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孩,請你學會大膽說「不」

2019-11-26     閒時花開官方帳號

作者:劉娜

原創:閒時花開

我不願意聚焦自殺,

我只希望更多女孩,

能勇敢地活著。

01

又一個悲傷的新聞。

11月24日,韓國著名女星具荷拉在家中身亡,初步被確定為自殺。

女星具荷拉

清純美麗的具荷拉,和10月14日自殺的韓星雪莉,是好朋友。

當時,雪莉去世時,具荷拉曾淚流滿面地說,要替好朋友好好活著,要把逝去好友無法抵達的明天,活成值得期待的今天。

不過短短40天,曾給自己打氣要好好活著的具荷拉,在社交帳號上發了一條「晚安」的消息後,也選擇離開。

伴隨一代女星的香消玉殞,更多細節也被媒體曝光。

比如,具荷拉最近兩年狀態不好,疑患有抑鬱症,5月份時就曾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被發現後及時就醫才挺過來。

比如,她曾遭受前男友的家暴,反抗中抓破了男方的臉,男方曾要捅到媒體搞臭她,對她進行恐嚇。

比如,分手後,前男友曾兩次聲稱,要公布時長分別為30秒、8秒的性愛不雅視頻,向具荷拉施壓。

為挽救自己的聲譽和前途,具荷拉則跪在電梯口向昔日戀人求情。

具荷拉和前男友

這種種細節都指向:具荷拉和前男友

這種種細節都指向:

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這個睫毛彎彎、笑容甜甜的女孩,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折磨和絕望。

儘管,她一直置身鎂光燈下,一直行走耀眼舞台,但內心深處,她像踟躕在沙漠中的那隻駱駝,直至最後一根稻草,將她徹底壓垮。

悲劇總是驚人的相似。

不僅星光燦爛的明星,就連籍籍無名的素人,也同樣被裸照、戀情和抑鬱症,推向絕望的懸崖。

02

10月28日,福建福州大四女生小韓,在賓館內吞下200片安眠藥自殺。

經過20天的搶救,女孩還是走了。和她相依為命的母親,忍痛將她的多個器官捐獻。

美麗女孩小韓

美麗女孩就此凋零,但背後故事讓人揪心:

小韓和前男友分手的原因,是已參加工作的男友,出軌他人。

自殺10多天前,和前男友談判的小韓,曾遭受前男友「把裸照發到你學校論壇,給認識你的人一個驚喜」的威脅。

小韓男友的威脅信息

心懷恐懼的女孩,曾將前男友的恐嚇,告訴老師和媽媽進行求助。但媽媽因怕對方報復,沒有讓女兒去報警。

在情殤和恐懼中無法自處的女孩,最終選擇自殺來向傷害屈服。

但,出軌背叛她的,威脅恐嚇她的,將她推向深淵的,明明是壞人啊。

而這個自幼生活在單親家庭,原本有著大好前程,並沒有做錯什麼的美麗姑娘,卻要用別人的壞和渣傷害自己,甚至搭上唯一且珍貴的生命。

從璀璨女星,到平凡女生,面對裸照、渣男、威脅、恐嚇、情殤、絕望,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憤而起身向壞人討伐,向不公征戰,向傷害說不,向恐懼怒吼。

她們,年輕且美麗的她們,善良且無辜的她們,美好卻逝去的她們,為什麼一次次選擇隱忍,退縮,屈服,投降,直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僅僅因為人性險惡嗎?僅僅因為人言可畏嗎?僅僅因為女孩脆弱嗎?僅僅因為男人善變嗎?僅僅因為情愛兇險嗎?

不。

不是這樣的。

或許,面對女孩的教育,我們一開始就錯了。

03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檸檬水中加入鹽,然後裝到20個杯子裡,10杯分給10個男生喝,10杯分給10個女生喝。

接過檸檬水的10個男生,嘗一口後幾乎都條件反射地馬上吐出來,大聲抗議道:「這是什麼鬼東西,又酸又澀,難喝死了。」

10個女生中,只有兩個人把水吐出來,其他8人悄悄把水吞下去,10個女生,沒有一人明確表達抗爭,稱檸檬水很難喝。

是男女味覺有別嗎?是女生更能隱忍嗎?

