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水下利劍,中國海軍的魚雷發展簡史

2019-04-29     軍史解密

在海戰中,魚雷是一種能在水中自行推進航行並能自動導向攻擊目標的水中兵器,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等特點,素有「水下煞星」之稱。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魚雷至今已發展了100多年。在現代武器日新月異的今天,魚雷仍是反潛的重要武器之一。

說起來,中國海軍的魚雷應用發展實際起步較早,也就是在羅伯特・懷特黑德發明魚雷11年後,即1877年(光緒三年),清朝政府就在廣州黃埔設立了廣東製造局,下設魚雷局和水雷局,並在附設的黃埔水師學堂里設立了魚雷專業和魚雷訓練科目。1885年,大清海軍開始從歐洲購買魚雷快艇和鐵甲艦,特別是從英德購進的鐵甲艦,均裝備有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黑頭」和「白頭」魚雷。大清海軍的戰艦攜載這些魚雷參加了甲午海戰,可惜未取得什麼戰果,但也由此拉開了中國海軍的魚雷應用史。從那時直到新中國海軍成立,雖然也是不斷由國外引進各型裝載魚雷武器的艦艇,但都沒有應用的記錄,因此可以說,直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正式建立,才逐步拉開了中國海軍魚雷武器發展的帷幕!

起步,引進仿製蘇式魚雷

早在初創時期,海軍就把「兩艇一雷」做為裝備發展的重點。「一雷」即是魚雷,「兩艇」則是以魚雷為主要兵器的潛艇和魚雷快艇。由此可見,魚雷在當時中國海軍中的重要性。

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蘇聯與中國簽訂的協議,中國向蘇聯購買了36艘P-4型魚雷快艇,組成了新中國海軍第一批魚雷快艇部隊。隨後,蘇聯向中國有償轉讓了P-6型木質雙管魚雷快艇的建造權。隨著這些魚雷艇的到來,蘇制魚雷開始正式進入中國。1954年11月14日,P-4型魚雷快艇在浙東海戰中擊沉了國民黨海軍1430噸的「太平」號護衛艦,1958年又在金門附近的海戰中擊沉了國民黨海軍4000多噸的「台生」號運輸船以及470噸的「靈江」號和「瀛江」號兩艘炮艦。1965年8月6日,P-6型魚雷快艇在閩東海戰中擊沉了1250噸的「劍門」號掃雷艦和900多噸的「永昌」號巡邏艦。由此,中國海軍認識到了魚雷在現代海戰中的重要地位。在當時中國海軍還沒有能力大批裝備反艦飛彈的前提下,魚雷武器就顯得特別重要起來。在這個背景下,根據中蘇兩國簽署的早期海軍技術轉讓協議,經過海軍專家的綜合考慮,中國決定利用引進的蘇聯魚雷技術發展自己的國產魚雷。這就是我國第一種國產魚雷——魚-1型魚雷(YU-1)的由來。

魚-1型的母型是隨P-6型魚雷快艇引進的蘇制53型魚雷,這是一種直航式近程魚雷。主要由艦艇攜帶攻擊敵水面艦艇。該型魚雷採用高壓瓦斯氣體為燃料,航程較短,但使用簡便、安全。

仿製工作啟動之時,中蘇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不可能再獲得魚雷的設計藍圖。好在還有樣品魚雷,海軍工程技術人員就通過拆解樣品以了解其實際結構,再進行反向測繪設計。經過各合作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該型魚雷終於在60年代初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但科學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由於當時我國的總體科技實力落後。雖然仿製成功。但其性能不穩定,因而需要不斷改進,不斷試驗,直到1971年才正式設計定型。魚-1型直徑533毫米,長7.8米,戰鬥部重400千克,採用瓦斯熱動力推進系統,最高航速50節,最大航程10千米。

這種魚雷雖然航速較高,戰鬥部威力較大,能夠攻擊各類大型水面艦艇,但由於沒有制導系統,因此只能採取全程淺航深攻擊目標。另外,熱動力系統會產生很明顯的航跡,容易被敵方艦艇提前發現而遭到規避或者攔截,也容易暴露發射陣位,因而不符合現代海戰的需要。

80年代中後期,中國海軍魚雷研究部門根據那時引進的國外技術,改良研製出聲控制導系統,在魚-1型基礎上改裝線導和聲自導反艦魚雷,改進後的魚雷稱為魚-1甲型,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第二代常規潛艇或者水面艦艇稍加改裝,就可以直接使用。現在,幾乎所有的魚-1型都已被改裝成魚-l甲型。這種改進不但延長了該型魚雷的服役壽命,也使其成為目前仍在服役的第二代潛艇和部分魚雷艇的主要反艦武器之一。

