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披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公告,擬公開發行7926.79萬股,占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25%。伴隨著上市進程的推進,青島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即將到來。
其實青島海爾是一家老牌的上市公司,作為早期股市龍頭股,大家對於這家商標是兩個底褲男孩的家電企業一定不陌生。本期我們就來聊聊中國家電巨頭青島海爾的故事。
(本文可看、可聽。音頻為滬語,為保護方言文化,盡一份力)
日前「海爾4名員工午休被開除」引發關注,海爾集團回應稱,四名違規員工並非在休息時間午睡,而是工作時間在公共接待場所睡覺。海爾稱,上述行為違反海爾員工行為規範,屬一級違規,按規定應解除勞動合同。緊接著,多名海爾員工接受採訪時大倒苦水,「海爾男員工下跪求轉崗」話題熱度不減。
曾坐穩國內家電「一哥」位置的海爾近年來逐漸被格力、美的拋在後面。作為傳統企業,在向網際網路轉型的過程中,海爾管理模式不斷推出新理念,卻在一線員工中毀譽參半,海爾究竟怎麼了?
80年代初,中國工業存在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普遍技術落後、管理技術水平低下。張瑞敏剛到青島日用電器廠時,這家集體小廠已經發不出工資,為了維持工廠的運轉,他只能想辦法四處借錢。同時,人的問題也讓他焦慮,多年以後張瑞敏回憶,「工人上班8點鐘來,9點鐘就走人,10點鐘時隨便在大院裡扔一顆手榴彈也炸不死人」。人浮於事的結果,就是家電的產量、質量都上不去。
13條規章制度
1985年,也就是張瑞敏「砸冰箱」元年,國內冰箱產能爆炸式增長,當年就新增200多家冰箱廠,僅浙江地區就出現60多家。在競爭日趨激烈之下,張瑞敏帶領青島海爾開啟「名牌戰略」,從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並狠抓產品質量。因此,在80年代,海爾冰箱逐漸打出了名聲。1988年,青島海爾年產量15.2萬台,占全國總產量的2%。
張瑞敏砸冰箱
進入90年代,青島海爾不再滿足只做一家電冰箱生產廠家,而是實施資本擴張戰略,依靠吞併「休克魚」迅速擴張。所謂「休克魚」,是指那些硬體條件很好,管理卻不行的企業,青島海爾依靠輸出管理,重組這些公司,資產規模從而快速做大。
1991年,青島電冰箱總廠、電冰櫃總廠和空調器總廠合併為青島海爾集團公司,由此,開啟了兼并「休克魚」之路。1995年7月,青島市政府將紅星電器公司及所屬5個廠家整體劃歸海爾,而紅星電器,原為國內三大洗衣機生產商之一,但因為經營不善,處於虧損之中。
1995年12月,青島海爾收購了武漢冷櫃廠60%的股權;1997年4月,控股山東萊陽家電總廠;1997年9月,與杭州西湖電子集團合作,合作生產海爾「探路者」彩電。1997年年底,青島海爾相繼兼并了合肥黃山電子有限公司和貴州風華冰箱廠。
90年代,青島海爾兼并了18家國內企業,成為國內家電行業規模最大的「聯合艦隊」,產品線包括冰箱、冰櫃、空調、洗衣機、彩電和電熨斗等。
「早熟」的國際化
經過90年代的大肆併購擴張,青島海爾一下子從一家冰箱生產企業,變為橫跨幾乎所有的白電門類。收購容易,整合難。一般來說,產品線迅速擴張,都需要一段時間去整合,來梳理產品線,優化管理。
不過,青島海爾似乎沒有這個耐心消化這些吞併的「休克魚」,而是快速地開啟了國際化。1995年,被譽為史上「最長品牌廣告」的動畫片《海爾兄弟》在海爾提出「東方亮了,西方再亮」的戰略一年後開播。海爾兄弟中,哥哥取名琴島,弟弟取名海爾,一方面音譯青島海爾,一方面則為紀念其國際化的第一步——藉助引進技術推出四星級冰箱「琴島-利勃海爾」。
除了底褲男孩週遊世界,《海爾兄弟》里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細節。比如夥伴之一是來自北歐的克魯德,夥伴之二是來自英國的詹妮,夥伴之三是參戰二戰的老兵,有意思的是動畫裡面唯獨沒有中國人做主角。1998年,青島海爾正式開啟國際化發展戰略,將產品賣到全球。根據公司規劃,海爾堅持打海爾品牌出口,並開發出國際化的知名品牌,創造本土化的名牌。
