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門臉正午陽光遇到了新棋局。
繼《琅琊榜》《偽裝者》前後腳推出,《大江大河》、《知否》一同跨年之後,這家國劇門臉再次出現了左右手互搏的情況。《我是餘歡水》4月6日三大視頻平台上線,《清平樂》4月7日在騰訊視頻和湖南衛視播出,中間僅隔一天。然而與上兩次兩部大劇皆成年度爆款不同,這一次,無論口碑或收視,正午陽光都遭遇狙擊。
《清平樂》上線後開分8.1、59城收視持續破2 ,但收視始終不敵靳東豆瓣3.6分的《如果歲月可回頭》,還遭遇節奏過慢等爭議,而《我是餘歡水》在贏得8.5高口碑下,也未能取得《歡樂頌》《都挺好》等現實劇同等的熱度。
兩部新劇,一台一網,一古裝一現實,一部69集一部12集,如果說這是一場正午陽光試驗,那麼這場試驗顯然未能拿下一場完美勝局,而正午陽光是否被過譽的話題也再度興起。
上一次這樣大規模的質疑,還是正午陽光《外科風雲》等作品口碑下滑,《歡樂頌2》豆瓣評分跌到5.4,被寄予眾望的《琅琊榜2》也遭遇收視打擊的時刻。
但就在那次以後,侯鴻亮果斷變陣,取消藝人經紀業務,集中力量打造中國的HBO,在此之後,正午陽光連續拿出《大江大河》、《知否》和《都挺好》三部爆劇,但沒有人能永遠只生產爆款。
《清平樂》正在等待一場逆襲。
在此之前,該劇已經被寄予厚望,原作是有著大量粉絲基礎的熱門IP《孤城閉》,從開拍之初就飽受關注,預告片和劇照透出的服化道場景大氣精良,一看就是標準的正午陽光手筆。
但劇集開播後,有自媒體開始質疑,熟悉的朝代、熟悉的卡司,熟悉的淡雅色調,熟悉的宇宙起源式開局,都讓觀眾夢回《知否》。
導演張開宙,再次站在風口浪尖。
質疑的焦點在於,在一個短視頻流行的時代,《清平樂》卻用了一種溫吞的方式來鋪墊故事,成年仁宗王凱在第二集結尾才登場,節奏這麼慢,布局再精緻,攝影再考究,怎麼爆?
但此處一種廣泛的誤解是:節奏慢=不好看=注水,果真如此嗎?
但《清平樂》的「慢」,恰恰不是因為情節注水,靠廢戲充數。
不僅沒有廢戲,甚至沒有一處廢筆。
慢,首先是導演張開宙在刻意打造一種古裝劇的氣質與風韻。
對稱構圖透著的一股「中國味」,是與帝王之家端正、穩重氣場相契。
背後,是國風的神韻。
細微之處見真章,在於徐徐鋪陳一副歷史的清明上河圖。每個人物在每個階段的處境,角色之間你來我往的關係,都藏在細節里。
但這種敘事手法的風險在於,有可能不能時時戳中觀眾想要看戲的G點。
但這是種兩難,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這「趙宋之世」,以仁宗時期最為關鍵。
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晏殊、范仲淹、包拯、文彥博、呂夷簡、韓琦、黃庭堅....名臣大家層出不窮,要營造出北宋的盛世氣象,還是要爆點,這是正午陽光的選擇。
最近兩年,《九州海上牧雲記》、《九州縹緲錄》、《軍師聯盟》、《三國機密》、《天盛長歌》、《鶴唳華亭》等古裝劇,將全員戲骨、對稱構圖、精美服化道上升到極致,最終構成某種權謀大劇審美疲勞。
尤其是對習慣了三秒無爆點就往下刷的00後、90後觀眾來說,一副歷史清明上河圖看起來,或許太費勁了。
比《清平樂》評分更高的《餘歡水》則同樣在等待一場逆襲:如何成為《都挺好》式的爆款?
