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廣袤的宇宙究竟有多大,科學家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億年,但宇宙的直徑顯然要大於這個數值,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甚至更大。
而英國諾丁漢大學天體物理教授克里斯多福·康賽里斯(Christopher Conselice)帶領的一項研究指出,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照片顯示,宇宙中星系的數量比此前科學家估計的還要多十倍,約為2萬億個。平均每個星系中約有1億顆星星。
那麼如此大的宇宙真的只有地球存在生物嗎?這是科學家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為此 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提出提出了一條用來推測「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接觸的文明數量」的方程,這就是著名的「德雷克方程」:N=Ng×Fp×Ne×Fl×Fi×Fc×FL。
德雷克方程最大的意義與價值就是它的變量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與外星生命有關的因素。
這個公式的含義是,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銀河系內恆星數目×恆星有行星的比例×每個行星系中類地行星數目×有生命進化可居住行星比例×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機率×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機率×科技文明持續時間在行星生命周期中占的比例。
但是這個公式卻無法求解,這個公式里唯一已知的變量是恆星形成的速率。而隨著2009年開普勒探測器的上天,已經可以解讀該公式中的兩個變量,即行星世界存在機率與可居住帶上岩質行星出現的可能性。但這個公式的最大變量——科技文明的存在時間卻無法得出!
不過自這個公式誕生以來激起了無數科學家的熱情,1961年,德雷克在格林班克會議(討論"奧瑪茲計劃"與地外生命探索)上寫出這個方程,多位位科學家表示出極大熱情。
這些科學家們將每一組變量帶入。結果發現,N的最小值為20。這就意味著銀河系中至少約有20個可以和我們交流的文明。而最大值甚至可以高達50000000。
那在這裡,我們又要提出一個疑問,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他們會是怎麼樣的一種生物。
基於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其他生命
因為在地球上沒有哪一個已知的生命形式,可以在完全無水的環境下生存,或者可以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質這也讓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的時候,往往先去尋找是否有水源和氧氣。
但著名的生化學家阿西莫夫對這樣的論斷表示質疑,為什麼其他環境下就不能誕生生命,地球上的生命進化成這樣,是因為它逐漸適應了以水作為媒介。生命適應水,而不是水適應生命:
我們所需要的是真正的多樣性。當謹慎的天文學家用「Life-as-we-know-it」(我們所知的生命)這一說法來限定那些在另一個世界裡的生命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很不耐煩。那些生命可不可以是「Life-not-as-we-know-it」(並非我們所知的生命)
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並非我們所認識的》。他依據我們人類的生命形式推衍,認為在其他星球也可以基於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其他生命,所以阿西莫夫給出了宇宙中外星生物可能存在的六種生命形態:
1、以氟化矽酮為介質的氟化矽酮生物;
2、以硫為介質的氟化硫生物;
3、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
4、以氨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氮為基礎的)生物;
5、以甲烷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
6、以氫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絕大部分那屬於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那麼在其他星球上,環境的不同也會催生不同的生命形式。
比如矽基生命,它們甚至可以不攝取有機物,而只從宇宙空間中吸收星光維持生命,他的身體是由多數光線粒子和少數物質粒子組成,物質粒子在必要時也可以轉化成光線粒子。
這種生命出現在火星的可能性會比較高,因為火星土壤的主要元素是氧,其含量約占50%,其次是矽為15~30%。這種生物呼出的自應是矽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矽。
二氧化矽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在沙灘上所見的沙,也就是說,這些火星生物在呼吸時所噴出的是沙粒!
如果這樣的推衍成立的話,那麼人類對於外星生命的搜索範圍將會擴大。
由宇宙物質構成或者自我進化的生命體
當然,外星生物也有可能並非是基於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生命體,說不定它們會是等離子形態。
在整個宇宙中,等離子體是物質最常見的狀態。物質總共有6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
我們要知道,整個宇宙中最常見的物質系統和氣體一樣,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或體積,等離子體的密度比液體或固體要小。但與傳統氣體不同,等離子體態是一種電離氣體,有自由電子,以及有自由移動的正離子或負離子。
人們常年看到的閃電、流星以及螢光燈點亮時、火焰燃燒(只有部分高溫火焰才是真正的等離子體,其他大部分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火焰,都是激發態的氣體分子)時,它們都是處於等離子態。
如果外星人是這樣的生命形式的話,我們的確會把它忽略。它們的溫度可能高達幾千甚至上萬度,如果想要和他們交流握手,可能要冒著灰飛煙滅的風險。
由等離子體推敲,那麼也有可能會存在中子星的簡併態生命。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簡併態物質
而這樣存在的生命是具有高密度的,體積可能只有一顆芝麻大小,而體重卻重如磐石。
當然,外星生命體還可能是機械物種,就和最近的電影《阿麗塔》一樣,將生物和機器進行改造結合,從而實現自我進化,從有機軀體最終發展成機械物種。
除了意識外所有的軀體都可以用機械取代,這種狀態就比人類強很多,而且這也是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之一,而且雖然是機械結構,也有可能進行繁衍生育,也有可能永不衰老。像近日,著名的機器人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就把自己改造成了半機器人,當然這是比較初級的,當生命發展到了高智慧的時候,將身體與機械相結合,的確也可能會是外星生物主動進化的方式之一。
低維和高維空間生命體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絕對無法觀測到的生命形式,就是存在於低維空間和高維空間的生命體。
關於維度之間的差距,劉慈欣的三體曾經向我們進行過一些淺顯的展示。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從我們三維對二維所造成的影響。我們三維世界看二維世界就好像是一幅畫,假設這幅畫裡面有許多的二維人。
我們對著其中一個二維的人畫一個圈,那麼周圍所有的人都無法再看到他的存在了,這個二維化的人就被隔離了開來,他們沒有任何辦法打破這個隔閡。相比較二維世界而言,我們就好像是他們的造物主。我們對著這個二維世界吐一口水,那麼整個世界都會陷入一片汪洋大海。朝著二維世界吹一口氣,那麼整個世界就陷入了天崩地裂。
而高維空間可以說如今還是科學家的想像,高維空間究竟會是什麼樣子,也是一個難以描繪想像的地方。即使存在高維生命體,如何進入高維空間,也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難題。
因為有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身體很有可能會被扭曲撕裂,因為四維空間的時空扭曲肯定比三維空間更厲害,所以如果人進入了的話,首先就要面對的是身體有可能會被撕裂的問題。
總而言之,宇宙如此浩大,蘊藏著許許多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發現,宇宙中也可能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奇妙的生命,它們或許擁有不同的循環和生存方式。當然,也可能和劉慈欣說的這樣:
可能宇宙中的生命並不是唯一性,但是也不具備普遍性,很有可能在人類之前存在過無數個生命和文明,但是,文明的發展時間和壽命是有限度的,它的一個周期很有可能只有幾十萬年,甚至是幾百萬年。
但不管怎麼樣,對宇宙保持一種好奇心,不斷積極去探索,我們的文明才會不斷前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