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明星鍾愛的帽子,究竟藏著什麼玄機

2019-10-27     野馬共和

1

在古裝劇中,有一種帽子十分撩動觀眾心弦。當微風輕拂,帽檐周圍的輕紗被吹起,女主角露出明艷動人的容顏,不僅令男主心猿意馬,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為之陷落。正如陳紅在《三國演義》里飾演的貂蟬,當她揭開帽輕紗的那一幕,成為無數人難以忘懷的經典。

《三國演義》劇照

這種帽子脫胎於羃䍦(mì lí),作為一種獨特的古代帽飾,在古代時尚秀場流行數百年。

羃䍦在各種典籍中寫法多樣,如果愛學習的你看到「羃䍠」、「羃籬」或者「羃䍥」、「冪歷」,不惜驚慌,指的都是同一種物體。

羃與䍦最早分別指兩件物品,即巾帛和白帽。「羃」字又通「冪」,在古漢語中有十餘種寫法,作名詞用是用來覆蓋食物的巾,作動詞用就是用巾來覆蓋。《小爾雅·廣服》: 「大巾謂之冪。「䍦」,《康熙字典》中解釋為「接㒿,白帽也」。

《軍師聯盟》劇照

在歷史的長河中,羃與䍦一開始只是兩條冷漠的平行線。直到晉代,「羃䍦」兩字才友好地走到一起。《晉書·四夷傳》中描述吐谷渾男子服飾時表述 :「其男子通服長裙,帽或戴羃䍦。」雖然是兩晉時期,西北地區就飽受風沙天氣困擾,再加上太陽直射格外強烈。吐谷渾的服裝設計師們男子將帽檐周圍連綴薄紗,用來遮陽與躲避惱人的沙塵。

2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很少見到羃䍦實物或者壁畫中的買家秀,但在文學作品中依然能夠發現它調皮的蹤跡。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寫水流 :「其崖小水羃䍥,常吐飛溜,或雪霏沙漲,清寒無底,分溪別壑,津濟相通。」南朝齊王融在《詠女蘿》中寫有 :「冪歷女蘿草,蔓衍旁松枝。含煙黃且綠,因風卷復垂。」 南朝梁國文學大V吳均在《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吟詠:「妾家橫塘北,發艷小長干。花釵玉腕轉,珠繩金絡丸。羃䍦懸青鳳,逶迤搖白團。誰堪久見此,含恨不相看。」這些關於羃䍦的詩句留給了世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大漢賢后衛子夫》劇照

到了隋代,羃䍦廣泛流行各大少數民族群體中。在西北的吐谷渾,貴族男性尤其喜愛羃䍦。《隋書·西域傳》記載: 「(吐谷渾)王公貴人多戴羃䍦,婦人裙襦辮髮,綴以珠貝。」而距離蜀郡西北二千里的嘉良夷也有如此穿戴的記錄:「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戴羃䍦。」

除了少數民族同胞鍾情羃䍦外,幅員遼闊的大隋帝國境內也漸漸興起了穿戴羃䍦之風。隋煬帝楊廣奪嫡即位後,他的弟弟漢王楊諒十分不滿,於是在山西起兵反叛。「(隋煬帝)以和為蒲州刺史,(楊)諒使兵士服婦人服,戴羃䍦,奄至城中。」對戰過程中,機智的楊諒令士兵換上女裝,戴上羃䍦是進入城中躲藏。可見當時,羃䍦已然成為大隋女性的一種日常服飾。

《三國演義》劇照

這一時期,羃䍦除了能給威武的士兵變裝當作隱身衣外,還出現了帶有華麗的圖案和配飾的新一代產品。秦王楊俊是一個暢想家,他就曾為美人設計一款羃䍦,其上點綴金銀珠寶,真正的珠光寶氣,行走的豪氣。可惜嬌弱的妃子承受不起這份沉甸甸的愛意。史官拿著小本本趕緊在《北史》中記載 :「(楊)俊有巧思,為妃作七寶羃䍦,重不可戴,以馬負之而行。」

3

初唐時期,溫婉的羃䍦依然是戰場上神奇的存在。《舊唐書 • 李密傳》記載 「乃簡驍勇數十人,著婦人衣,戴羃,藏刀裙下,詐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縣舍。」李密降唐後,再次反叛。不知他是不是受到前朝楊諒的啟發,令手下士兵化妝成女子,重點是要戴羃䍦(長長的垂紗正好可以遮掩武器),秘密叛逃。這些女裝大佬到達桃林縣城後,立刻拔刀,輕鬆占領了縣城。如此成功的一次行動,可以表明羃䍦的流行,以及它的遮蔽極其嚴密。