因此,青島海爾早期的國際化,以在海外建廠和收購海外工廠為主。1999年,青島海爾提出國際化的目標是:「三個1/3」,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3;國內生產海外銷售1/3;海外建廠海外銷售1/3。
基於上述目標,1999年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園,用於生產家電產品;2001年,海爾又收購了一家義大利冰箱製造工廠,建立了歐洲生產基地。
不過,青島海爾的國際化雖然光鮮靚麗,對公司業績卻沒有多大幫助。青島海爾本想以建廠作為突破口,打開美國市場,創造全球化品牌。不料該廠卻連續虧損了9年,更令人尷尬的是,中國2001年加入了WTO,家電出口美國的關稅壁壘不復存在。
21世紀初,青島海爾在作為國內「家電一哥」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試圖與惠而浦、伊萊克斯、三星和LG等國際家電巨頭比肩。或許,上市公司過於注重海外市場,而忽視了深耕國內市場。
而青島海爾停滯的那幾年,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漸漸趕超上來。目前,這兩家公司在營收方面均超過了青島海爾,凈利潤更是早早地把青島海爾甩在身後。
目前比營收,青島海爾僅為美的集團6成;比凈利潤,青島海爾不到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的4成;就連凈利潤率,青島海爾也與上述兩家公司差距較大,上市公司凈利潤率為5.48%,而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分別為9.07%和14.08%。
美的、格力、海爾累計現金分紅
2018年度,「家電三巨頭」分紅總額齊創歷史新高。其中,格力電器兩度實施股利分配,累計派發現金紅利超過126億元,遠高於美的集團的85.62億元和青島海爾的22.35億元。這是格力第二次進行百億級的現金分紅。迄今為止,我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中也只有格力實施過這一級別的年度現金股利分配。
格力雖比美的和海爾晚上市3年,上市以來的累計分紅總額卻大幅領先。據統計,上市以來,格力累計實施現金分紅544.25億元,美的為416.74億元、海爾為141.81億元。青島海爾被兩家曾經的小老弟遠遠超越。
青島海爾之所以與上述兩家公司拉開差距,很大程度上與空調業務市場份額不高有關。國內家庭冰箱、洗衣機等產品普及較早,且一個家庭基本上配置一台即可,重複購買需求不高。而空調則不一樣,客廳、臥室基本上都需要配置。
以2018年中報為例,格力電器空調收入占比高達96.28%;美的集團空調收入占比也有48.52%;而青島海爾空調收入占比僅有21.73%。
或許,並不是青島海爾對空調業務不重視,而是公司的產品線太長,國際化也分散了很多精力。青島海爾不僅生產、銷售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力產品,電視、熱水器和廚衛家電等,公司也均有涉及,甚至還能在電商網站上,看到海爾電腦、海爾手機和海爾相機身影。而在2016年這個「共享經濟元年」,海爾甚至還湊過共享單車的熱鬧,蹭過P2P的熱點。
或許不能說青島海爾沒落了,而是後起之秀更強勢。家電行業競爭全靠精益求精的產品質量和高水平的營銷,這麼多產品線,勢必要分散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這或許造成了青島海爾今天的局面。青島海爾的發展歷程也為所有的實體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LOm4G0BMH2_cNUgyG6S.html作者:應健中
編輯:侯憶楓、李昂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本文涉及個股僅做參考,不推薦買賣,不對個人收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