劇集的起點一般,原著和改編劇主演的知名度都不高,但劇集一開播,確實令許多觀眾耳目一新,光12集的體量就拉了不少好感。
而且短短兩集,觀眾就跟隨餘歡水接受了來自社會的360°摩擦。工作被擠兌、妻子要離婚、討債又無果,一環扣一環,中間沒給什麼喘息的空間,氣急了,也只是在小賣店買了瓶最貴的茅台(結果還是假的),配一根老冰棍和一包花生米。
三五杯下肚,一醉不起,沙發上躺一宿。第二天醒了,繼續面對一連串的糟心事,無處可逃。共鳴感爆棚。
郭京飛的演技更是錦上添花,兩集時間就生動刻畫出一個命中帶衰的「社畜」形象:婚姻被綠帽,被發小坑財,被鄰居欺負,去醫院檢查都能被誤診成絕症,劇情反轉又高能,郭京飛的表演卻舉重若輕,把生活里那些沉重艱澀不可言說的段落,都拆解成了荒誕滑稽的幽默感。
尤其是他得知自己患癌,突然無意識「直角跪」的那一幕。郭京飛腿一軟,身體就直直地砸了下去,臉還擦著地彈了幾下,摔得極其瓷實,引發了網友的一番熱議,大家紛紛心疼郭老師的膝蓋,就沒人心疼郭老師的臉。
另一場戲,郭老師站在馬路中央,像小孩一樣張開嘴放聲地大哭。這時候電話響,他掛掉電話,想要繼續哭,但那中年人放肆的悲傷,怎麼都續不上情緒,只要默默買酒去。
郭京飛在微博自嘲說,「成年人的崩潰和脂肪都是猝不及防而又悄無聲息的。」
播出兩天、豆瓣評分8.5,所有觀眾都看出劇集節奏緊湊,絲毫不拖沓,戲劇矛盾張力十足,還很有黑色幽默風格。但熱度還是平平。
該劇能成立,很大程度上在於荒誕喜劇,荒誕沖淡了說教,更具網感,成為現實題材的另一種有效打開方式,但爆款瑕疵也在於此:此前國產劇並無荒誕喜劇爆款先例。
《都挺好》有點內味兒,但還是不算。
用心如正午陽光,當鏡頭掃到餘歡水手機網盤,出現了小哲、明日等一系列中年老司機都懂的姓名,並且大家都很想看看那個「精品中的極品」到底是什麼。
但即使是正午陽光,「精品中的極品」也不保證爆款。
文藝工作者的運氣,總有些被動。爆款總是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
但國劇有一撥人,總是先知先覺、主動改變著自身處境,尤其善於逆襲。其中傑出代表,就是正午陽光。
正午陽光第一次受到行業關注是在2015年。
在此之前,正午陽光常常被大家稱為「山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團隊的核心人物侯鴻亮曾是山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
山影和正午陽光的關係複雜微妙。2011年8月,正午陽光(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起初只是一家後期製作公司,據說是為方便孔笙、李雪、孫墨龍三位導演進行影片後期製作專門成立。後來,隨著侯鴻亮從山影離職加入,正午陽光才正式轉型為獨立製片公司。
而侯鴻亮離開山影的原因則充滿文人氣質:相比唾手可得的名利,這位山東人更想集中力量做幾部好劇。
一般人,就算看到國劇潮流變換,也不具備衝浪的資本和能力,只能站在一邊乾瞪眼。但侯鴻亮不同,
國劇中,千里馬不常有,伯樂更不常有。
時也命也,孔笙遇到了侯鴻亮,這故事就不可能沒有後話。
但誰能想到,今日的正午陽光,當年卻是叫好不叫座。
其中經典代表作,就是孔笙李雪導演、侯鴻亮製片,匯聚劉燁、陳寶國、廖凡、焦晃等七大影帝視帝,1.5億的投資的鴻篇巨製《北平無戰事》。
山影鐵三角把每一集都當成電影大片來拍,每一個鏡頭的畫面、場景甚至微小到很難考究的信紙道具都做到返真,更別提該劇的表演和情懷,在當年的國劇評選中,這部「年度國劇」幾乎囊獲了所有獎項,但收視率卻差強人意。
剛開播,它先後被《奇葩一家人》、《鐵血武工隊傳奇》等劇踩在腳上,劇集播出過半才憑藉口碑傳播以微弱的優勢登上了榜首,讓眾多粉絲抱不平。
曾寫出《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編劇劉和平說:「該劇只適合大學本科學歷以上,或者大學學歷以下但平時就喜歡此類題材的人群。 」
