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想說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9-08-14     丁明念響

2019年是個激動人心的年代,號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以一部《流浪地球》開啟了,個人對這部電影的定義是現象級的作品,因為這裡面包含中觀眾許多年的期待,期待有一部可以比肩美國大片的硬科幻國產電影,《流浪地球》雖然有些欠缺,從整體觀感到製作都做到了,因此科幻元年以此電影開啟。​

電影界信心滿滿,觀眾依舊信心滿滿的期待下一步硬科幻電影的到來。所以當《上海堡壘》打著硬科幻的旗號,號稱要繼續科幻電影的餘威,再創光輝的時候,對於善良的中國觀眾來說,還是有所期待的,畢竟從觀者來說,總是希望好作品越多越好,這不是同誰競爭的問題,而是總體觀影的需求,正如許多導演一直說的,我最好的一部電影就是下一部,所以這種期待配合著官宣一時風光無限。

好故事到底有哪些元素

電影就是講述一個好故事,這是電影的前提,若是放棄了這個前提,那麼電影註定要以失敗來收場。

好萊塢第一編劇羅伯特·麥基在他那本暢銷書《故事》中說道:從瞬間到永恆,從方寸到寰宇,每一個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書般的可能性。大師的標誌就是僅僅從中選出幾個瞬間,卻能向我們展示其整個人生。

當然這幾個瞬間並不是東一撈西一撈拼湊之下就可以完成的,在書中也講述了一個故事的經典設計範式,在這種範式中可以看到一種邏輯自洽及因果循環的體系結構。

《上海堡壘》改編的同名小說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愛情小故事,並不是完全如同《三體》一樣的科幻小說,在許多科幻小說中,讀者會發現愛情多數並不是主線,而只是科幻框架中的一條支線或是催化劑罷了。

對於科幻題材的電影,就算是五毛錢的特效也得想好了整個科幻體系的架構,畢竟未來和現在可是兩條線,裡面的各種細節的打造是需要用心的。

到現在《星球大戰》系列還無法被超越,第一部作品《星球大戰4:新希望》出品於1977年,那種原力和科幻的結合到現在看來依舊科幻氣息濃厚,還沒有被目前的科技所超越,從心理上觀眾就會對此十分認同,這才是科幻電影應該有的氣息。

《上海堡壘》中的科技體系在大的方向上面並沒有多大問題,外星戰艦看上去也如同獨立日中的那麼拉風,但是在細節方面卻有待提高,人類能夠造出上海大炮,而其他的裝備完全是鄉下水平,這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影片中並沒有完整的隱含的科技體系範式,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電影就是一場遊戲,設計遊戲平衡時,對於各種武器都會有參數和傷害值,什麼情況下能夠被摧毀,什麼情況下會被其他武器碾壓都應該有所設定,那種抗日神劇手撕鬼子的傳說那是神話了,不是人類的範疇了。

電影述求是什麼

一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什麼?那麼宣傳的時候應該以此為出發點,而不是要抓住某些熱點大做文章,曾經一部《愛情公寓》的電影打著愛情的旗號,玩著過往的情懷,結果不是談情說愛,而是去盜墓了,沒有了愛情的電影還能叫愛情公寓嗎,結果是豆瓣上華麗麗被評上了3.1分,這是對於錯誤宣傳導致期望過高,失望之下給予的懲罰。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借鑑,若沒有學會借鑑,同樣歷史也會有驚人的相似性。

這一次《上海堡壘》宣傳的賣點則是科幻電影,是打著要延續《流浪地球》的大旗往下走的情懷,但是當觀眾真正走入電影院時,卻發現原來只是一部愛情片,說好的科幻呢?

期望越高,失望就會越大,當觀眾們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而《上海堡壘》卻把這扇好不容易打開的門給關上了,這樣的帽子扣下來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上海堡壘》完全沒有科幻元素,而是其中的科幻和故事並不能足以支撐國產硬科幻的大旗了。

若是此片從一開始打著愛情的旗幟,裡面的愛情火花來得再猛烈和自洽些,然後再加上科幻末日的感覺,也許觀眾們的反應不會如此強烈,更不會有那麼多人在豆瓣上給出一星的評判,畢竟看著愛情片,還收穫了點科幻的感覺,算是有點小驚喜,而這原本應該有的驚喜卻變成了對科幻的驚嚇。

《上海堡壘》總製作成本為3.6億,若想不虧本,一般按三部票房計算應該是10.8億才成,曾經有人預測此片的票房怎麼得和《流浪地球》的46.5億相比美麗。

然而這部被批評「披著科幻外衣的愛情故事」,在科幻上沒有加分,故事情節是邏輯性不強,而粉絲們的加持卻變成了一場鬧劇,更有鎖場的嫌疑。最終變成了自身的滑鐵盧。

院線的反應更在情理之中,所在當地一家影院已經看不到此片的預售,而《哪吒》的預售依舊是刷了長長的排片時間點,只能說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相信的是觀眾的投票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mX3l2wBvvf6VcSZljaI.html