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芝麻胡
李嘉誠說:「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對孩子教育的失敗。」
教育孩子,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項事業,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做好。也許你對孩子掏心掏肺,卻養出了不懂感恩的巨嬰;也許你是嚴厲的虎媽狼爸,卻養出了與你形同陌路的白眼狼……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高層次的父母。從認知角度來說,家長是分出五個層次的:
第一層級是物質型父母:捨得為孩子花錢,以為食物充足孩子就會自然長大。
第二層級是道德型父母:捨得花時間,對孩子貼身保護,生恐孩子學壞。
第三層級是思考型父母:開始考慮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級是成長型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為了孩子願意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級是智能父母: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明智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引路人。父母的認知視野,就是孩子飛翔的天空,父母的層次,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01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在一昧的滿足孩子
昨天,澎湃新聞一條微博引發百萬人點贊。
引用澎湃新聞報道:一個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紅網絡,她希望母親給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但卻遭到了母親的拒絕。她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為一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
記者走訪了四川大學、成都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學校,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都在1500-2000元之間,少部分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還有個別學生的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
這位大一的女學生,索要4500一個月明顯要求過高,有數據調查顯示,超7成網友月收入不足5000元,這位女大學生索要的4500元,是很多工薪階層起早貪黑都拿不到的。
為什麼這位女生會出現這種「巨嬰」心態,我想有大部分原因出在家長身上,低層次的父母,總是在一昧的滿足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不管男女,都在富養孩子,父母們總是在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瞧不起,自己苦點累點沒事,只要是孩子要求的,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不能委屈了孩子。
於是,不富裕的家庭硬是養出來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富二代。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慾望也在增長,小時候想要的是幾十塊錢的玩具,長大後想要的幾千塊錢的電子產品,上萬塊錢的護膚品,幾百萬的房子車子。
一味的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只會養出一個沒有金錢觀念的孩子,只會向父母伸手的孩子。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件嗎?
在日本留學五年的汪佳晶,25歲了,從未勤工儉學,每月張口找母親要7000元學費和生活費,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是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有一種悲哀,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一個感恩的孩子,母親省吃儉用共讀五年,到最後竟然差點被自己的兒子殺害。
盧梭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而不是讓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不讓他嘗一絲苦澀。糖吃多了,孩子就不會感覺甜了,只會感覺膩,自然也不會珍惜,只有吃過苦的孩子,才會明白那些甜蜜有多珍貴。
所以,不要再一昧的滿足孩子,你無私的奉獻只是感動了你自己,但是卻害了孩子的一生。
你總會老去,孩子總有一天會面對這世上的風雨,到時候沒了你的保護,他自己又沒有獨立的能力,他的人生必將舉步維艱。
02
高層次的父母,懂得與孩子共同成長
一位父親曾在網上分享他是如何幫助女兒,走出成長困境的。
女兒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但青春期間叛逆早戀,成績一落千丈,當時父親思考了足足兩天,他意識到一件事:孩子的早戀,不是個道德問題,而是孩子心靈空茫,見識不夠。
於是他決定:替女兒請10天的假,帶女兒外出旅遊。請假10天,無疑會耽誤女兒的學業。可他考慮的是:設若女兒患上絕症,學習成績什麼的,還有意義嗎?