捧羃侍女圖

隨著唐朝社會的發展,時代愈加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羃䍦,糅合了西域傳統製作技藝並與中原傳統文化美學結合,最終形成了一種符合大唐特色的首服。羃䍦之所以流行,同樣也離不開保守的古制。在古代日常行為準則《禮記·內則》中規定,「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羃䍦的出現,給大唐女子早已躁動的心插上了一條薄紗翅膀。唐朝的羃籬一般藤條做成帽子骨架,裱糊繒帛,外表可塗桐油防雨,然後將紗羅連綴在帽檐四周。戴上它既能夠遮陽防曬,又能夠保護顏面,畢竟那是一個沒有安耐曬和各種防曬霜的年代,簡直是愛美女子的福音,居家旅行的必備單品。

所以唐初,羃䍦十分盛行,是宮廷貴族鍾愛的爆款服飾。《舊唐書·輿服志》記載: 「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羃䍦,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大唐史官內心的小九九代表了當時的主流心態,羃䍦雖然發源於少數民族,但女子出門戴上它之後能把全身360度無死角遮住,那些登徒子想看也看不見。完美復合祖先們的鐵律。

作為一個詩歌的國度,羃䍦同樣被唐代文人帶入詩文。唐代詩人豆盧回在其《登樂游原懷古》一詩中描述道:「冪䍥野煙起,蒼茫嵐氣昏。」古風之意躍然紙上。

4

唐高宗永徽之後,隨著武則天政治地位肉眼可見的提升,她引領的婦女自我意識顯著提高。大唐女性開始尋求美的解放,無論是眼花繚亂的髮髻還是低口性感的襦裙,她們肆意展示自身的美麗。而把自己遮蔽的嚴嚴實實的羃䍦自然與這種審美潮流格格不入。只要擁有一頂帷帽,她們就能夠肆無忌憚去郊遊、去馬球、去騎獵、去紅塵作伴瀟瀟洒灑。於是長安女性開始「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

帷帽是羃䍦的孿生兄弟,樣式基本一致,只不過更加短小、輕便。不同於羃䍦的遮掩全身,帷帽的紗網只是長至頸部,稱為帽裙。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葬中出土的彩繪騎馬女泥俑,身穿碎花對襟長衫,外套藍色長裙,頭戴黃色絲網錐形帷帽。1972年陝西禮泉唐張士貴墓出土的彩釉笠帽女騎馬俑,其形制亦是 「拖裙到頸」。

彩繪騎馬女泥俑

帷帽的流行並不是一帆風順。唐高宗李治曾以「過為輕率,深失禮容」為由,下令禁止佩戴帷帽。《舊唐書·輿服志》載 :「咸亨二年(671年) 又下敕曰『百官家口,咸預士流,至於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比來多著帷帽,遂棄羃䍦,曾不乘車,別坐檐子。』」

《大唐榮耀》劇照

然而愛美之心和時尚潮流豈是一紙禁令所能阻擋。民間的帷帽之風越演越烈,迅速取代了當年的明星爆款羃䍦。《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則天之後,帷帽大行,羃䍦漸息。中宗即位,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䍦之制。」

5

唐玄宗時期,社會風氣更加開放,不同民族的文化更加融合。這時「靚裝露面」的胡帽風靡大唐時尚舞台。

可以想像,長安女子費盡心思走完化妝七步曲,卻要被帷帽的紗網無情遮蔽的心理面積。胡帽的出現,讓這些時尚女子再不用孤芳自賞。胡帽泛指大唐西北少數民族佩戴的各式帽子,有渾脫帽、卷檐帽、尖頂帽等類型。劉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寫道:「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氎胡衫雙袖小。」 詩中所說的「蕃帽」便是胡帽的一種,用錦、氈、皮縫合而成,頂部高聳。比起將面部「淺露」的帷帽,胡帽 「無復障蔽」,將女性的美展現的更加直接。

潮流的腳步步履不停。胡帽並未流行多久,便和羃䍦和帷帽徹底退出大唐流行舞台。唐李華在《與外孫崔氏二孩書》寫道「至西京市帽行,乃無帷帽,貂帽亦無。男子衫袖蒙鼻,婦人領巾覆頭。向有帷帽、羃䍦,必為瓦石所及」。此時,帽子專賣店裡沒有賣帷帽和胡帽,如果你想玩復古風戴起羃䍦,那將迎來瓦塊石子襲擊的無情嘲弄。

《大武當》劇照

大唐女子這一次告別了帽子,選擇「露髻 」 而行。畢竟唐朝女人的一生惟面妝和髮髻不可辜負。從遮蔽面部到完全不遮蔽,她們將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6

到了宋明之際,由於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以帷帽為代表的首服又有所復甦。在《清明上河圖》等傳世畫作中,可一尋蹤跡,但再無盛唐規模。至滿清之後,隨著中原民族的斷髮易服,羃䍦、帷帽徹底歸於寂滅。

《知否》劇照

如今冪籬和帷帽漸成往事,但其發展歷程中體現的唐代文化開放風尚令人遐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TLnxG4BMH2_cNUgji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