不。

心理學家們詢問那些女生,為什麼不敢大聲說「不」,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不想讓組織實驗研究的心理學家們,感到難堪。

聽見沒有?!

我們的女孩子,總顧忌著身邊人的情緒和感受,總考慮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從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和內心。

心理學家們根據「檸檬水實驗」,得出了這樣一個理論:

父母、家庭、學校、教育、社會和文化,長久以來都在馴化女孩子,怎麼樣當一個善良、隱忍、懂事、溫柔、體貼、完美的女人,卻很少去引導她們,當一個說出真相的人,直面失敗的人,果斷真實的人,勇敢說「不」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里,我們的女孩,從小就弄丟了真實的自己。

04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有孩子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去遊樂場,就會發現這個奇怪又常見的現象:

一個小男孩從滑梯上摔下來,或者不小心被別的孩子絆倒,就要咧嘴哭泣時,父母的教育是這樣的:

「男子漢,大丈夫,不要哭,爬起來,打回去。」

而一個小女孩從高處不小心摔倒,或者受了別的孩子欺負時,父母習慣把她攬在懷裡安撫,甚至指責她:

「我剛才說了,不要這樣,你偏要這樣,摔倒了吧。」

「你是女孩子,告訴你了不要和那個調皮的孩子玩,離他遠點!」

不僅僅是父母,還有學校,還有他人:

「女孩子就該有個女孩子樣,不要瘋瘋癲癲的,成何體統!」

「女孩子就要矜持,要乖巧,要本分,不能讓別人看笑話!」

「女孩子要小心點,千萬不能馬虎大意,更不能惹是生非!」

所有人,都教育我們的女孩:



要小心翼翼,要懂事聽話,要隱忍克制,要去當個體貼的女兒,優雅的女友,優秀的員工,全能的媽媽,得體的妻子,卻極少人去鼓勵她們:

親愛的,你不必面面俱到,事事完美,處處得體,你只管遵從自己的心,真實地活著就好了。

05

長久以來,我們用僵化的偏見,和過度的保護,馴化女孩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馴化男孩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這樣的結果就是,如果女孩一旦犯了錯,或者搞糟了一些事情,她們就會陷入「我不行」「我真笨」「我弄壞了一切」「我要懲罰自己」「我不活了」的黑暗悲觀中。

她們在否定和懷疑、愧疚和自責中,越來越不相信自己。

但為了維持女孩子「應該的」模樣,她們又不得不強作歡顏,去扮演完美形象,迎合周圍的人。

相反的是,男孩子遇到挫折時,更容易自我安慰:「這沒什麼,大不了從頭再來。」

甚至,為了發泄內心的憤怒,他們轉而攻擊和討伐別人。

我們親手把女孩培養成弱者,還哀嘆她們不夠強大。

在《勇敢而非完美》這本書里,作家拉什瑪·薩賈尼說:

女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求她們在遭受侵犯時,必須控制自己的憤怒,長大後她們怎麼有力量以牙還牙?

童年起,那些彬彬有禮、謙遜溫和、優雅得體的女孩,都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偏愛,而那些直言不諱、勇敢說不的女孩,卻被視為異類,我們又怎麼指望她們長大後,果敢地與不公和傷害抗爭?

我們用潛移默化的教育,去一遍遍在女孩心中暗示「女人,要麼完美展現,要麼徹底放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奢望,她們在流言蜚語中,無畏無懼,走路帶風?

所以,女孩的不幸,是教育馴化的不幸。

某種程度上,她們是整個人類思維僵化的犧牲品。

06

寫情感專欄這些年,我把大部分筆墨對準女孩。

這不僅因為,傾訴者中女孩居多,更因為被父母和環境馴化的她們,大部分都活在分裂和扭曲里,遲遲找不到出路,得不到救贖。

哪怕,她們中很多人看起來很優秀,也一直生活在被侮辱、被傷害、被否定的泥潭裡。

「父母一不高興,我就懷疑是我的錯,進而覺得自己必須努力,他們才會開心。」

一個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孩說。

她畢業於985大學,在高科技公司上班,但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

「在外人看來,我事業有成,子女雙全,丈夫上進,我完美又幸福,其實,我很多時候都想幹掉自己。」

一個手下有著百餘員工的女人來信。

她每年盈利千萬,卻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和悲觀。

「我總覺得我不夠好看,儘管身邊的很多人都說我身材也棒,長相也好,但我就是忍不住去整容。」

一個對整容上癮的女孩說。

我看過她的多張照片,眉眼和笑容都像極了明星朱茵,是百里挑一的美人兒。

為什麼,面對別人的傷害,內心的創傷,外界的評價,姑娘們不敢大聲的說出那句:

