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左旗:致富路上我依然是能人

2020-04-21   V赤峰

他,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黑黑瘦瘦。他,一副飽經滄桑、輪廓分明的臉龐。他個子雖不高,卻倔強地挺立。他衣著樸素,臉上總掛著自信和善的微笑。他就是哈拉哈達鎮下山灣村乃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脫貧先進戶、致富急先鋒——劉艷軍。說起劉艷軍,在哈拉哈達下山灣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鎮脫貧致富的先行者,是共同致富的領頭羊。

在哈拉哈達鎮下山灣村,一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子,全村人口常住人口721人,人均耕地不足6.3畝,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山區小山村。劉艷軍便是這個小山村的村民。2015年以前,劉艷軍秉承著祖祖輩輩的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貧而平凡的小日子。


人有旦夕禍福,2014年劉艷軍因患有股骨頭壞死,家裡的頂樑柱塌了,原本幸福富裕的四口之家,頓時陷入冰點。一下子癱瘓在床,還要靠別人照顧,他難以面對現實,意志消沉。而且當時孩子還小,家裡開銷和孩子學費沒了著落,他整天愁眉苦臉,甚至有過尋死的念頭。」劉艷軍看了看一旁的妻子回憶道。最困難的時候,是妻子扛起了整個家,種地、打工、照顧自己和孩子……


「是政府的關懷和幫助讓我重新『站』起來的。了解到他的情況後,鎮里和村裡的有關部門先後幫我辦理了低保、給我孩子減免了學費。鎮民政多次聯繫瀋陽骨科醫院幫他做了手術,不僅讓他甩掉拐棍再次站了起來,也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真的很感謝政府!」劉艷軍的語氣激動起來。重新振作起來後,劉艷軍跟著親戚家的一個建築公司打工,年工資2萬元,收入雖然不多,但省吃儉用,全家人的生活再次穩定下來。


有心的人總會發現機遇。有著豐富外出闖蕩經驗和靈活頭腦的劉艷軍,在一次外出給別人裝修時,正好和瀋陽的包工程的工人相遇,看著他們熟練的操作並不很複雜,他立馬產生了一個想法:「包活干比給別人打工利潤多不少,外地人能幹的,我為什麼不能幹?而且自己就是工匠出身,融會貫通應該好學。」回到家,他把想法和妻子說了之後,得到了妻子的支持。說干就干,他通過親戚朋友借了3萬元,又把在外打工的兄弟叫上和他一起干,從此走上了建築的包活之路。


剛開始,劉艷軍遇到了很多困難。大家不相信他能做好包工活,生意少;幹活後,錢不能及時收回,進不起材料;哈拉哈達鎮下山灣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距離遠的,有活也不敢接……那時候他經常找親戚朋友借錢周轉。「記得剛開始包活干不久,有一個大阪幸福之路城村的活,距離40多公里。當時捨不得推掉,就雇了輛三輪車去送磚和水泥,回來時遇到了大雨,天也黑了……那一次感冒了好久。」他笑著說。考慮到他的情況,村委把集體的活攬給他,幫他渡過難關。憑著用心好學、價格公道和對建房戶的誠信負責,漸漸地從生到熟,劉艷軍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建築工程生意越做越大。

現在,他不僅包建築工程,還兼做水暖管道安裝等業務,每年8萬元左右,達到現在的10萬元,一年四季無閒日,從早到晚無閒時。「身殘志不殘,拼搏奔小康。」是大家對他的評價,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被殘疾打垮,我又站起來了,我還是個能人。」

吃水不忘打井人!為了回報鄉親們、村集體和各級政府對自己的幫助,這幾年,雖然殘疾的他回到村裡把村裡能工巧匠和身體強壯有文化的青年組織起來,組建了一支專業很強的施工隊來到赤峰,在建設中,他把自己在建築施工學到的識圖核算一套知識用到施工建設中來,在建築中他把工程質量放到第一位,嚴格把關,保證工程的質量,雖然身體上的殘疾,他以身作則,以一個施工隊長的帶頭模範行為帶好一班人,嚴管理精施工,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經過幾年的努力工程隊在旗內外樹立很好的口碑。他的信心更足了,眼光更遠了,決心更大了。在他的帶動村裡不少貧困戶脫了貧,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劉艷軍也成為其他貧困戶學習的好榜樣。

「現在全鎮都在搞脫貧攻堅,作為一個受黨恩惠的人,我也想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劉艷軍憨厚地笑著,「下一步,我想做強做大,然後把附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吸收進來,只要肯吃苦、願意學技術,都可以跟著我一起干,一起致富。」

打工道路上成長起來的他,時刻不會忘記自己是窮苦農民的兒子,致富不忘村裡相親,在打工的生涯中,他靠自己的勤勞刻苦和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書寫著人生美好的篇章。

來源:印象契丹巴林左旗

編輯:畢永寶

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