侯鴻亮當時表示:「在今天這個日益惡化的市場,恰恰有劉老師這樣堅持的人,才能夠讓大家在市場當中看到一線希望。」
由此,侯鴻亮當時的判斷是,正午陽光至少要五年,能在業界打出名堂。
可就在其間,侯鴻亮坐下來看了一場《如夢之夢》的話劇,「看到了一個演員在舞台上去努力展現他的魅力」。
「在看《如夢之夢》之前的時候,我就和他見了一面,當時他見我的時候會很拘謹,這個拘謹並不是完全的、真實的他,但那個狀態我覺得和梅長蘇是對的。」
是的,正午陽光當時籌備的第一部古裝大戲,正是原著並不出名的《琅琊榜》,當侯鴻亮、孔笙、胡歌聚集在一起,一部國劇巔峰之作就要誕生了。
但先火的是《偽裝者》。
在製作《偽裝者》時,侯鴻亮並未想過將這部劇賣給湖南衛視,原因是後者的受眾過於年輕,和抗戰類劇集的目標人群未必重合。
但在《偽裝者》的看片會後,湖南衛視的工作人員非常喜歡,並告訴侯鴻亮團隊,這個劇他們無論如何要拿下。
最終湖南衛視拿下了《偽裝者》的播出權,而令湖南衛視和侯鴻亮都沒有想到的是,《偽裝者》收視率一路走高,並且引發了年輕觀眾的收視熱情。
《偽裝者》播出中後段,《琅琊榜》開播。
該劇在播放初期並沒形成影響力,但由於社交媒體持續的討論熱度,一大批微博大V、公眾號幾乎同時撰寫了《琅琊榜》相關文章,口碑發酵形成了觀劇的高流量,「十一小長假」前4天該劇累計超過8億次的網播量,國慶後收視率更是開始暴漲。
兩部劇集登場時,國產劇正在迷茫期。觀眾不缺明星薈萃的大劇,缺的是一個好故事。《偽裝者》和《琅琊榜》,正巧彌補了群眾們觀影體驗上的缺失,正午的出現,才顯得那麼難能可貴。
而兩部劇接連爆火,也讓正午迅速被媒體捧上「國劇門面」的高度。
豆瓣上排著隊的留言都是:正午陽光的時代來了。
《偽裝者》和《琅琊榜》之後,正午陽光開始擁抱網絡、IP與資本。融資之後,正午陽光開啟了演員經紀業務,一度負責二十人左右的演員經紀,其中包括王凱、喬欣等。
資本化之後,正午開始尋求擴大產能。光是2016年,正午陽光就開機了五部電視劇,相比以前一年兩部左右的速度大大提高。
但當正午陽光主動向市場靠近時,公司卻在2017年遭遇了成立後的最大危機。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正午的二代導演沒能像鐵三角那樣穩定地保證劇集的品質。張開宙和簡川訸擔當主力的《他來了,請閉眼》《歡樂頌2》的豆瓣評分分別為6.2和5.3,和「鐵三角」之前動輒8分以上的相差甚遠。
外界對新導演的質疑在《歡樂頌2》中達到頂峰。
新類型的開拓也出現失誤。《外科風雲》播出後,被丁香園等醫學自媒體指出存在專業錯誤。李雪說:「有bug我承認,但我真的盡力了。」
在那段時間,正午陽光似乎偏離了軌跡。
當被嚴重低估的《琅琊榜2》也以網播量平淡落寞,有觀點認為,這是在資本裹挾下,正午加快速度卻無法保證質量的結果。
故事的轉折是 2016年上半年,侯鴻亮帶團隊去好萊塢做了考察。決定投入更多精力在劇組的前期籌備上,並且立下一條規矩:沒有完整的劇本不開機。
到2017年,正午陽光發布了《正午陽光業務板塊調整公告》,宣布取消藝人經紀業務的公告。這被外界解讀為割捨流量明星,回歸劇作本身。
接下來的故事開始峰迴路轉。
首先是2018年開局慢熱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終成為一季度唯一收視破2的劇集。
而幾乎同時期播出的《大江大河》則創下了雙台收視率破1、網絡日播量破億、豆瓣8.8分的成績。
然後是2019年的《都挺好》。
一直到《都挺好》收官兩天後,劇中的主角之一,父親蘇大強仍然霸占著包括社交媒體熱度。公開數據顯示,該劇在播出過程中貢獻了135個微博熱搜,大結局雙台收視率破2。網友在豆瓣微博上寫道,「蘇大強走的第一晚,想他。蘇大強走的第二晚,想他,想他。」
在國劇舞台上,正午陽光就像一根定海神針,開始收穫一大批年輕粉絲。