「老娘就是這樣,你們愛咋滴咋滴!」

長久的馴化,給姑娘們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她們就像活在套子裡的人,唯有躲在那副討好取悅或看似完美的殼裡,才覺得安全。

但這樣的安全,其實脆弱得不堪一擊。



「活在他人和社會預期的套子裡,才是年輕女性身患嚴重心理疾病的因素之一。



抑鬱症和焦慮症發病率急劇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女孩們每天都活在角色衝突里。」



在《好女孩的詛咒》里,著名女性問題專家蕾切爾·西蒙斯,調查前百名身患心理疾病的女孩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因為,喪失自我的人,不過是空心人。



唯有讓勇敢的自己,從套子裡掙脫,露出那副真實坦然的面孔,伸展那具鮮活而靈動的四肢,才算真正活著。

而真正活著的人,才能穿越傷害和絕望,才能勇敢活下去。

07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里,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認為:

女孩們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在社會的女性標準里,壓抑了豐盛而真實的自己。

「她們總想取悅別人;不願暴露自己的缺點;認為不完美很丟人;如果做不好某件事,就會徹底否定自己;看重結果,忽略過程,將失敗當作毀滅性打擊。」

這些來自父母、家庭、教育、社會和文化的馴化,就像咒語一樣,植入姑娘們的靈魂里。

直到有天,她們在不堪重負中選擇自戕自殺,或者在傷痕累累中突然覺醒,淚流滿面地喊出那句:

「不!」



但也有些看起來另類而勇敢的女孩,在無畏中擁抱真實的自己。

不久前,在美國一個「公主周」活動中,在一群身穿公主裙女孩中,一個把自己打扮成熱狗的獨立特行的女孩,迅速紅遍推特。有人稱讚她:

「在公主盛行的世界裡,敢於做一隻熱狗。」



你是一個孩子,而不僅僅是一個女孩子。

演員馬伊琍說,在她還是個小女孩時,父親就教育她:

「你不比任何男孩子差,不要只做一個柔柔弱弱的女孩子。」

中學時,她被老師戴上「早戀,思想品德差」的帽子,是父親幫她討回公道;大學後,她和男孩子出去吃飯,父親提醒她「不能只讓男生買單」;後來,她的婚姻遭遇波折,父親安慰她不必活成別人想像的模範,要活成自己真實的樣子。

毫無偏見的愛,才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底氣。

好的教育,不是在教育男孩或女孩,而是因為看見一個人,而帶她找到勇敢而真實的自己。



08

是時候,從呱呱墜地那刻起,就告訴我們的女孩:

親愛的小孩,你最大的使命,是做勇敢的自己。



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你值得擁有整個世界;



跌倒了,你要站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因為路在,你的腳也在;

不要害怕失敗,我們都曾失敗過,那裡才藏著生命豐盛的秘籍;



不要畏懼傷害,不要屈服惡人,有人傷害了你,該死的是那個人,你依舊純潔;

不要取悅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缺點是你的一部分,要敢於把它們拿到陽光下曬曬;

如果你搞砸了一件事,只能說明這件事需要審視,你依然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從我們的女孩,張開眼睛第一次看見這個世界開始,邁開腳步第一次丈量人生開始,牙牙學語第一次呼喚親人開始,伸出拳頭第一次反抗不公開始,穿上校服第一次加入集體開始,初潮到來第一次成為女性開始……

在她們人生的每個第一次里,我們,身為父母的我們,作為老師的我們,成為她們親朋的我們,甚至作為陌生人的我們,都應該用鼓勵、肯定、幫助和善意,一遍遍告訴姑娘們:

親愛的,你可以。

你無須完美,你不必討好,你不要害怕,你勇敢向前,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強大,也比所有人評價的更獨特。



你是你自己,真實而美好的自己。

加油,女孩。



加油,女生。



加油,女人。



加油,所有善良而勇敢的人們。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gX-pm4BMH2_cNUgTP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