵝還沒長出來、無法去除的嫩毛
但面對如此強烈的毛髮視覺衝擊,我並不想聽任何解釋
北京烤鴨的皮,用四個字就能表達精髓:舌尖炸裂,這絕不是抽象味覺上的意淫,而是客觀物理上的寫實。
一隻足4.6斤的肥鴨,往往只有胸脯上脂肪層最厚實的10塊酥皮,能成為代表鴨店名片的頭盤大菜:
好鴨皮講究入口脆而不僵,舌尖稍加用力便能清晰聽到鴨皮炸開,並轉瞬入口即化,只留下濃郁鴨香、果木香、油脂香在齒間餘味繞樑。
北京烤鴨皮比燒鵝脆,並不是院辦帶有偏見的意淫,從科學的角度說,這主要歸功不用明火烤制的烤鴨燜爐——
當柴火在爐外燃燒,避免爐內沾染因燃燒氫氣產生的水蒸氣,在極致乾燥悶熱下,鴨皮脂肪便會自然溶解,順著毛孔溢出,最後為烤鴨留下張完美的脆皮霹靂戰甲。
至於掛爐,則是外地人炮製燒鵝明火爐整出的邪教,即便表皮烤制乾裂,皮下脂肪也依舊黏濕無法徹底乾脆,是被正宗老北京同燒鵝一起嫌棄的玩意。
記住,燜爐烤鴨賽高!
南方覺得北京烤鴨只有皮能吃,可是太天真了。按照規矩,烤鴨向來一鴨三吃,片完後的鴨架經過加工,同樣是鴨宴上少不了的名角,比如鴨架湯——
把骨頭烤酥嫩後,稍加燉煮,便能徹底榨出藏在骨縫裡的肉汁、骨髓,與清爽白菜融合成一鍋乳白色の烤鴨精華,鮮香軟爛,隔著熱氣都能品出濃郁的鴨味:
干煸鴨架則更爽辣重口一些,過滾油後鴨肉配上椒鹽,那股焦香沖鼻的肉味,可不是牛逼格拉斯咋地:
在北方,干煸鴨架絕對是下酒菜排行榜前top5
過去窮人難得下一次館子,所以片鴨師傅會竭盡權利剔乾淨鴨架,4斤鴨最高紀錄甚至能片出108片,美稱為「丁香葉」——
片鴨是門考驗刀工的究極暴力美學藝術
但如今真正的烤鴨饕客,甭管鴨架還剩多少肉,都只准烤鴨師傅片90刀。
若鴨架已經被片成了一絲不掛的骸骨,湯和鴨架便成為了食之無味的邊角料,表面看似多吃了些肉,實則卻浪費了兩道大菜,而90片,恰好是片肉又為後菜留一手的極限數字。
所以就沖這片鴨の講究,北京烤鴨也可不是比連肉都不會片、橫七豎八亂剁成大塊,就上桌的廣東燒鵝更講究?(逃
比片鴨更講究的,是北京烤鴨蘸碟吃的特製甜麵醬。
地道鴨醬必選六必居甜麵醬,混合些許糖&香油二次炒制過的絕味,味道極其咸香,和超市零售的袋裝甜麵醬完全不是一個玩意:
不用六必居做甜麵醬底料的烤鴨店都是黑店
判斷甜麵醬是否正宗是門玄學,用筷子或者黃瓜條舀出頓在半空,只有能掛在尖上似滴非滴,懸空至少三秒以上再落地的,才能算作極品鴨醬(太難了)
最後丟個手榴彈彩蛋,按照北京烤鴨嚴苛的選法,適齡肥鴨也得摸摸喉結,盤斷身上肥瘦肉占比合理才能送進鴨店,不合標準的一律斬殺成白條鴨,集體批發出售,那你猜猜,這些鴨去哪了?