自《琅琊榜》開始,正午陽光就樹立了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處女座」劇組形象,而隨著一部部爆款的出現,這種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但這早已不是當年《北平無戰事》那個叫座不叫好的正午陽光了。在這個故事中,正午陽光自己,成為逆襲的主角。
但所有的故事都有起伏跌宕,當正午故事進入2020年,新的劇情出現了:二代導演再度遭遇質疑。
隨著《清平樂》的開播,導演張開宙瞬間榮獲「宇宙緣起張開宙」、「人形褪黑素」、「導演屆的李子柒」等眾多稱號,觀眾甚至將敘事的緩慢調侃為與考拉齊名。有網友建議他拍宋朝故事就乾脆從杯酒釋兵權講起,或者是從盤古開天地說起。
網友開始在豆瓣一次次呼喚同一個名字:孔笙。
可是張開宙們,正是正午師徒制下的產物。他們的師傅,都是孔笙。
正午陽光早在2011年就已成立之初就已確立:製片人侯鴻亮選項目、抓劇本、解決日常事務;孔笙專職拍戲、帶徒弟。
李雪曾經介紹,導演如果覺得哪位同事合作得比較好,下一部戲時會叫他一起做劇本,讓其參與現場拍攝。張開宙、李雪都在孔笙手下從攝影指導、副導演走到導演的位置。
其中張開宙第一次和孔笙聯合導演的,正是另一部至今豆瓣9.1的國劇大戲——《戰長沙》。
近年來,正午的創作力量已經初步完成了疊代。從《偽裝者》《琅琊榜》時期主力劇集均由山影「鐵三角」孔笙、李雪和侯鴻亮製作完成。到正午二代導演簡川訸和張開宙獨立執導。
但侯鴻亮和孔笙仍是這個體系的核心。
某種意義上,正午一直允許新一代導演具有個人風格,張開宙獨立執導的《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雖是現代題材,依然節奏緩慢,但正午顯然認可了這種風格。
在這場疊代中,正午採用的顯然是兩條腿走路,孔笙執導正劇時,請來的是袁克平和蘭曉龍這樣的老牌編劇,宅斗劇《知否》由曾璐、吳桐這樣的年輕編劇主筆,《清平樂》主筆則是另一位年輕編劇朱朱。
人才結構的調整過程中,正午陽光也延續了新時期的命題:理解年輕觀眾。
早在2015年,正午陽光就運作了國內首部台網聯動的劇集《他來了,請閉眼》。後來又製作了大眾熟知的盜墓IP《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儘管只此一部,但到底是這部更優,還是《龍嶺迷窟》更勝一籌,卻成為劇迷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從2013年製作《戰長沙》開始,侯鴻亮就已經有意啟用霍建華、胡歌等偶兼具偶像氣質、商業號召力和演技能力的演員。
當年輕觀眾越來越多地用倍速看劇、熱搜看劇,正午也在嘗試將故事節奏變快。拍《琅琊榜》時,侯鴻亮認為創作最大的難點是入題太慢。
到《都挺好》,劇集之所以能在眾多家長里短的倫理大戲裡脫穎而出,同樣來自於該劇第一集就將原生家庭的元素體面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留下了幾乎反目的兄妹和一個不著調的爹,「精彩」從第一季開始……
但很多時候歷史的趣味在於,即使爆款製造者本身,也未必完全理解爆款的路徑。
比如《偽裝者》大火,角色CP粉無數。但導演李雪在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壓根不知道CP、IP是什麼意思,我也拒絕讓任何人給我解釋這是什麼意思。」
張開宙和編劇們拍《知否》,依然是正午邏輯:「我不擅長宅斗,也不懂,但是我在原著小說中看到了愛情、友情、家國情懷。」
當正午陽光慢慢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講述著更為動人的故事,劇集只是恰逢其時,吃到了那一波紅利。