雖然女兒現在身體健康,但心智明顯出了問題,必須修復孩子的心智,才能讓女兒的人生,走出足夠遠的距離。
他帶著女兒,走了幾處名勝古蹟,遊歷了幾座高等學府,拜訪了幾個事業有成的朋友。
10天之後,女兒回到學校,再看最初那個曾讓她痴迷,甚至不惜與父母決裂的男孩,原來的感覺,竟蕩然無存。
她曾以為對方就是整個世界,現在她看到了世界,才知道迷住自己的,不過是卑微與淺陋。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為人父母的,不應該是拿著鞭子在後面驅趕著孩子向前,而應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
中國青年網,曾報道過這樣一對父子:
登封市42歲的張建橋,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一直在家鄉當鄉村醫生。但是他會在工作之餘,每天利用空閒時間,鑽研醫學知識,先後考取了執業藥師和執業醫師資格證,之後又順利通過自學考試,獲得本科文憑。
兒子受到父親的影響,學習成績也很好,附近鄰居去他們家裡串門的時候,最常見的場景就是父親在一旁看書,兒子也在同一個房間自習,兩父子都默不作聲,但是非常有默契。
每當兒子沒有毅力堅持下去的時候,他看到父親每天工作那麼辛苦,下班之後還在堅持讀書,一下就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
兒子常常對別人說:爸爸是我見過學習最努力的人,他是我的榜樣。
2016年的那個暑假,他們家裡收到兩封通知書,一封是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一封是父親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父子倆即將一起上大學,這在他們當地被傳為一段佳話。央視13套新聞報道了這個新聞,並評價道:好學上進的父親感染著兒子,或許最好的教育就是陪同孩子共同成長。
層次越高的父母,越重視自我學習,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著高層次的父母。
03
想讓孩子擁有長遠的未來,父母需要注意這三點
- 父母需要對孩子的慾望有所節制
之前有新聞報道:「女子從小被富養購物成癮負債約70萬,家人賣房還債。」富養長大的孩子,大多沒有什麼金錢概念,生活中想要的就「買買買」,可自己的實力跟不上慾望,於是就利用網貸平台去滿足,到最後積重難返。
如果孩子的慾望能得到無節制滿足的,要什麼玩具就有什麼玩具,要什麼吃的就有什麼吃的,沒有計劃性,也不需要為此付出什麼努力,那麼在孩子的世界裡,這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既不會因為得到而珍惜,更不會因為得到而感恩。
一旦什麼時候,他的慾望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必然就會通過哭鬧、自殘,甚至離家出走、威脅自殺等等極端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父母想讓孩子擁有長遠的未來,從來就不需要讓孩子擁有一切,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節制自己的慾望,慢慢地去探索、去積累。
- 父母需讓孩子參與到感恩的行動中來
在《少年說》中,有個叫葉欣雨的女孩,一上台就聲淚俱下,質問父母:「我想問爸爸媽媽,你們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自從你們開超市之後,就一門心思全在工作上,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
面對女兒的控訴,父母一直硬撐著,強顏微笑,超市是家庭的經濟來源,不好好打理超市,哪來的經濟收入?
最後一刻,這對父母終於忍不住,雙雙掩面抹淚,只能說:「爸爸保證以後多陪陪你!」當然,孩子期望父母的陪伴,這很正常。但是孩子能這樣一邊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母辛苦工作換來的物質生活,一邊控訴辛苦工作為她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的父母,只能說明父母的愛給的太多了。
所以孩子才會習慣對父母的付出麻木無感,熟視無睹,甚至索取更多,這樣無私的愛只會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未必會飛黃騰達,但肯定永遠不會變的刻薄自私,至少可以擁有一個平凡但幸福的生活。
- 父母需讓孩子體驗到非物質的快樂
有位把3個孩子送進史丹福大學的媽媽,曾經做過一次交易經驗的分享。她專門說起一點,就是不要用物質來獎勵小朋友。
有人問她家裡女兒不喜歡洗澡,可不可以用玩具獎勵。她說玩具不是永久的朋友,你可以跟孩子說:「你洗乾淨,可以幫媽媽化妝」,對男孩子可以說「你做好,你可以幫爸爸化妝」,孩子一定喜歡的。
她總結說,要獎勵孩子,就獎勵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非常認同這位媽媽的教育理念,她給孩子的,不是物質上面的短暫的快樂,而是一種成長的體驗的快樂,給孩子提供一些他能夠去感知的,記憶的美好體驗。
比如全家人一起出遊,一起去孩子喜歡的博物館水族館,一起照顧一隻寵物或者一起在某個時間玩什麼遊戲。
這些體驗永遠比擁有物質更幸福。從小就有各種幸福的體驗的孩子,長大後也更容易適應周圍的環境,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每一個孩子的成功背後,必定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然而,孩子就像是我們手裡的沙子,抓得太用力,沙子掉的越多;如果不抓,又成了一盤散沙。
這個度如何把控,是父母需要學習的功課。
用智慧去關注孩子:對他們關愛而不溺愛,放手而不放任,尊重而不姑息。
有底線地滿足孩子,方能養出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