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夠成功的文字:它隨著遼代的滅亡退出歷史舞台

2020-04-26     國家人文歷史

文 | 郭曄旻

契丹字哀冊發表使人們聯想起了唐乾陵無字碑上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謂金朝的石刻,書寫的同樣是契丹文字!中外學者共同參與的契丹字研究由此展開了。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碑身陰刻豎行文字,前後分為兩段,前段是契丹小字,五行,最多26字,最少14字,共88字。後為正楷漢文文字,共五行,108字。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在破譯契丹文字中的作用與《番漢合時掌中珠》之於西夏文的作用相垺。這是因為這塊碑文不但是唯一一塊刻於金代的契丹文官方國書,又是唯一一塊具有嚴格的兩種文字對譯、傳世的契丹文字標本碑刻(有的「哀冊」如《道宗哀冊》也有相應的漢文哀冊,但並不是對譯)。由於該碑文文字較長,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官名、年號、日、月、數字、干支等專用名詞又較多,且又有嚴格的漢文對譯,這就為正確釋讀契丹文提供了有利條件。20世紀70年代,我國少數民族文字研究者正是依此作為突破口,依此碑文字初步推出了第一批「契丹小字」「原字(相當於字母)」的音值, 使得蒙在契丹字上將近千年的面紗,得以初步揭開。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拓文

「契丹小字」是一種代表語詞的拼音方塊字,一個拼音方塊字由一到七個表音的基本字符「原字」組成。這些「原字」來自漢字的變化,比如「力」來自漢字「加」,表「ka」的音(恰與日語片假名「カ」類似),而「付」借用了同形漢字,發作「p」的音。也就是說,「契丹小字」的形態雖然來自漢字,但與漢字的表意文字性質,已經有所不同。

「契丹小字」的「原字」已經發現了300多個,就拼音文字而言數量嫌多(作為音節文字的日語「假名」也只有五十音),說明其尚處於拼音文字的初級階段。但比起「契丹大字」的字數,「契丹小字」又的確只能甘拜下風。史料記載,「契丹大字」的數量有3000多個,目前也發現了大約2000個。如此之多的字數,意味著「契丹大字」不可能是一種表音文字,而應當與其母體漢字一樣,用作表意。因此,較之「契丹小字」,將漢字變形而來的「契丹大字」的釋讀顯得更為困難,算得上世界上最難解讀的古文字之一。歷代學者只能通過人名、官名、年號等專有名詞,以及年代入手,艱難推進釋讀工作。另一方面,包括契丹語在內,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屬粘著語,用表意成分多的文字記錄有豐富形態變化和語法變格的契丹語,當然會遇到很大的困難。這或許也是有了「契丹大字」之後遼人還要創造「契丹小字」的原因。而「契丹大字」隨著遼朝的滅亡很快退出了歷史舞台,在金代基本未得到傳播。這或許也可以用一個側面說明,這種文字的設計並不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hpBwHEBiuFnsJQV7H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