作為立體攻擊的海上戰術設想。我國海軍認為有必要從空中發動對敵方艦船的魚雷攻擊。1954年,中國海軍從蘇聯進口了固體燃料推進的短程空對艦魚雷RAT-52型,用以配備海軍航空兵轟炸機,執行空中用魚雷攻擊艦艇的任務。1958年我國決定仿製這型魚雷,遂自蘇聯引進了全套藍圖,並聘請兩位蘇聯專家來華進行技術指導。這就是魚-2型魚雷,是中國海軍第一種國產空投反艦魚雷。代號YU-2。

很快,第一枚仿製的魚雷在1960年7月生產出來了,但因為我國的固體助推火箭發動機技術不過關,試射失敗。其後反反覆復,直到1971年6月才終於定型。該型魚雷直徑450毫米,使用固體燃料噴氣推進,長3.9米,最高航速40節,空中航程5000米,水中航程600米,戰鬥部重243千克。

該型魚雷也為直航式近程魚雷,沒有制導能力。當時可空投魚-2型的飛機主要是轟-5型轟炸機和強-5改型強擊機。前者兩翼下可攜帶兩枚,後者機腹掛架可攜帶一枚。在當時中國海軍航空兵沒有空基反艦飛彈的情況下,使用魚-2型空艦魚雷執行空中打擊水面艦艇任務,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但魚-2型的命中精度較低,射(航)程較短,而且需要同時命中多枚,才能確保擊沉一艘大型水面艦隻。根據一份研究資料表明,同時命中8枚魚-2可擊沉一艘5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不過要命中8枚魚雷,平均要29架轟-5或58架強-5投放58枚魚雷才有可能達到這一機率,這還是指已突破對方空防,能夠對目標投下魚雷的飛機。顯然,這需要海軍同時起飛龐大的飛機編隊才能做到。在我軍沒有海上制空權的情況下,大機群很難隱蔽、突破防空攔截,因此魚-2的實際應用大打折扣。特別是70年代後期的現代艦艇,基本都已裝備了各類防空飛彈,航空母艦編隊也配備了新型護航戰機,魚-2型僅僅5000米+600米的航程和其載機並不看好的突防能力。是沒有任何攻擊機會的。隨著轟-5的逐漸退役,魚-2型魚雷也將完成歷史使命,如今中國各地海軍博物館中大多有魚-2型魚雷的實物展出。

以上兩型魚雷可以說是新中國海軍自己製造的第一代魚雷。他們是在新中國建立後,依靠蘇聯的技術完全仿製,雖然其性能相比同期世界先進水平較為落後。但也由此邁開了中國海軍自主研製和發展自己魚雷工業的步伐。

自研,突破魚雷制導技術

60年代初期,我國海軍開始調整國防策略,決定自行研製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同時研製一種深水反潛魚雷作為匹配武器,既是攻擊型潛艇的主要攻擊性武器,也是彈道飛彈核潛艇的自衛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開始自主研製第一種大型深水反潛魚雷,這就是魚-3型,代號YU-3。根據海軍專家提出的設計要求,該型魚雷將採用電動螺旋槳推進和被動聲導系統以實現自主攻擊。在戰術上,以能在深水攻擊敵方潛艇,尤其是敵方的攻擊型核潛艇作為基本作戰要求。聲自導系統是該型魚雷的技術關鍵,原先採用機械掃描方式。由於自導距離短,只能採取高速接近、低速自導的中途變速方案,這不僅限制了航速,而且增加了電氣裝置的複雜性。最終技術人員研製成功多波束聲自導系統,提高了魚雷自導搜索速度和捕捉目標機率,改善了自導性能。終於在1969年總裝出4條樣雷,隨後開始各種試驗,最後於1975年設計定型,開始裝備我國研製試驗中的401攻擊型核潛艇。

從1985年起,705所和曙光機械廠利用新技術對該雷進行改進,開發出中華鱘-2型,其實就是魚-3乙型或者稱為YU-3B。這種新型魚雷的制導系統由單一的被動聲自導改為主被動聯合自導,改進後戰鬥部裝藥為大於190千克的高能炸藥,航速35節,航程超過13000米,穩定性也有較大提升。1988年5月,「漢」級核潛艇在海南深水試驗場成功地進行了魚-3乙型水下深海發射試驗。該魚雷能自動捕獲目標並自動跟蹤,一次過靶失掉目標後,仍可再次搜索與再次攻擊。1991年,魚-3乙型設計定型。

