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青平川」關莊鎮的蝶變記

2020-04-26   延川快訊

關莊鎮位於延川縣城西北25.5公里處,東鄰延川縣區,南連文安驛鎮,西與寶塔區元龍寺交界,北與賈家坪鎮、永坪鎮接壤。鎮域總土地面積212平方公里,境內川大溝闊,水土優良,素有「百里青平川」之稱。全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36戶2132人,其中產業戶660戶1989人,兜底戶76戶143人。2016年以來累計脫貧682戶2028人,目前在冊54戶104人,甄家灣等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全部退出。

了見個村村,了不見個人……這句陝北民歌就是從前甄家灣村的真實寫照。古窯洞荒廢,古村莊衰敗,村莊出現「三空」現象:村莊「空殼」,集體「空心」,民居「空巢」。村裡剩下的人口不到三分之一,且都是老弱病殘。

2017年,甄家灣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後,把農戶手裡閒置的147孔古窯洞和閒置的69孔整體院落窯洞,按照完整度分4個檔次折價入股,全部流轉至合作社,大力發展以影視拍攝、教育研學、寫生創作和傳統文化體驗等「四個基地」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文化旅遊產業,打造「影視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全面實現由「傳統農業」到「新型服務業」的跨越式轉變。村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業生產方式有效轉變,群眾生活質量大幅提升,全面開啟了富民強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鄧發祥就是通過土地入股、窯洞入股等方式脫了貧,2014年,他家發生重大變故,被納入貧困戶。為了幫助鄧發祥脫貧,幫扶幹部根據政策幫他流轉了5畝土地,他家的3孔古窯洞也被吸收入股,還給他落實了生態護林員,一年收入一萬多元,農閒的時候,遇到村裡來拍電影的,他也偶爾去跑跑龍套,當個群眾演員,一天收入一百元,這對於幹不了重活的鄧發祥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收入。在各方力量的幫助和鄧發祥自己的努力下,2016年,他退出了貧困戶序列。2019年,鄧發祥的入股分紅、生態護林員工資加上養老保險等,家庭收入達到2萬多元,脫了貧的鄧發祥時常感謝黨的好政策。

白雪明早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看著甄家灣古村落的旅遊業日漸紅火,他帶著妻子回到了甄家灣村,回村後的白雪明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他的底氣來自甄家灣村正在打造的鄉村文化旅遊產業。近年來,甄家灣村先後被列入「第五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被評為「陝西省美麗宜居示範村」,被確定為全市脫貧攻堅成果觀摩點,成為備受關注的「三變」改革示範村、鄉村旅遊明星村、脫貧致富典型村。

2019年,甄家灣村各項產業創收100餘萬元,村集體收入由2017年前的「0」收入增長到74萬元,新經濟帶動群眾增收26萬餘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前的不足3100元增長到12938元。

與甄家灣村不同,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二八甲村堅持「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長短結合、種養疊加」的脫貧攻堅思路,制定了「山地蘋果、溝道養殖、川道大棚」的產業發展規劃。先後成立了3個合作社,1個合作社聯盟,採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管理模式,對全村1160畝蘋果園,嚴格按照果樹四季管理要求進行管理,並套種土豆和西瓜等農作物,增加群眾收入。

走進二八甲村的果園,村民姬世錄正忙著給蘋果疏花、修剪, 臉上的汗珠也顧不得擦一下,疏花結束後的姬世錄沒有時間休息,就趕緊投入到打防凍坑的工作中,天氣預報說這幾天要降溫,這些果樹就是他的希望,防凍工作姬世錄絲毫不敢馬虎。這些果樹是他今年的希望,也是未來生活的保障。

為了讓村民早日脫貧致富,二八甲村將「戶戶有產業,家家懂技術」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目前村上修建第五代新型大棚共有42座,9戶貧困戶免費優先種植,其它5戶農戶租賃種植,既保證了貧困戶能按期脫貧,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19年大棚收益達100多萬,大棚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為確保所有貧困人口脫真貧、真脫貧,關莊鎮按照「長抓果蔬、短期養殖」思路,全面加強1700座溫室大棚品種改良、結構調整以及432戶種棚戶技術培訓,促進棚栽產業提質增效,全年實現產值約9200萬元。村連村,棚連棚的場景在關莊鎮隨處可見,一座座大棚成了關莊鎮群眾增收的「聚寶棚」。

在關莊村,一排排西瓜大棚首尾相接,錯落有致地排列田間,在陽光的照射下,濃濃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

雖已到中午,村民薛栓平和妻子焦春娥還在俯身忙碌,打掐西瓜蔓上多餘的枝條。大棚內的西瓜已進入成熟期,綠油油的瓜藤間一個個渾圓飽滿的大西瓜懸吊其間 。

2016年前,薛栓平一家人還住在父輩留下的兩孔破窯洞中,生活十分困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關莊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關莊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和支持下,不甘貧窮的薛栓平決定靠種植西瓜來擺脫貧窮的現狀。

為了提高大棚產量,薛栓平決定在原來舊棚的基礎上修建新型日光式大棚,大棚建好後,薛栓平準備大幹一番,但由於缺乏管理和種植技術,再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剛開始種植的西瓜品相差、產量也低,這讓信心滿滿地薛栓平犯了愁。得知薛栓平的種植困難後,關莊村駐村工作隊成員及時聯繫了縣裡農業技術種植專家,通過打電話、微信視頻和上門指導的方式,幫助他學習種植西瓜的專業知識。薛栓平自己也經常參加縣裡組織的農業種植技術培訓,經過不斷的學習,現在他種植的西瓜產量越來越高,品質也越來越好。薛栓平就是靠種大棚,摘了窮帽。

為了振興村集體經濟,關莊鎮堅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有限資源,通過發展光伏扶貧、鄉村旅遊、大棚產業等,創新推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村集體+企業+農戶」等模式,積極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鎮17個行政村每個村的集體經濟均達到了5萬元以上。

為有效提升蘋果種植戶的管護技術和管理水平,全面強化蘋果中幼園高標準管理,關莊鎮長期聘請專門技術人員駐村入戶指導,邀請市縣專家進村開展修剪技術培訓。目前二八甲、高家塔近2000畝山地蘋果園已經掛果,產量約40萬斤,2020年後全鎮蘋果掛果面積將達到3900畝,預計產值為2400萬元,將帶動110戶貧困群眾實現發家致富。

關莊鎮的養殖產業也明顯提升,目前,全鎮牛存欄4500多頭、豬存欄2600多隻、羊存欄3000多隻、家禽存欄近30萬隻。與此同時,鄉村旅遊、香菇養殖、旱鴨養殖、鵪鶉養殖、千畝黃花菜栽植等特色產業齊頭並進,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進一步拓寬。

「我們關莊鎮將抓好政策落實,確保脫貧質量『戶戶過硬』,通過政策落實完成好54戶在冊戶脫貧任務,也對已脫貧戶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核查,做到應享盡享,不漏一項。同時,抓實問題整改,推動實現『村村過硬』,結合中、省巡視反饋問題,紮實開展自查自糾,把問題落細落小落准,一項一項盯住改,確保問題全部整改。最後,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力爭做到『全面過硬』,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扶貧資產管理,貧困戶利益聯結等多項長效機制,依靠制度實現脫貧質量全面過硬!」關莊鎮鎮長樊寶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