編劇袁克平已經退休,在採訪里提到,大眾已經不可能回到那個他認為更加深刻的時代。
新一代創作人,必須面對新一代年輕人習慣於網絡化的娛樂方式。
爆款,成為了國劇最高標準。
正午的標準,則是在爆款中保持品質。
但這也令正午新時期的爆款命數,充滿不確定。
《琅琊榜》將新的網文類型成功影視化、《偽裝者》是在獻禮節點推出的優秀主旋律劇、《歡樂頌》則開始用女性視角來反映原生家庭問題。《知否》《大江大河》《都挺好》亦分別對應了上述主題。
《都挺好》剛好踩中了新一代的觀眾在家庭關係中,渴望獨立,渴望關注自我的痛點。觀眾也許不是蘇明玉,但所有人都恐懼一個《都挺好》式的原生家庭。
《知否》的逆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趙麗穎朱一龍的人氣和配角天團的集體給力。
那麼 《清平樂》呢?它的爆款元素在哪裡?到目前為止,觀眾最大的體會,還是慢。
但「慢」節奏,其實也是劇集的氣韻所在。
要還原北宋的氣質,自然快不起來。但正是這種拍法,守住了整部戲。
劇中有場戲,在新一代觀眾看來,一定拖沓無比。
晏殊(喻恩泰 飾)自覺快要被遭貶,落雨之夜,他走到院子裡。搖晃著竹筒里的銅錢,一遍唱詞一邊打拍子,唱出了《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有爆點嗎這場戲,完全沒有。但正是這首詞,完成了對人物心境的外化呈現,也唱出了名士氣韻——
另一場戲,范仲淹被趙禎派去應天府教書。
他穿著樸素的衣衫直奔學府。眾人都以為他只是個種田的。
他就在台階上和眾人來了場奇葩說辯論。
的確慢,但在這些缺乏爆點的戲裡,遭貶官的晏殊,被嘲笑的范仲淹,都演出了類似的複雜性與悲愴感——
士大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正午陽光何嘗不是如此。
正午陽光爆款,都是預定中的勝利嗎?未必吧。
過去十年里,國劇大環境變了又變,如何既滿足新一代口味,又保證劇集品質,這也是流量時代國劇的一大課題。
但無論是那些在時光河流上留下名字的正午陽光劇,最終靠的是啥啊。
品質?努力?還是時代機遇?
有沒有可能,只是因為一個字——笨而已。
今天的國劇,不停發糖,加快節奏,拚命滿足新一代觀眾,是聰明。
就像五年前,去走一條買IP、抄襲、跟風等等相對「容易」的路,也是聰明。
但正午陽光的辦法,卻是笨。
侯鴻亮在多次採訪中都強調過,他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一種新鮮感,新鮮感會增加創作者的動力」。而敢於嘗鮮,就意味著需要花大量的成本來「試錯」。
過去的爆款,是試錯成功的爆款,那麼《清平樂》《餘歡水》呢?
結局未定。
侯鴻亮說最欣賞HBO的發展模式,雖然作品數量不多,但是部部都是精品。正午陽光正是憑藉著這份執念,方有今日國劇門面之名。
今日的國劇,市場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元素。誰討好了市場,誰就取得成功。
從2015年《琅琊榜》《偽裝者》的高峰,到2017年的低谷,再到過去兩年的再次爆發和如今新的口碑爭議,正午陽光一面向前,搶奪著年輕一代碎片化、倍速化的時間,一面退後,守住電視人的理想主義,正因為這種平衡如此脆弱,在這個時代才如此珍貴。
《清平樂》《餘歡水》還能逆襲嗎? 當一個崇尚深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當年的山影「鐵三角」孔笙、李雪和侯鴻亮也不再主導所有重點項目,張開宙等正午新一代崛起,如何用多樣化的題材、大眾化的表達,去擊中90後、00後等一批在短視頻中長大新一代觀眾,並且始終保持品質,顯然是老國劇門臉遭遇的新問題。
龐麥郎唱過,「時間、時間,會給我答案。」
而時間,一直是正午陽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