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乳倒掛,清泉沿鍾乳由上而下輕落池中,此景只有天上有)
痛哉,滴水泉的滴水鐘乳石丟了!
大淄博最有名、最神奇的山泉本應是淄川西部的滴水泉。
滴水泉位於淄川區崑崙鎮滴水泉村西路北懸崖處,村莊因泉而名。
泉的本意是指含水層或含水通道與地面相交處產生地下水湧出地表的現象。而淄川滴水泉確是懸崖下有一神奇的倒掛金鐘式的鐘乳石,長約半米,綠苔縈繞,生機盎然,水沿石筍由上而下,穿過5米左右的空間滴下,泉水落向水面,叮咚有聲,清澈的泉池內漣漪層層,令人頓感神秘又心怡,大自然的神功鬼斧,天然造化,實為奇蹟。東西南北,古今中外,見過之人無不讚嘆神奇,「此乃神泉、寶泉也!」。
(神工鬼斧,獨孕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淄川文化旅遊平台介紹:滴水泉,又名「晴雨泉」、「天雨泉」,位於淄川區崑崙鎮滴水泉村西路北懸崖處,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26平方米,般陽二十四景之一。
滴水泉,坐北朝南,在崖壁下有一天然石窟窿,形成一大石棚,長20米,寬8米,高5米,石窟內垂鐘乳石6個,系天然形成,依次排列,水自乳頭滴入池內,久旱滴掛不止,當地百姓稱之為「井口朝天,泉水倒流」。
清《淄川縣誌》載:縣西二十八里,石穹窿如百間屋,苔結如龍首,泉自龍首宣洩而下,似百道**,石池承之,流入澗壑成溪。一老衲雲:跡遍九州未嘗見也。一名晴雨泉,一名天雨泉。
明代邑令陳時萬《滴水泉》詩云: 誰竅明河一派通,垂天百尺泄穹窿。水花漸結苔痕老,山色低銜練影空。看罷石林晴送雨,坐來龍窟晝呼風。未須論到貪泉飲,自在清流短壑中。
(滴水泉奇觀,泉水沿鐘乳石由上而下,泉水落池擲池有聲)
滴水泉的最神奇的地方在在於泉水沿天然的鐘乳石由上而下,其中2個大的似垂鍾般的鐘乳石更為奇特。
然而,現在如果你再去滴水泉會發現,這一奇觀已不存在,神秘的鐘乳石已不存在!
陽春三月,與朋友結伴而至滴水泉村,在沒有鐘乳石的滴水泉旁,望著那沒有鐘乳石的滴水口,聽著滴滴答答的落水聲,感覺奇特的滴水泉似乎缺少了不少的靈氣和生氣,原來那悅耳的滴水聲似乎變成了低沉的哭泣.....
(沒有鐘乳石的泉眼,生氣靈氣大減)
曾幾次與村民交流,詢問鐘乳石的去向,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倒是一開車取水的家住城裡的退休大哥表情凝重的告訴我們:「讓人盜走了,可惜!多好的鐘乳石,多好的風景啊!」......也有人說:鐘乳石脫落了......
百度鐘乳石知:鐘乳石(stalactite),又稱石鐘乳,是指碳酸鹽岩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澱物的總稱,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時間才能形成。形成時間漫長,對遠古地質考察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鍾乳倒掛,泉水叮咚的美景已成過去)
在石灰岩裡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岩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稱為「鐘乳石」。 鐘乳石和石筍每年只增長1毫米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沉積物就會形成千姿百態、十分壯觀的天然建築物。
滴水泉這個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形成的鐘乳石,過去幾百年、幾千年我們的先人都完整地將她保護保留了下來,並傳承給了我們,而在科學技術發展發達的今天她卻沒了.....
(水母娘娘的無奈,呼喚乳石回歸)
網上查找,有網友2016年1月還在現場拍過它。
一位網友曾發文說:在(滴水泉)石龕北面最深處有一小神龕,供奉著水母娘娘,冥冥之中護佑上著這一池碧水和這一方水土。
那麼誰來保護滴水泉這神奇的鐘乳石呢?
痛哉,蔚為奇觀的滴水泉!痛哉,陪伴村民千年的鐘乳石!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一併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來自內容合作平台 劈山故事,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uJmCGwBmyVoG_1Zww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