之後,中國利用獲得的先進西方魚雷電子技術繼續對魚-3進行改進,發展出更加先進的魚-3丙,也就是YU-3C。這是一種採用線導的新型魚雷。攻擊精度比前兩種型號更高,更兼具了反潛/反艦綜合戰鬥能力。

在研製魚-3型的同時,海軍專家也認識到,必須為新型潛艇專門研製一種反艦魚雷,用於對付威脅日益嚴重的敵方水面艦艇,這就是魚-4型的由來。魚-4型是中國海軍研製裝備的第一種大型潛射聲自導反艦魚雷,以俄制SAET-60型電動聲導魚雷為基礎,仿製改良而成。魚-4型分甲、乙兩型,兩者除導引系統不同外,其它技術規格基本相同。魚-4型以高性能銀鋅電池為動力,採用了新型戰雷頭、排水裝置、腹鰭尾等。採用純被動自導方式的稱為魚-4甲型。採用主被動聯合自導方式的稱為魚-4乙型。在該型魚雷的設計中用小型電力控深裝置取代了原來的機械控深裝置,大大改善了魚雷的航行性能,而且主被動聯合自導技術的突破填補了中國海軍的一項空白。該型雷直徑533毫米,長7.75米,航速42節。航程13000米。

魚-4型為中國海軍常規潛艇的主要攻擊水面目標的武器之一,為中國海軍早期R級和「明」級潛艇的主要裝備。此外,最新的「宋」級亦配備有該型魚雷的最新改進型,用於執行日益艱巨的反艦任務。

80年代中期,根據海軍的新要求,中國決定研製大型線導反潛魚雷,作為039型新一代常規潛艇的主要配套武器裝備。在設計任務中,要求採用大功率、遠航程的奧托熱動力系統,中途線導控制航向,末段則是比較先進的主被動聯合聲導的混合模式。1990年初中國宣布成功地試驗了這種新型魚雷。

魚-5型的研製成功,對於中國魚雷武器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技術上,魚-5型是中國海軍常規潛艇裝備的第一種具有先進水平的反潛魚雷,它的研製成功顯示了中國魚雷在熱動力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海軍的反潛作戰能力。之前,中國海軍僅有一種反潛魚雷,即魚-3型,而且它還只能配備在核潛艇上,常規潛艇基本無法使用。因此,中國海軍的常規潛艇部隊很難進行有效的反潛作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海軍數量眾多的常規潛艇,幾乎對西太平洋日益增多的美、日等國潛艇沒有任何威脅。而核潛艇要執行戰略威懾任務,不可能輕易去和它們對峙。由此看來,魚-5型魚雷的研製成功。使得中國海軍常規潛艇第一次具備了自行反潛作戰能力。近幾年來,中國海軍常規潛艇頻頻在敏感海區出沒,時不時還要在美國航母周圍轉悠一下,似乎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無所畏懼的嚴正聲明。

這之後,中國海軍又根據已經掌握的最新魚雷技術研製發展了魚-6型重型魚雷,這也是中國首次採用模塊化設計和開放式軟體結構的魚雷。它採用奧托-Ⅱ液體燃料,導引裝置採用微處理器模塊技術,可採用多種方式自導。它不僅可以攻擊水面艦艇,也能夠攻擊處於深潛狀態的各類潛艇,堪稱中國最先進的現役國產魚雷,也是中國可攜載平台最廣泛的一型魚雷。

成長,掌握世界最先進魚雷技術

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中美關係最好的時期。這期間,因為戰略需要,中美兩國史無前例的走得很近。其間,為了提高中國海軍的反潛能力,對付蘇聯在西太平洋上耀武揚威的各型潛艇,美國同意中國購買了一批輕型反潛魚雷MK46-2。這種魚雷直徑324毫米,長2.6米,全重230千克,主裝藥為44千克的H6炸藥,最高航速45節,最大航程11千米。

MK46-2型是當時美國海軍的主要輕型魚雷,採用先進的奧托-Ⅱ熱動力推進系統,導引系統為主被動聯合聲導模式,靈敏可靠,既可在深水也可在淺水發揮作用。與其它輕型魚雷相比,該型魚雷具有速度高、航程遠、威力大等特點,而且載具靈活,水面艦艇、飛機和直升機均可配備使用。

