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國共成長丨雷農田:從老縣長到高級農藝師

2019-10-04     東坡發布

雷農田

今年79歲

原眉山縣副縣長


雷農田這個名字

好似就決定了

他這一輩子的職業

必定與農田有關

從一名初出校門的少年到一名副縣長、縣人大副主任,再到夕陽紅的今天。63年來,他從來沒有一天離開過生長五穀桑麻的農田。



他在農田裡觀察作物生長

在農田裡琢磨病害防治

在農田裡摸索增產增收

在農田裡思考產業結構調整

寒來暑往

雷農田說:這可能就是我的命運,這也是我今生無悔的選擇。


我是祖國發展的親歷者

雷農田在重慶出生,他在重慶市讀書生活只有16年,而在眉山生活工作了63年,可以說,眉山是他的第二個故鄉。

60多年來,雷農田見證了眉山的變化,並親身感受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眉山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封閉落後,一窮二白」。

那時的眉山縣城很小,街道狹窄,道路不平,人們生活拮据。號稱的九街八巷,只有正西街、下西街和大北街長一點,其餘都是半截子街。農村的鄉親們住的是籬笆壁蓋茅草,人人缺口糧,豬牛缺飼料,田土缺肥料,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糟糕。

當時眉山的交通也十分不便,除了有一條成都到樂山的過境碎石路外,就只有一條眉山到萬勝的碎石路。即使是縣政府,當時也只有三輛公用自行車,幹部下鄉基本靠走路。到了1961年,縣裡才有了一輛客運車到成都和樂山,即使如此,百姓們想坐車,也要提前三天預訂車票。

而如今的眉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產力突飛猛進,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發展。從當初小小的眉山城,成為面積擴展了幾十倍的活力城。


我和祖國共成長

上世紀50年代,雷農田深受當時蘇聯農業科學家報效祖國榜樣的感召,早早就立志成為一名農業科學家。1956年,16歲的他毅然離開家境優裕的家庭,從原四川省重慶農校作物栽培專業中專畢業,分配到當時的樂山專署,再分配到眉山工作。

新中國的路曲折而光榮,雷農田的成長同樣也不是一帆風順。

他說:我曾被批鬥,受到不公正待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撥亂反正,讓我回歸了正常人生活。雷農田也成為四川「打倒四人幫」後首批知識分子入黨的一員。

他先後被任命為縣農業科研所副所長、太和區政府副區長、縣農業局副局長、縣政府農辦主任等職;1985年當選為眉山縣副縣長,之後又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直至2000年12月在縣政府退休,他在基層領導崗位上工作了22年。



在這期間,雷農田獲得了部省級農業科技進步獎兩項、三等獎四項、豐收獎三項,發表了多篇農業技術論文和撰寫了20多篇農業科普資料,還獲得部、省、市、縣農業先進工作者獎稱號若干次。


不忘初心 服務眉山三農



退休後,為了服務眉山三農,雷農田甘願放棄出國發展掙錢的機會。

雷農田回憶道:「2004年我的弟弟從羅馬尼亞回川,希望我帶人到羅馬尼亞發展大棚番茄和葉菜,保證可以賺大錢。但是我都始終難捨養育我的眉山,心甘情願地留了下來,只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退休後的這19年間,雷農田往往一年有一半的時間泡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朋友傳授農技知識,助農增收。

2005年,仁壽縣鰲陵鄉千丘村6組鄉親們的棗子、梨子和枇杷不掛果,著急的村民請他去看看是什麼問題。出發那天清早下起了大雨,雷農田轉坐了三次中巴車,又步行了十多里山路,才到目的地。後來,鄉親們冒著雨聽完了那堂農技課,還拿了雙嶄新的長統雨靴要他穿上回家。農民朋友們公推了五個壯勞力護送他下山乘車,另有12位村民自發相送,其中包括兩位背娃娃的婦女。

兩年後,《眉山日報》報道了千丘村的水果,每畝收入達6000元。


19年的為農民服務,讓他深切感受到農民朋友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渴求,對科技人員的尊重和禮遇,使雷農田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科技人員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雷老說:明年我就80歲了,成為一名八零後,我並不覺得老之將至。我相信,在我們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實施進程中,一定會有更多心系三農的新生代成為農民朋友的貼心人,成為科技興農的帶頭人,成為鄉村振興的領軍人。而我,願與他們一道,為共和國的三農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來源:黃秋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zJZmG0BMH2_cNUgzA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