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牛逼轟轟轟的合資品牌到了新能源車時代就沉默了

2019-07-08   純電車EV

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風起雲湧,居然壓根沒有合資品牌什麼事。為什麼燃油車時代牛逼轟轟轟的合資品牌到了新能源車時代就沉默了呢?難道跨國企業也力不從心的一天?

國內品牌已經力推新能源車好幾年了,不少品牌都緊跟國家補貼政策引導,積極研發銷售新能源車,可就是極少看到合資車企的消息。目前吉利、比亞迪、北汽、榮威已經站穩排行榜的前幾名,蔚來、威馬、小鵬則占據造車新勢力前三甲。

有錢賺的生意肯定不捨得放棄吧,估計全世界所有車企都想在中國市場分一塊蛋糕,自然也包括飛速發展的新能源車市場。據可靠消息稱,像寶馬X1 PHEV這樣的車,單車虧損在2.3萬元左右:進口大眾高爾夫EV也只是平本賣。但是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這一塊,合資或者進口的新能源車,賣一台虧一台,所以不得不沉默,合資企業實屬有苦難言。

從國內的銷售格局來看,純電車型(EV)中有70%是售價10萬元以下的微型車,插電混動車型(PHEV)中有85%是售價15~20萬的緊湊型轎車。雖然多數PHEV車型的指導價是20~30萬之間,但補貼後實際售價是15~20萬,可見價格區間十分集中,如果合資的PHEV價格高於這個區間,近一兩年的銷量多數會十分慘澹。

國內品牌PHEV和EV的崛起一方面得益於國家政策性補貼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國內車企的快速研發能力,每次更新車型的續航里程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合資或進口的新能源車在續航上沒有優勢,又缺乏補貼,在價格上會明顯高於國內品牌同級車型十萬以上,已經違背了新能源車主打經濟和環保的主題,註定不受市場歡迎,也難怪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一直扭扭捏捏,沒什麼新車上市。

國內四五個燃油車品牌擠占PHEV的大部分市場的時候,除特斯拉外EV車型一直給人們低端老年代步車的社會形象,直到造車新勢力橫空出世,蔚來和威馬在短短兩年時間就實現交付合計超過3萬輛EV SUV,才挽回了EV車的高科技形象。如今,蔚來ES8、威馬EX5、小鵬G3等EV SUV已經是坐擁L2輔助駕駛、人機互動系統、模糊語音控制、全天候移動網際網路在線的高科技汽車的代表。

雖然還有很多其他造車新勢力品牌,但都由於交付量極少,或者還停留在PPT階段,今天就不展開說了。目前能代表純電EV的幾個領先品牌,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例如蔚來的召回事件、小鵬的交付瓶頸,已經逐漸暴露出部分造車新勢力在品控和產能方面的短板,畢竟相對缺乏製造業實操經驗的積累。

凡是也有例外,就有一家造車新勢力不委託車企代工,而是用傳統的方法自建工廠造車,把品控和產能握在自己手裡,上市銷售至今已經交付過萬輛,沒有質量維權醜聞,也沒自燃事故,把EV SUV做得跟傳統油車一樣穩妥,他就是威馬。威馬EX5可能是同級純電SUV中空間最大、配置最齊、質量最好的,看來少花點心思去做PPT,踏踏實實建廠造車,也不影響高科技智能互聯純電車的定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