MK46型魚雷的仿製工作,對中國海軍來說意義重大,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奧托熱動力技術的掌握,並由此促進了魚-5型的研製,而其先進的主被動聯合聲導模式,也為中國海軍研製新型魚雷和改良老舊魚雷提供了不錯的選擇。此外,這種輕型魚雷也解決了中國海軍發展反潛飛彈的重大問題。之後中國研製成功的CY-Ⅰ型反潛飛彈就是攜載了國產化的MK46-2型輕型魚雷。不過,中國仿製的MK46屬早期型號,性能並不算最好,中國海軍也在利用自己的新技術不斷改進。目前,該型魚雷已大量裝備中國海軍的各類水面艦艇和海軍航空兵,主要載具是護衛艦艇及其艦載反潛直升飛機。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同歐洲國家的關係也獲得了極大改善,很多歐洲國家也向中國敞開了軍售的大門。當時,中國向義大利購買了40枚A244S型輕型反潛魚雷及發射系統,在消化技術的情況下進行仿製(據說中國也獲得了重型的A184魚雷)。目前,海軍航空兵的直-8和直-9型艦載直升機所配備的反潛魚雷主要是A244S的國產化型號。A244S的動力為鉛酸電池,採用三頻脈衝的主被動聯合聲導系統,並裝有可編程式預先設置搜索及運動模式的尋標器。該型魚雷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可以多種載具攜帶使用。

上述這兩型輕型反潛魚雷的引進,即為中國海軍提供了一個有限了解西方反潛技術的窗口,也為中國改良和研製自己的魚雷提供了參考。從中國80年代後研製和改良成功的各型魚雷來看,這兩種魚雷相對先進的動力模式和導引模式,已經成功地移植在我國最新型魚雷上。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4艘「基洛」級常規潛艇和2艘「現代」級驅逐艦,同時也訂購了配套的俄制魚雷。包括TEST-71,TEST-96和53-65KE等型號。它們的口徑都為533毫米。TEST-71型反潛魚雷採用電池動力,導引為中途線導加終端主被動聯合聲導模式,潛艇與水面艦艇均可使用。TEST-96型是TEST-71型的改良型,性能更加先進,既可反潛也可反艦,導引除中途線導終端主被動聯合聲導外,還增加了尾流自導裝置,增強了反艦作戰能力。53-65KE型推進系統也為熱動力裝置,任務為反艦作戰,採用尾流自導模式,潛艇或水面艦艇均可配備使用。該型魚雷速度快,航程遠,威力大,導引精確,是一種威力強大的反艦武器。

引進這些魚雷後,通過消化吸收和仿製,將可促進我們的魚雷技術發展,尤其是俄羅斯血統的熱動力推進和尾流自導等技術,對中國海軍魚雷武器的發展更具重要意義。中國在上世紀末期研製魚-9和魚-10型重型魚雷系統,據稱,魚-10採用HAP三組元推進劑,並且實現了閉環控制和無級變速能力,魚-10魚雷的總體性能與美軍最先進的MK-48MOD7基本相當。據悉,魚-10型魚雷是我國首種遠程高速光纖制導的重型魚雷,其性能足以和世界任何一種魚雷比肩,而蔡榮新型熱動力技術和尾流自導技術,讓它如虎添翼。

除此之外,我軍新一代輕型魚雷採用蘭金閉合循環熱動力系統,這種先進動力系統能量密度高,且因閉式循環系統不用向外排氣,沒有排氣噪聲和排氣航跡,從而大大降低了魚雷航行時的自噪聲和紅外特徵,使魚雷具有更好的安靜性和隱蔽性,總體性能已達到美軍MK50水平。

2016年11月,媒體曝光了最新型號的魚-11反潛飛彈,這種反潛飛彈的戰鬥部就是魚-11魚雷。反潛飛彈最大的優勢就是他的射程和突然性,是現代反潛作戰的主要武器。相信魚-11反潛飛彈將廣泛裝備到全新一代的核潛艇以及055、052D型驅逐艦,成為我軍新一代中遠程反潛作戰的主力。

中國魚雷武器的發展,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就像其它武器裝備的發展一樣,已經走過仿製和改進的門坎,逐步進入自行研製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從獲取的西方及俄羅斯技術中受益匪淺,再加上中國人自己開發的新型技術,當前中國魚雷技術可謂發展迅速,各種高科技不斷被開發應用,可以預料,中國魚雷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高速發展時期。

(歡迎關注【頭條號:軍史解密】,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創作的最大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tSyMWwB8g2yegND-U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