當然是你們廣東的燒鴨店啦(笑)
Round2
南方燒鵝是比北京烤鴨好吃一百倍的高級美食
北京烤鴨只是講究表面功夫,整個師傅給你飛速輪桌1v1片個肉,但放進嘴裡就懂了,名過其實。
按照慣例,先放鵝照鎮樓為敬
相比而言,南方燒鵝剁了就吃接地氣多了
但在南方,燒鵝都是隨意出沒在路邊燒臘檔的親民美食,只需二三十,就能路過時隨手帶例油光發亮的燒鵝回家,就著TVB一起下飯吃:
碰巧遇到新鮮出爐的燒鵝,說什麼都要「趁熱斬料」,是廣東人的執著
皮脆肉滑送到嘴裡,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日之光
燒鵝界名氣最大的要數深井燒鵝。顧名思義,就是在地上挖出一口乾井,然後鋪上一些木炭,井口橫著放上荔枝木,讓燒鵝皮脂酥脆的同時,保證肉嫩不柴。
深井燒鵝獨創一派,在選鵝上也很講究,不同的做法要用不同的鵝。燒鵝選烏鬃鵝才好,太肥太瘦都不行,最好別超過3個月。
去翼、腳、內臟的整鵝,吹氣,塗五香料,縫肚,每個步驟都跟耍功夫一樣,力道布滿整隻鵝,才能烤成深井的脆皮鵝。
深井燒鵝的精髓,不僅皮脆香厚實,而且肉更是嫩滑鮮香,嘴巴一動就能骨肉分離,光從表面豐腴的鵝脂、彈性十足的肌理,能看出鴨跟鵝根本不是同一起跑線的食材:
鴨天生自帶一股濃郁泛腥的鴨味,烤制很難徹底去除,但鵝不但天生沒有體味,而且肉厚實緊緻,久嚼依舊彈牙不爛,最重要的,是鵝更貴——:
只有當反覆咀嚼嚼嚼嚼嚼時,厚實鵝肉肌理間的肉汁,才會一丟丟被榨出來,積蓄成愈來愈濃郁的肉香,最終在肉徹底酥爛時,味蕾便也達到了高潮。
所以品燒鵝若咀嚼低於30秒,絕對是一種暴殄天物、囫圇吞鵝的弟弟行為。
南方人對燒鵝的品味,往往偏執到你難以想像。不光對鵝、烤鵝師傅要求嚴苛,就連柴火都大有講究——
廣東本土特產的荔枝木,在燃燒後可以釋放出一種特殊的果香,讓鵝肉不但沒有煙燻味,還會無中生有幾絲甘甜,是燒鵝百年以來的御用柴火,追求極致的燒鵝店,甚至只用囤放一年以上,香味更濃郁的陳年老荔木作為燃料:
晚安
更嚴苛的是,當南北狗友為燒鵝x烤鴨大戰時,廣東人內部卻在為燒鵝の上莊x下莊撕的不可開交:
「難以想像為了根皮多油厚的鴨脖,上莊黨居然會放棄肉汁飽滿的鵝腿」
「下莊的人只不過是貪心於鵝腿的奴隸,擁有上莊嫩滑鵝舌腦脖子皮的才是食燒鵝の贏家」
關於上莊和下莊之爭,院辦當然是支持下莊更肥美拒絕窩裡斗,一口咬定廣東燒鵝哪哪都比烤鴨好吃咯(笑)
北方狗友總是拿燜爐能徹底烤乾肉材洋洋自得,對此南方狗友只會同情,你們錯失了食材腹中,被明火x調料精釀出最珍貴的絕味蘸料,鵝汁——
鵝汁是比老乾媽下飯一百倍的神器,在月底沒錢吃土的日子裡,一份肉香浸透米粒的鵝汁撈飯,便是拯救千萬吃貨於肉慾泥潭的功德之光,絕了。
燒鵝腿和瀨粉,是廣東人心中比伏地魔x林黛玉更難捨難分的絕代cp,每日限量,先到先得。燒鵝腿里的鵝油成就了這碗粉,所以腿千萬不能切開,不然就流走了鎖在肉里的濃香——
當鵝油融化在高湯時,本體軟糯Q彈的瀨粉,便會變的更加爽滑,一口下去,不但米香四溢,還會肉味唇齒留香——
但切忌要在吃粉前,先把瀨粉上的幾塊鵝肉趁早消滅掉,因為燒鵝火候十分嚴苛,好不容易烤出的嫩肉,在燙水中泡太久會變成烤鴨那種過氣老肉,是暴殄天物。
但真泡久了也沒事,畢竟哪怕拿燒鵝嗦完汁的骨頭渣燉湯,也要比北京鴨架燉出的鴨腥濃湯好喝多了:)
你是北京烤鴨還是廣東燒鵝的支持者?
雖然這場烤鴨x燒鵝大戰中,兩邊院辦言辭都極其之刻薄,但都不是真心嘲諷對方美食,僅是為了捍衛自己愛的烤鴨の烤鵝,不被人嫌棄罷了。
歸根結底,無論是烤鴨還是燒鵝,都是中華美食文化中,國宴上的一道大菜,面對美食之爭,非要捧一個踩一個屬實有些小心眼——
所以院辦們吵歸吵,吵完後還是以」收集選題素材「為由,趁機訛了院長一頓烤鴨和燒鵝聚餐,在端起碗的那一刻,所有的爭執便只剩下一句:
真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yfYHm4BMH2_cNUgN5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